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15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15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李斯也是荀子的学生,并且与韩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斯老家就在上蔡,也很有才华。荀子有很多学生,最出色的就是他们俩。李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能舌辩;韩非嘴上不行,写文章却是气势雄伟、情文并茂。相比而言,韩非之文深刻锐利的洞察力、势如破竹的说服力以及缜密的结构、精妙的修辞、激越的情感更为老师荀子所欣赏,李斯也承认,韩非才华在己之上。
  学习期满后,韩非就回到了新郑。据说此时的他还没有闭门著书立说的打算,看到祖国日益衰落,他多次上书韩桓惠王和继任者韩王安,要求废除任人唯亲的人治,推行法治,有几次甚至是哭谏,但昏庸的韩王始终都无动于衷。
  《和氏》一文就是他对自己不幸经历和主上不能慧眼识才的映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中凿到一块玉,未雕琢而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来鉴别,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命人鉴别,又说这是块石头,卞和的右脚因此被砍去。当文王即位时,卞和不再献玉,他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足而悲痛,我悲痛的是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最让人伤心的呀!文王命人将璞玉剥开,果是一块至纯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失望无奈之余,转而闭门著书立说,《韩非子》一书中55篇文章除少量系后人伪作,大部分都是韩非所著。
  后来秦王嬴政看到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被作者深邃的思想、严密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有力的论证折服,他感叹道:“如果哪天得见此人,并与之交往,虽死而无憾矣!”
  这时韩非的过去的同学李斯正在秦国做廷尉,听到秦王这话,就禀告秦王书的作者正是他的同学韩国公子韩非。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喜,但是一琢磨,这样的大才竟在韩国,又贵为公子,要让他来秦国效力,韩王一定不会轻易答应。怎么办呢?急着要见韩非的他,索性调集30万军队去佯攻,这样国力弱小的韩国迫于压力一定会交出韩非。于是便出现历史上惊人的一幕,“秦王30万大军只为一人”。
  韩王安看到秦王的30万大军,在武力和屈辱之间选择了后者,乖乖地交出了自己闲赋在家的堂兄韩非。
  韩非到了秦国,很快与秦王见了面。嬴政召集百官上殿,隆重地接受韩非呈上的韩国国书,晚上又举行宴会款待韩非。除了师从荀子时到过上蔡,在使秦之前韩非子还未曾远游过,大概从未经历过如此盛待自己的场面,结巴得更厉害,话都说不好了。所以嬴政专门在众人散去之后才开始与韩非对席而坐,慢慢地讨论治国之道。
  这次面谈之后秦王对他的才华更加欣赏和器重。但是秦王对他的重视引起了他的同学李斯的强烈嫉妒和不安。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前途,李斯对秦王说:“韩非乃韩国贵族子弟,而今大王想统一天下,按照人之常情,他终究要为韩国效命而不是秦国。而且如果大王不用他,把他放回韩国,无异于放虎归山,不如以罪加之杀掉他。”生性多疑的秦王听信了李斯对韩非的污蔑,将韩非关进了监狱。
  为了防止秦王后悔,李斯并未就此对韩非罢手,他带了包毒药去探监,细陈秦国监狱各种毒刑之厉害与秦王不信任韩非之坚决。可怜韩非一介书生,苦无机会辩解,又不知道昔日同窗的阴谋,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韩非被关进监狱后,秦王不久就后悔了,派人去监狱赦免韩非时,他已经死在了狱中。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录有韩非所写《说难》全文,虽以“游说之难”为题,却通篇畅谈游说君王的技巧和学问,论证有力。司马迁由此感叹,可怜韩非如此精通游说技巧,却也难逃“游说君王之祸”。
  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从小就生长在郑韩故城的深宫高墙之内。衣食无忧的生活和显赫的地位,无形之中对他确立思想的基点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他一生中所有主张的出发点与归宿同其余诸子都截然不同。韩非的法家学说所服务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君王,其法、势、术等等举措都是以维护君王利益为核心的。他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
  他认为国家的政权应该集中掌握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有权势才能治理国家。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道”。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即使是王公贵族犯法,也要和庶民一样接受刑罚,即使是赶马的车夫立功,也应该受到奖赏。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身上的王室血脉所赋予他的接触和判断韩国宫廷内部斗争的机会很多。可以说,除去南下楚国拜荀子为师的几年,韩非虽无官职,却也一直浸泡在宫廷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中。官员的邀功取宠、勾心斗角,贵族的尔虞我诈,统统都进入了韩非的视野,人性的负面很自然地在他的心灵中无限膨胀,并影响了他的哲学观点。韩非子在这种环境里,一方面钻研权术,一方面战战兢兢地提防别人的陷害。于是在他的思想中还总结了一些处世的哲学。《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第五节 法家——韩非(2)


  寓言说的是,齐国有个叫夷射的人,非常的有头有脸。有一次齐王请他进宫去喝酒,他非常高兴,觉得很有面子,就喝得稀里糊涂,尽兴了方才出宫。当他走到郎门时,感觉很累就在那里休息了片刻,正好就遇到一个叫刖跪的看门人。刖跪看他喝酒回来就开玩笑向他讨酒喝说:“大人有没有剩酒给我喝啊?”
  夷射看着是个被砍了脚猥亵不堪的守门人,不但瞧不起刖跪,还仗着酒气对他大声呵斥道:“滚开,像你这样受过刑罚卑微的小人也配向我这样尊贵有地位的人讨酒喝吗?” 刖跪就退下了。
  第二天,夷射因为醉酒还在睡梦里的时候,齐王的卫兵就闯了进来。还没等夷射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卫兵就把他拉进院子里,手起刀落,夷射就人头落地了。
  原来是那个刖跪在夷射离开以后就在郎门处浇了一摊水,像是一泡尿。第二天齐王出门看见了非常愤怒,问看门人是谁这么大胆在宫门处小便。刖跪便立即禀告齐王:“嗯,夷射昨天好像在那站立过”。齐王立即怒不可遏。这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由来。
  韩非子一生的主要政治思想和主张主要包含在他所写的《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一书,比起其他诸子的著作更为生动有趣。文风气势磅礴,逻辑丝丝入扣,在说理的过程中还掺入了大量生动详实的故事。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深知官场腐败。他想在官吏中倡导廉洁之风,就在《喻老》篇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宋国有个人偶然得到一块玉,想献给宋国的大臣子罕,却被拒绝了。献宝人说:“这可是宝贝呀。”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珍宝,而我把不接受别人的珍宝看作自己的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么你的珍宝和我的珍宝都没有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子罕辞宝”作为典故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韩非在《说林》中作“老马识途”说明经验之功用,在《五蠹》中又以“守株待兔”反对固守经验;在《外储说左上》中,他用“买椟还珠”辛辣讽刺郑国的形式主义者,又将韩国宫廷因循守旧的做派讽喻为“郑人买履”;另外还有扁鹊治病、滥竽充数、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曾子杀猪、自相矛盾、螳螂捕蝉等等,这些寓言充满哲理,发人深思。


第六节 阴阳家


  阴阳家,是以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个学说派别。它与《周易》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对于易家,它除了用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外,还引进了“五行说”,即用金、木、水、火、土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有邹衍。
  邹衍
  ——阴阳家的杰出代表
  人物介绍:
  (约公元前324—公元前250),齐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生平:
  邹衍是百家争鸣中的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吕览的《吕氏春秋》以及刘向的《别录》中去探寻了。
  他的活动时代先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不管是学儒术还是研究阴阳,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司马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后世批判邹衍做阴阳之说宣扬了封建迷信,司马迁说,邹衍看到治国者日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行,于是便研究阴阳五行,作怪诞之说……然而他的宗旨却是倡导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团结。后人不学习他的大道理,却要学习他的怪诞之说,封建迷信兴起,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想要统一中国。齐闵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不断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了,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 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以致亡国。魏,秦,燕联合破齐,齐闵王兵败而死。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
  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 怕尘埃落到他身上,继而拜邹衍为师,并为他修建了石宫。
  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据说邹衍在燕国住在一个峡谷里。那里地方很美但却十分寒冷,不能种庄稼。邹衍就吹律,引来暖气,黍就发芽了,于是那个地方从此以后也能种植庄稼了,人们为了纪念邹衍后来就把黍叫做黍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