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姓氏地图 >

第5部分

中国姓氏地图-第5部分

小说: 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明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也作三宝。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最初在燕王朱棣府侍奉燕王,后来因起兵有功,累升为内宫监太监。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启程,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返航途中,再经旧港,酋长陈祖义抢掠商旅,郑和想招陈祖义归降,陈祖义诈降,而阴谋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事先得到消息,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将他押至朝廷斩首,郑和因此受到成祖极高规格的嘉奖。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再往锡兰。国王阿烈苦柰尔将郑和引诱到国中并索要金币,郑和不允,他就发兵企图夺掠宝船。郑和侦察到敌人国内空虚,出奇兵3000,出奇不意地攻破其都城,活捉国王阿烈苦柰尔及其家眷。皇上赦免不杀他们,各邦极受震动,来朝见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多。    
    郑和每次出使,都是以明朝使臣身份向各国赠送礼品,并进行贸易往来。吕宋、马来西亚、锡兰等国国王都曾随郑和船队回访过中国。郑和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诸国使者前往中国朝贡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成祖“宾服四夷”的愿望。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一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古里病逝。由于其杰出的业绩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在南洋各地都有以郑和(三保)命名的地名、庙宇,依然香火缭绕,很多人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    
    3。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生于日本,母亲是一位日本人。郑成功7岁时回到中国。此后他一直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考中秀才,到21岁时又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郑成功深得隆武皇帝赏识,被赐姓朱,改名成功,部下则称他为“国姓爷”。    
    清军攻入福建以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金门,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感自己占据的地域太小,十分渴望找一个安全的据点。早在明天启四年,一伙荷兰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侵占了台湾,并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台湾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于是这时郑成功有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想法。他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是中华领土,限令你立即撤退,还我神圣领土。”    
    但荷兰殖民者却不以为意。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数万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到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的门户,号称天险。郑成功让熟识地形的人带路,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鹿耳门。天亮后,荷兰人发现海上和陆上到处都是中国军队,大惊失色,怀疑郑军是飞过来的。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被围困的荷兰殖民者无计可施,只好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实行军屯,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强盗的一次重大胜利。郑成功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从此也彪炳史册,受到后代人的颂扬。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1)

    王姓是当今中国的五大姓氏之一。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的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进入秦汉以后,太子晋的后裔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由“王氏”转化为“王姓”。这就是王姓的主要来源。    
    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时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    
    一、王姓风流满史书    
    自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王姓进行了六次大的播迁,其总的特点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第一次大播迁,这次播迁使王姓从此出现分支。    
    据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时,任王贲之子王离为大将军,前往攻赵,楚将项羽出兵救赵,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王离兵败自杀,其子王元率家人迁往山东琅琊,世人称其为“王氏琅琊”。这就是王姓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播迁。而当时王离的次子王微,则仍留在太原晋阳。从此,太子晋开族的太原王姓,在中华大地上分衍出“太原王”与“琅琊王”两大系统。这两大王姓又都可谓代代有俊杰、世世出英雄,不仅多大将,多领袖,多宰相,更有数不清的风流名士。秦有大将王翦、王贲、王离;西汉有塞外和亲的美女王嫱;东汉有民间传说以美人计密结吕布、谋诛董卓的王允。晋朝时,王氏盛名更是达到巅峰,有名臣王衍、王玄、王坦之,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以及王导、王敦等名流。当时王姓与谢氏一起被誉为“王谢风流满晋书”。南北朝时出现画家王微、文学家王僧达;隋有名将王世充;唐有六岁能文的王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北宋有名臣王安石;南宋有抗金将领王彦、王忠植;金有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元有以《西厢记》名垂青史的王实甫;明清有大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王维舟、王稼祥等。今天,王姓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姓,王姓人遍布海内外,可以说,凡海水之所至,无不有华夏王姓立足于其间。    
     二、自古王姓多将领    
    研究王姓,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姓王。在这些王姓将领中,第一个彪炳史册的就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他与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大将军。门第显赫的王姓大将还有西汉大将军王凤,他以外戚专权,其侄王莽甚至夺走了刘氏江山。此外,西晋的抚军、安东和征东大将军也均为王姓,分别为王、王浑和王弥;东晋镇东大将军王敦更是司马睿的开国功臣,与其兄王导外掌兵权、内执朝政,权倾天下,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王与马,共天下”即道出了王敦兄弟的权势之盛。隋大将王世充以镇压起义军而备受皇帝重视,而当他羽翼丰满后又扯起了起义大旗,废帝自立,建郑国;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王姓大将还有唐左金吾大将军王式。北宋出了个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自请解职的王守琦;南宋则有两位著名的抗金将领王彦和王忠植,还有武功大夫王坚。此外,王姓将领当中还有一位蒙古人,就是元末的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他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曾立下赫赫战功,总领天下兵马,后来成为明政权的心腹大患。清末王姓将领有王孝祺和王德榜,他们共同对抗太平军,又一起协同冯子材大败法军。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王姓大将,比如被授予将军衔的王树声、王诤、王新亭、王建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高级将领的王良、王世英、王尔琢等。他们是王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起义领袖多王姓    
    也许正是因为王姓人本为帝王之后的缘故,他们一心想恢复先祖的显赫与辉煌,因而历史上不断有王姓人站出来与统治者一决雌雄。    
    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凤和王匡对于王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巧合,因为王莽的伯父叫王凤、侄儿叫王匡,伯父促使他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侄儿辅佐其朝政,而义军王凤、王匡却要打破这一切,后来王莽的江山果然在义军和刘玄的攻击下失守了。西晋时王如领导了南阳流民起义;唐末,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时间长达10年,夺取了唐的政治中心,建立了大齐政权。到了北宋,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大蜀政权。元末,王权领导了襄阳红巾军起义;明末的王姓义军首领最多,有王自用、王辅臣、王嘉胤、王俊;清代出现了两位女性义军首领,她们是领导川楚起义的王聪儿和领导贵州南笼起义的王囊仙。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2)

    四、王姓名人    
    1。外戚专权话王莽    
    王莽,字巨君,少年时已颇富心机。据传,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卧病时,他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亲姐姐孝元皇后,从此王莽开始登上西汉的政治舞台。为了彻底控制刘氏政权,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沽名钓誉的方案,比如在郡国发生灾害时,献田30顷,捐钱百万,并建房200所给贫民。这样,王莽的声誉日渐增高,为其上书颂功者竟达48万多人。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两年后即帝位,改国号新。    
    王莽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币制,推行五铢钱。王莽的改革最终因法令苛细、徭役繁重而失败。    
    2。“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侄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不论寒暑,练字从不间断。他每天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久之,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人们便称之为“墨池”。    
    王羲之特别喜欢白鹅。据说,山阴有一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专门养了一群白鹅,在王羲之常去的地方放养。有一次被王羲之看见了,意欲求购。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您若替我抄一部《黄庭经》,我就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应允,抄了经文,领着白鹅回去了。这就是传说中“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会于兰亭,面对满目春色,王羲之兴乐而书,写出《兰亭集序》一文,文中“之”字甚多,且文体各异。后来,王羲之又多次重写,但都不如在兰亭所作。后来,“兰亭之会”成了高朋聚首的代名词。    
    王羲之平日并无意于攀结达官贵人,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兖州刺史郗鉴的女婿,说来有一个典故。郗鉴在京口时,曾让门生去丞相王导家择婿,王导引来人去东厢。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公子都很出色,只有一人在床上袒腹而卧,似乎不知此事。”郗鉴说:“此人正合适。”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人以“坦腹东床”来称门婿。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草、楷书结合的行书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3。一代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