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布列斯特要塞 作者:[苏联] 谢·谢·斯米尔诺夫 >

第2部分

布列斯特要塞 作者:[苏联] 谢·谢·斯米尔诺夫-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占领者把手伸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战场。从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先头部队一线到苏联边界,这片战场的纵深竟达数百公里。
  但局势毕竟依然异常严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还处在生死关头。不论法西斯强盗的伤亡何等惨重,但目前德军进攻的规模并未因此而明显地减弱。敌人还拥有巨大的兵力和技术优势,仍然在疯狂地向前推进。初期的重大胜利使希特勒官兵军心大振,德军统帅部还握有大批预备队,可以补充前线的伤亡,而在敌后,西欧的整个工业都在为希特勒军队生产军火,为这支进攻的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坦克和飞机、武器和弹药。
  苏军频遭敌人打击,一面进行艰苦战斗,一面继续向东撤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领土均被敌人占领。人民多年来创造的巨大财富落入了希特勒匪徒的魔爪。我国千百万同胞沦入法西斯可怕的统治之下。后撤的苏军越来越靠近莫斯科——可爱的祖国的心脏。
  手持武器东撤的军人们心情极为沉重。后退的每一步都好象踏在他们的心上;每当路过城镇和乡村,他们无颜直视那些怀着默然无语的疑问,用期待和求助的目光看着这些保卫者的妇女和儿童。每向后退一步,压在心上的铅块就要重上一分,他们感到祖国和人民、亲人和朋友正面临着无法摆脱的可怕的危难。每让给敌人一寸土地,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仇恨怒火就燃烧得越加猛烈。战士们心中的悲愤和痛苦、羞愧和悔恨、仇视和忧虑——所有这些感情仿佛统统在炉火中烧熔着,合成了一种新的高硬度的合金——磐石般不可动摇的顽强战斗精神,不惜任何代价誓死阻止敌人的钢铁决心。于是,在挫折和失败的痛苦道路上,战士们的心中产生了一种伟大的、坚不可摧的夺取胜利的意志。
  就在这退却的充满痛苦的黑色日子里,我军部队中出现了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传说。它最早出自何处,谁也说不准,但人们交相传告,很快使在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之滨草原的绵延千余公里的前线上不径而走。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说。人们纷纷讲述着在距前线数百公里的敌占区深远后方,在布列斯特市附近,在苏联边境古老的俄国要塞里,我军正在同敌人进行着英勇的战斗,激战延续了许多时日,好几个星期。据说敌人把要塞包围得铁桶似的,正在对它发动疯狂的攻击,但是伤亡惨重。无论是炸弹还是炮弹都无法摧毁要塞守军的斗志;保卫要塞的苏联军人誓死血战到底,绝不向敌人屈服,希特勒强盗提出了种种劝降提议,但回答他们的却是射击。
  传说是怎样产生的,人们不得而知。也许,我军部分指战员冲出布列斯特地区后,潜过德寇后方,然后又穿过前线,把这个消息带了回来。也许,某个法西斯匪徒被俘之后,做出了这样的招供。还有人说我轰炸机上的航空兵也证实了布列斯特要塞还在战斗。他们在飞袭位于波兰国土的后方军事目标的途中,当夜间飞临布列斯特上空时,发现了下方炮弹爆炸的闪光,发现了机枪射击时跳动的火光和曳光弹划出的长长的弹道。
  但所有这一切终归只是口述和传闻。至于我军是否确实在那里战斗,参战的是哪些部队,这些都难以证实:同要塞守军没有无线电联络。因此,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消息,当时只能是一个神话般的传奇。然而这一振奋人心的英雄传奇,对人们却是那样的不可缺少。在痛苦而严峻的撤退的日子里,它深深铭刻在军人的心底,给人们以鼓舞,使人们产生了夺取胜利。的斗志和信念。许多当时听到这个传说的人,仿佛良心受到了谴责,都在自问:“可我们呢?难道我们不能象他们那样在要塞中战斗?为什么我们要撤退?”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年长的士兵就会仿佛抱愧似地为自己开脱,他们往往会说:“赶情是要塞嘛!那里头防守方便。高墙啊,工事啊,火炮可能也多的是。所以才能支持这么久。”
  好一个要塞!这个词本身似乎不言而喻地就说明了优越性,解释了神奇的守军能够长期坚持斗争的原因。但是,在前线战斗过的人当中,一真正知道布列斯特要塞,并能向同志们介绍实际情况的又寥寥无几。
  位于布列斯特附近国境线上的要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要塞呢?难道它的工事真是坚不可摧,它的大炮真是威力无比的吗?
第二章 古老的要塞
 
  早在久远的古代,在西布格河与其支流一小小的穆哈维茨河交汇的地方,在烨林密布的平缓的山丘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别列斯季耶的斯拉夫居民点。后来,它发展成一个相当重要的要塞城市①,起初属立陶宛,后来又为波兰所统治,被称为布列斯特瓦布列斯特卡托夫斯克。
  【 ①俄语中要塞一词的另一个意思是坚强不屈。——译者注。】
  要塞城市地处俄国、波兰和立陶宛的交界处,历来是这三个强国相互争夺的目标——数百年来布列斯特的历史命运一直是如此。在此期间,异国征服者不断发兵城下,使该城频遭劫掠和破坏,而城内居民也多次几乎被杀戮一空。
  十八世纪末,这块土地再度并入俄国版图。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之后,沙皇政府决定把布列斯特变成俄军在我国西部各省的一个主要据点。于是,百余年前,在穆哈维茨河与布格河汇合处附近,出现了今日的布列斯特要塞。
  俄国军事工程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在这里构筑了当时确实无法攻克的工事。一道高十米、长六公里半的厚厚实实的土墙,把整座要塞团团围住。墙内构筑了无数的掩蔽室和库房,里面可以存放一个军所需要的给养。在土墙的走向离开河岸的地方,沿墙根挖掘了宽大的土壕,引入了布格河和穆哈维茨河的河水。这些水场同两河的几条天然支流相通,仿佛形成四个小岛——这就是构成布列斯特要塞的四个堡垒。
  穆哈维茨河在这里径直流向西方,在布格河口以上分成两条支流。要塞墙内的中央地区,是一个地势高耸的小岛,它南北濒临这两条支流,西南方则有布格河流过。于是这个岛屿便成了核堡——布列斯特要塞的中央核心。
  它与要塞区内的其余三个岛屿的区别,在于它周围没有土墙。但却环绕着一道深红色的两层砖楼及——要塞兵营楼,它状若一个密封圈,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圈楼”。
  环状兵营楼共有五百间掩蔽室,可容纳一万二千人的驻军,连同其长期生活和作战需要的一切给养。此外,营房大楼的地下,设有宽敞的地下室,再往下,作为深入地下的第二层建筑,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网。这些通道不仅能把布列斯特要塞的各个地段联接起来,而且还能通到要塞区以外数公里的地方。
  一米半厚的营房墙壁,可以成功地经受住任何口径的炮弹。凭借这道厚墙的掩护,步兵可以从暗堡的狭窄射孔向进攻之敌射击而不怕遭到杀伤。在外墙的许多地方,半圆形的塔楼从墙体向外凸出,塔楼上也同样开着一个个对进攻之敌进行侧射的枪眼。环形建筑南面的两道大门——捷列斯波尔大门和霍尔姆大门,以及北面的三拱大门,如同三条深速的地道,把圈楼的内院与通向要塞其余三个防区的桥梁连接起来。
  这三个防区从前后左右构成了要塞中央部分一核堡的屏障。其中被称为西岛和南岛的两个防区,是核堡南面的依托。而约占要塞整个面积二分之一的最宽阔的防区,则是扼守着北面的中岛,它宛若一块巨大的马蹄铁,两个末端一直伸到布格河和穆哈维茨河的河边。
  要塞的核心部分前后左右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要想接近要塞的营房,包围要塞之敌至少必须占领外围三个防区中的一个。而每个防区四周均有土墙和水壕,构筑了五角棱堡、三角棱堡、士兵和火炮的坚固掩体,土墙里面还有弹药给养库,每一个防区本身就是一座真正的要塞。
  一八四二年工程告竣,俄国军旗在布列斯特要塞上空庄严升起。当时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在西布格河河畔出现了一个真正具有威慑力的战斗基地——个最现代和最强大的要塞。问题仅仅是,要塞能否始终保持它的威力?
  在往昔的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兵力较小,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强大守军的要塞可以阻遏敌人全军的进攻。。敌人担心要塞驻军在自己后方行动,不敢迂回而过,只好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开展艰苦而持久的攻城战,或者将要塞封锁。所以,有时战争从始至终无非是在争夺几个要塞。
  城堡构筑学是一门为了实现军事目的而构筑工事的科学,其中包括要塞构筑学。一般说来,这门科学的发展始终是与一般军事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火炮的发展对要塞的构筑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火炮不仅摧毁了要塞,而且也创造了要塞。
  火炮提出的要求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了权威性的影响。要塞的墙壁厚度和要塞工事的其他特点,都取决于炮弹的口径和穿透力。火炮射程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要塞用地的范围。炮弹的射程愈远,要塞的外围工事就愈要向前延伸,以便可靠地保证敌方火力不致伤害中央核心部分一核堡。总之,从首批火炮出现时起,要塞的历史实际上就变成了它同炮兵斗争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中叶,布列斯特要塞还完全能够适应当时军事技术的要求。然而若干年以后,克里米亚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清楚地表明,军事技术向前发展了,现存的要塞没有一个堪称是足够现代化的。此后不久,火炮又发生了真正的革命,并立刻影响到要塞的命运。
  除原有的滑膛炮外,又出现了第一批线膛炮。这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及其射击准确度。此时,任何要塞无论占地多广,整个纵深都成了易受攻击的目标。敌人只要逼近外墙,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整个中央城堡置于射程之内。
  军事工程师开始探索出路,他们很快便找到办法,建造了所谓的堡垒式要塞。现存的要塞外围,开始建造一圈堡垒群,这些独立的防卫点配置着火炮和守军,延伸到要塞围墙以远数公里的地方。于是在要塞周围便形成了新的防御圈——堡垒群以自己的火力使敌人无法接近,从而保证了核堡免遭敌军炮击。
  然而,线膛炮日臻完善,火炮射程在不断提高。由堡垒群构成的防御圈的弊端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要塞中心重又陷入炮击的威胁。
  只有将要塞的防御阵地再向前配置,舍此别无他策。于是在原有的第一道堡垒圈之外,又配置了向前延伸出几公里的第二道堡垒圈。不过当时也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射程更远的火炮出现,上述弊端不可避免地会再度暴露出来。
  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它决定了要塞的最终命运。
  帝国主义时代把由数百万人组成的庞大军队带上了军事行动的舞台。往昔的任何一支军队,甚至一八一二年在法军统帅指挥下问莫斯科进军的所谓“远征军”与之也是无法相比拟的。于是,随着这一支支庞大的新军的出现,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对于数百万之众的进攻军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