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谍心不死 >

第47部分

谍心不死-第47部分

小说: 谍心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就会付之东流,作为人质的64名伙伴也都会被枪杀。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英国
人为了计划的实施费了不少心思。他们让一些无线电发报车不停地在加来地区活动,
先后播发了几十万份一支真正的军队必须发出的电报:从高级指挥部到军团长,从
军团长到他们的下属,电报甚至发到了到营长一级。电报的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
有:对军需供应来迟的抱怨、调解人事纠纷等等。总之,一支类似部队里可能发生
的事情电报里全都提到了。负责窃听的德国情报部门收到了这些信息,他们越来越
相信加来海峡的另一边正酝酿着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当然,德国人不是傻瓜,
他们询问分布在英国的其他间谍,力图核实情报的准确性。反馈回来的消息进一步
证实了切尔尼亚乌斯基的报告——德国间谍都已在英国人控制之下了。与此同时,
盟军的飞机深入加来后方,频繁轰炸德军的战略目标。这样一来德国人的印象更深
了:加来海峡确实正在准备着一个十分重大的行动。
    为了对付德军的空中侦察,英国人用木材和充气橡胶作了数以万计的坦克、卡
车和飞机的仿真模型,造得惟妙惟肖。造好后用卡车分批运往加来地区,然后充上
气,看起来跟真的一模一样。“高高在上”的侦察机驾驶员信以为真,他们拍摄的
照片顺利地通过了情报分析人员的检验。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切尔尼亚乌斯基的报告是千真万确的。德国人对此也确实没
有丝毫怀疑,他们相信了这支军队的存在,准备全力以赴迎接由巴顿将军统帅的
“美军第一大队”对加来的进攻,并把它击退。希特勒的参谋部长乔德尔将军在一
份报告中深感庆幸地写道:“幸亏这个间谍,是他使我们识破了盟军的阴谋。”
    1944年 6月 6日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日子,史称“D 日”。切尔尼亚乌斯基
向巴黎的雷尔上校发出了一份电报,这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今天,我亲
眼看见了艾森豪威尔将军。”
    当盟军在诺曼底进行无望的厮杀之际,艾森豪威尔元帅跑到加来海峡去干什么
呢?德军认为,这只能说明一点:盟军在加来海峡准备着另一个更为重大的行动,
真正的登陆地点是加来而不是诺曼底。切尔尼亚乌斯基的电报发出后半个小时,一
份报告就送到了元首的办公桌上,生性狡诈多疑的希特勒据此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就这样,盟军有效地稳住了犹豫不决的德国人。冯·隆德斯坦特将军几次想调
集北部兵力驰援诺曼底,但他的命令未经发出就被柏林制止了。到了6 月10日,希
特勒下达命令,再次拒绝削减布防在法国北部的兵力,除此之外,他还命令潘泽所
辖的两个师以最快速度撤离波兰,加强加来方面的力量。希特勒固执地认为巴顿准
备在加来登陆,必须做好迎敌准备。
    此时此刻,艾森豪威尔的部队已在诺曼底站稳脚跟,并向纵深发展。“福蒂图
德”行动获得了圆满成功,它的设计者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了保住64的位伙伴的生命,切尔尼亚乌斯基继续与德国人周旋。他通过电报
告诉德国人,盟军对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沾沾自喜,所以推迟了在加来海峡的登陆行
动,接着又大肆渲染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之间的分歧。在后来的几个月中,切民
继续向德国人发出情报。直到1945年初,他才以工作调动为由退出间谍活动,并把
这段引人入胜的秘密一直保守到现在。

            隐藏三十载,一朝现原形
                张克使
    谍海风云,诡奇难测,当今世界,美国尤甚。轰动全球的埃姆斯间谍案刚刚尘
埃落定,扑朔迷离的尼克尔森间谍案方才开始审理,如今又冒了个更加神秘的间谍
利普卡。此人现年52岁,原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办事员。但早在1965年,刚20岁的利
普卡就与克格勃搭上了关系,一直到1996年才东窗事发……
                丛林深处
    1968年8 月20日。
    这天,展曦初露,侨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珀达比市的一对青年夫妇便携带
利普卡交来的秘密文件,驱车向纽约市进发。轿车在黎明的曙色中风驰电掣般地急
驶。今天他们起了个大早,此刻不免略感疲倦。兴许他们这次所执行的转交情报的
任务非同寻常吧,他们现在的。心情既兴奋,又有点紧张。丈夫紧控方向盘,目光
直视前方;妻子在一旁也缄默不语,像是陷入沉思和遐想。
    驶进纽约市区后,这对夫妇先到一家餐馆饱餐了一顿,又休息了一个多小时,
然后才前往曼哈顿岛。到了那里,他们将车停放在格兰特(美国第18任总统)陵墓
附近。丈夫不慌不忙地下车,警惕地朝四下望了望,便迅速隐没在浓密的树丛中,
把转交的文件放到了情报交接点。大约一刻钟后,这人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
树丛,慢悠悠地回到汽车旁。他向妻子得意地使了个眼色,示意一切顺利,接着把
车一溜烟似地开跑了。
    当天夜晚,苏联驻联合国使团翻译阿尔焦姆·绍辛也把车停在曼哈顿郊外,然
后进入上述同一片丛林,取走了这对夫妇白天放在情报交接点的秘密文件。绍辛已
记不太清这是他第几次来取利普卡提供的情报了。他对利普卡严密而又高效率的工
作,暗自击节赞赏,直到开车离去时脸上仍漾着满意的笑容。
                驰骋谍海
    利普卡于1945年出生在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1963年应征入伍,同年年底被
派往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担任办事员。当时国家安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负责侦听
全世界军事、政治通信线路的情况,一向被认为是美军要害部门。小小的办事员虽
位卑职小,很不起眼,但却有许多机会经手重要资料,直接接触美政府大量绝密文
件。
    利普卡到任伊始,其上司就郑重地向他介绍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有关
规定,并宣布他将接替丹莱普的工作。上司说丹莱普长期为苏联充当间谍,常将国
家安全局的大量绝密文件秘密带出去,拱手献给克格勃。据查,丹莱普为此获得克
格勃6 万美元的赏金。这一事件刚一败露,丹莱普就畏罪自杀。上司告诫利普卡一
定要恰尽职守,严守秘密,言外之意是切莫重蹈丹莱普的覆辙。
    利普卡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上司的“谆谆教诲”,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几
句。这话像是毛毛细雨下在了那茫茫沙漠上,一落下就无影无形。不过有一点倒使
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茅塞顿开,这就是惰报可以换钱,于是他不禁怦然心动。自
打这以后,利普卡就日夜在巴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与克格勃搭上关系。
mpanel(1);
    心想事成,利普卡到国家安全局还不到两年,这机会就来了。
    60年代初正是冷战处于剑拔弩张的时期。当时克格勃处心积虑地欲将自己的一
些“地下人员”安插到美国从事间谍活动。这些间谍虽无外交官身分作掩护,但却
可以在美国长久定居和工作。本文开头说的那对青年夫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打入美
国的。丈夫叫皮特·费舍尔,妻子叫英厄堡·齐格勒。他们操一口流利的德语,自
称是德国人。但据美国移民与归化局资料证实他们实际上是苏联人,是克格勃训练
有素的职业间谍。他们分别于1949年和1961年由东德进入西德,结婚后,于1962年
移居加拿大,196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珀达比市定居。费舍尔在该市一家口香
糖厂谋到一份工作,齐格勒则在家操持家务。安顿好之后,这对夫妇便开始了间谍
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美要害部门秘密为克格勃招募间谍。
    不言而喻,美国国家安全局自然是克格勃猎取情报的首要目标之一。前面提到
的那个丹莱普本来是克格勃重金收买的内线人物,可不承想,此人没为他们干几年,
就露了马脚,现已自杀身亡。正当克格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没想到利普
卡很快填补了丹莱普的空缺。如前所说,利普卡见钱眼开,自打他得知情报可换钞
票之后,连做梦都想捞个钵满袋鼓。1965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利普卡
与费舍尔夫妇邂逅相识。这样一来二往,利普卡欣然同意与这对夫妇合作,问谍生
涯自此便正式开始。
    目前,利普卡刚刚落网,此案还未正式开庭审理。加之世界上好像有一个不成
文的规定,即一般都不披露间谍活动的具体细节。所以本文还不能对利普卡的间谍
活动作更多的描述。但仅从克格勃前高级官员奥列格·卡卢金的回忆录和利普卡的
前妻戴维丝的谈话中就足可认定,利普卡早就是一个效力于克格勃的超级间谍。
    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证实,克格勃前高级官员卡卢金将军在其1994年出版
的一部回忆录里曾提及利普卡其人其事。作者在书中没有对利普卡指名道姓,只是
说一个在美国家安全局供职的“年轻士兵”定期“成包成捆”地向克格勃提供绝密
文件。他向我们提供的情报主要包括:“美国家安全局每天、每周为白宫准备的绝
密报告,美军在世界各地的调动,北约各成员国互相联络的情况。”卡卢金写道,
“反正只要能搞到手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一股脑儿地给了我们。有趣的是,
有时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给我们的都是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年轻士兵’
只是将文件藏到帽子里,或绑到腿上,居然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带出来,从未发生
过意外……
    作为国家安全局办事员,利普卡整天埋在绝密文件堆里,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
件,他每天都要收到信使们交来的大量秘密报告。这些报告分别来自中央情报局、
国务院、国防部、海陆空三军情报机关及国家安全局各个分局。凭借这近水楼台,
利普卡要出卖什么情报,简直是如拾草芥,信手拈来。
    利普卡前妻戴维丝于最近获得刑事豁免权。她向联邦调查局详细叙述了利普卡
间谍活动的情况。
    1966年,利普卡与来自巴尔的摩市的戴维丝小姐堕入爱河,并很快结为连理。
婚后,小两口恩爱有加,感情甚笃。利普卡对娇妻也就毫不隐瞒,无话不说。一天
晚上,他对戴维丝说,近两年来,他一直在向俄国人出卖秘密情报,为此已经接了
不少钱。时隔两个月后,利普卡偕妻子去马里兰州游玩,中午他们在一家餐馆就餐。
实际上,他是要借此行,去位于该餐馆附近的密林深处中的一个联络点送情报。与
他联络的是一个自称叫“伊万”的克格勃。
    该餐馆距首都华盛顿25英里——当时这是允许苏联外交官从苏联使馆出行的最
大距离。“伊万”是何许人,戴维丝不得而知。但据联邦查局估计,他是活动在苏
联驻华盛顿使馆的克格勃。
    戴维丝回忆说,利普卡每次从上述联络点回到他们在巴尔的摩的寓所,都要带
回“伊万”事先放在那里的赏金。小两口常常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张一张地数
钱。每次通常都是500 美元或1000美元,有时还更多些。有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