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要塞 作者:[苏联] 谢·谢·斯米尔诺夫-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相比拟的。于是,随着这一支支庞大的新军的出现,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对于数百万之众的进攻军队来说,要塞已不成其为重大障碍。入侵一个地方的敌军可以毫无顾忌地绕过要塞,顺便拨出一小部分兵力来将之封锁,而毫不延迟自己的进攻。相反,当今的要塞已不利于防御一方——在要塞中配置守军的需要迫使部分部队无法参加前线关键地段的机动作战行动,造成了兵力上不必要的分散。加之炮火的威力已变得难以估量的强大,而且出现了诸如飞机之类有力的新武器。倘若注意到上述情况,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塞的厄运已无可挽回:它们过时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列斯特要塞正在紧张地构筑第二道堡垒圈。但是在西线战事的头几个月里,德军向比利时军和法军展开了强大的进攻,这时俄军统帅部即已认识到,改造要塞并不能挽救要塞的命运。比利时和法国一些最具威力最现代化的要塞,如列日要塞,纳结尔要塞和英别什要塞,都未能阻止或长期延迟德军的进攻,几天之内便相继沦陷了。
这是前车之鉴,俄军统帅部从西部战线的战斗中吸取了教训,布列斯特要塞的各项工程停了下来,守军和几乎全部火炮均被调往前线。要塞里面只留下一些仓库,要塞本身变成了为前线组建预备师的基地。一九一五年夏季,当德国人在东部战线发动进攻并逼近布列斯特时,大部分仓库被撤走,当时驻扎在要塞中的军队,根据统帅部的命令,炸毁了部分堡垒和工事,未经战斗便撤出了要塞,把布列斯特弃给了敌人。从那时起直到战争结束,布列斯特要塞一直被德国人控制着。到了一九一八年,正是在这里,在要塞里,签署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难以接受的布列斯特和约。
帝国主义战争结束之后,白俄罗斯西部各省变成了地主波兰的一部分,直到一九三九年,这些白俄罗斯土地才合法地归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版图。而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间,波兰军队一直在布列斯特作威作福。
苏联军队进驻了布列斯特要塞。但这些古老的工事如今已不能称其为要塞了。在飞机、坦克、威力巨大的火炮和重机枪时代,在错弟耳和梯恩梯炸药时代,无论是土墙还是一米半厚的砖墙,都难以抵御现代化军队的火力,也不再构成进攻军队的什么重大障碍。但是,中央核堡的营房和土墙里面的库房完全可以用来配部队和贮存必需的给养。正是从这种意义,也只能从这种意义上说,布列斯特要塞作为营房和仓库,仍然是一个军事目标。
我军指挥部实际上已决定在西布格河畔建立宽阔的防御地带,布列斯特要塞也包括在内。为此,需要重新装备某些要塞堡垒,在一些地方构筑备有火炮和机枪的坚固的混凝土永久火力点,挖掘反坦克壕。
一九四一年春,配置在布列斯特要塞区的是红军的两个步兵师所属的部队。这两个师确实是勇敢顽强、久经战阵、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每天都在利用各种方式来继续完善自己的军事素质,如长时间的艰苦行军、射击、日常作业、演习和操练。
其中一个师是奥廖尔第六红旗师,它具有悠久的光荣战斗历史。该师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在彼得格勒创建,成员主要是来自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一九一九年,该师在纳尔瓦、雅穆布尔格和加特奇纳地区,初经讨伐尤登尼奇和爱沙尼亚白匪的战队。尤登尼奇被歼后,该师各部即奉命在爱沙尼亚边界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执行边防勤务。
但是早在一九二○年夏天,该师所属各团即已编入梯队,开赴西部战线。在那里,该师参加了粉碎波兰白匪的战斗,并在红军进攻部队编成内胜利打到了华沙城下。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该师部署在奥廖尔及其郊区,这时它被命名为奥廖尔师。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正值第六师组建于十年,为表彰它为祖国建树的战斗功勋,苏联政府授予它革命红旗勋章。
另一个师是陆军第四十二师。该师创建于一九四○年,时逢芬兰战争,因此得以在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中大显神威。许多指战员因勇敢无畏而荣膺政府的勋章和奖章。该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当数第四十四步兵团,指挥员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少校加夫里洛夫。加夫里洛夫少校是一九一八年的志愿兵和内战参加者,入党近二十年,具有杰出的组织能力。他勇敢无畏,性格刚毅,是一位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的指挥员,他孜孜不倦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战士。这样的人才今后在组织布列斯特要塞的英勇保卫战中,必然会发挥杰出的作用。
春季里,要塞驻军人数还相当多,可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夏初,两个师所属各团及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却按照惯例都开出了要塞,驻进了配置在布列斯特郊区的营地。例行的夏季野营训练开始了;在西布格河畔,防御区的建设工程在继续进行。要塞中只剩下各团团部和大多为一两个连组成的值班分队。
因此,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夜间战争爆发时,布列斯特要塞守军极为有限,总共约有两个步兵团。如果再看到这些小分队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队,而且还分散在要塞的各个地区,就总体而言并不是一个统一和协调的军事整体,那么这种情况下的防御是何等艰难,便可想而知了。至于说到火炮和坦克,留在要塞里的就更是少而又少,而且有些坦克和火炮当晚还被拆卸开来,由于星期天要检修技术装备,故而直至清晨也没有装复。
德军统帅部掌握着要塞留守部队人数的情报。所以,指挥第四集团军进攻布列斯特的德军元帅冯·克柳格原指望在战斗打响后的最初几小时内即可占领核堡。为确保此举成功,他决心在当地造成兵力上的压倒优势。在面对布列斯特要塞的边境地带,部署了施罗特将军的整整一个军。该军由三个新补充过的步兵师编成,其中之一是第四十五师,它曾最先突入战火纷飞的华沙和被征服的巴黎。在德军中被誉为最杰出的兵团之一,几次赢得希特勒传令嘉奖。这一次该师面临的任务是对布列斯特要塞实施主要打击。
施罗特军所属的全部炮兵以及配属给他的大量炮兵和迫击炮部队已预先集结在要塞附近,并隐蔽在布格河左岸的灌木和蒿草丛中。德军将领坚信,这次火力打击如此猛烈,如此出其不意,加上空中的猛烈轰炸,完全足以摧毁守军的士气,而在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的步兵,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被打得懵头转向、失魂落魄的俄国士兵抓来当俘虏而已。
敌人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由于背信弃义的夜间进攻具有极大的突然性,这种优势又增加了许多倍。
多少年来德国军阀一直把赌注押在短期战争上,即通过于敌以决定性致命打击而赢得的“一次行动胜利”。克劳塞维茨、毛奇和施利芬等德国军事理论的创始人,都对这种迅速结束的战争抱有幻想,始终都是以这种“短促”胜利为出发点的。这时他们最重视的就是进攻的突然性。德国军事理论家认为,突然性是战争中迅速制胜的关键。
希特勒的将军们是穷兵赎武的德国军国主义理论家的直接继承者和可靠接班人。“闪电战”理论成了他们一切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制订大规模侵略计划的基础。他们不仅在办公室里偷偷炮制这类计划,而且还企图在欧洲战场上将其成功地付诸实施。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一个闪电战计划,即短促战争的计划,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突然发动进攻。希特勒德国一面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用爱好和平的诺言麻痹苏联人民,一面却极其诡秘地准备着凶残的进犯。
步兵师、坦克师和炮兵主要利用夜幕的掩护来隐蔽地向边界接近。夜晚,用灌木精心伪装的大炮和坦克停放在边界线地带附近。希特勒的密探在苏联边境地区大肆活动,法西斯间谍机构不断向我侧边境派遣特务和破坏分于。
在布列斯特地区,希特勒间谍特别活跃。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我边防军时常在当地捕获特务。六月二十一日傍晚,在市里和要塞内都出现了一些德国破坏分子,他们换上了苏军指战员的服装,讲一口地道的俄语。其中一部分可能是躲在货运列车中混过国境的。这次列车是德国人根据同苏联的贸易合同,以供货为名,在战争前夕送交布列斯特车站的。在夜幕的掩护下,这些破坏分子在市内和要塞切断照明用电线路,割断电话、电报线,而当战争的炮声一响,他们即开始在我后方活动。
不管敌人的准备活动多么诡秘,他们终归要露出蛛丝马迹。据我侦察员报告,德军正在边界附近集结。我边防军警惕地注视着边界地带,他们报告说:每天夜间西布格河左岸沙滩的灌木丛中,都有越来越多的精心伪装的德军火炮出现。
还有一些关于希特勒匪帮险恶企图的情报,也通过其他渠道频频传来。在布格河另一侧,靠近边界的波兰村民密切监视着德军在苏联国境线附近集结的情况。一些德军官兵时常公开向波兰人谈论即将对苏联发动的进攻。还有许多当地居民——我们真正的朋友——正在为无法向苏军指挥部报告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而感到焦急。有些勇敢的波兰农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涉过布格河,向我边防战士报告法西斯匪帮指挥部的各种企图。
所有这些情报均由边防军迅即传递到莫斯科,并直接报告给当时担任内务部人民委员的贝利亚。然而,答复这些令人担忧的消息的命令始终只有一个:“加强监视,不要受人挑拨。”
总之,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敌人的突然进攻能够得逞。
希特勒军队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部队,它那最初猛烈打击的突然性,它那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它那全面的动员和充分的准备,给法西斯军队制造了种种无可争辩的优势。正是在这里,在布列斯特要塞附近这块狭小的战场上,这些优势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在这里,敌人在数量和技术装备上占有特别巨大的优势,也正是在这里,敌人进攻的突然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总之,在战争爆发前夜,布列斯特要塞中的守军人数简直微不足道,而且异常分散,更没有足够的装备和技术兵器,加之又被敌人搞了个措手不及。这说明根本不存在什么我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占优势的问题,也谈不到事先有什么战斗准备。这说明,如果前线有关布列斯特要塞的传说是真实的,那么,对守军何以能抵抗得这样持久和成功,就只能有一种站得住脚的解释。要塞保卫者那令人震惊的坚强不屈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英勇顽强,他们具有军人的勇猛和战斗技巧。看来,我们的人——苏联军人——比由泥土和岩石构筑的工事还要坚强,比威力强大的战争技术装备更具有威力。所以在这个传说中,对于“要塞”一词的理解不应是直接的,而应是转意的。这里所指的是苏联人的不屈精神,是指亲身遭受过敌人最初可怕袭击的人的坚强意志。
可当时谁又能判断这个传说的真伪呢?在那频遭失败和挫折的困难时期,莫不是有人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凭借着丰富的想象,才搞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充满英雄主义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