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谍心不死 >

第73部分

谍心不死-第73部分

小说: 谍心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谍风波
                 平波
    1997年6 月14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以从事商业间谍活动、企图窃取美
国必治妥施贵宝公司抗癌药“汰癌胜”的生产技术的罪名,逮捕了正在美国从事科
技引进业务的台湾永丰余纸业集团公司技术顾问徐凯乐和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何小台。
    永丰余是台湾的一家老牌造纸企业,该企业近年来向生化科技领域发展,使之
继金融、造纸、资讯之后成为集团的第四大核心事业。1995年8 月,在原生物科技
开发中心任职,现为永丰余纸业开发公司经理周华萍的建议下,永丰余开始与美国
必治妥施贵宝公司接触,以期获得制造“汰癌胜”的技术。永丰余安排了周华萍和
徐凯乐作为与美国公司的联系人。
    据台湾永丰余集团说,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虽不断接触,但关系并不
密切,永丰余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倒是美国必治妥公司的美方联系人表现得非常积
极,主动询问永丰余是否有兴趣进行合作。
    出乎永丰余意料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落入了FBI 设下的圈套。美方的两名联
系人,一个是伪装成公司技术人员的FBI 密探,名叫哈特曼;另一名则是该公司的
职员,冒充的身份是该公司的工程师。他们表示想出卖公司的技术秘密以获取私利。
台湾公司的人员不知是美国佬抛下的诱饵,还以为是撞到嘴边的肥肉。据FBI 发言
人说,哈特曼从1995年8 月7 日到1997年6 月5 日,与周华萍联系多达135 次,其
间哈特曼还多次飞往洛杉矾与周会面。哈特曼曾向周、徐透露,必治妥公司花了1500
万美元购买了“汰癌胜”制造技术,但所得到的年销售收入则高达数亿美元。徐听
到这些情况后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汰癌胜”技术。但后来哈特曼和“工程师”表
示,公司是不会出卖这项技术的。徐表示如果通过正常渠道不行,希望寻求其他途
径。他请求哈特曼找必治妥实验室的人,以取得“生化工程原料”。哈特曼在证词
中说,徐为此允诺的条件是先交付叨万美元,其后每月付1 千美元,以及来往台湾
的一切开支,并暗示将来还可从“汰癌胜”的销售利润中得到一定比例的提成。
    同时被FBI 逮捕的何小台,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化工程博士,曾任美国多家生
物科技公司顾问,三年前回到台湾。前不久,何小台赴美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术
交流。估计他是在由徐牵线与必治妥公司洽谈引进“汰癌胜”制造技术时一并落入
FBI 中的。
    台湾永丰余集团否认其顾问徐凯乐的行为非法,认为美方指控的罪名不成立,
并怀疑美国必治妥公司真正的出击目标,原先可能是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而不是永丰余集团,目的是向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施加压力,以防止高技术流入台湾。
台湾“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具有较深的官方背景,其主要发起人杨世缄当
时是台湾“经济部”次长。该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开发生物科技,并把触角伸向制药
业。永丰余集团分析,FBI 原来盯上的可能是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由于周华萍在该
中心期间与必治妥有来往,周到永丰余后,FBI 便跟着把所注意的目标转向该公司。
    这起商业间谍案目前尚未有最后结论,事情的真相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据说
如果徐凯乐被控窃取商业秘密未遂、商业贿赂等罪名成立,最高可处三十五年徒刑
和125 万美元罚金;何小台最高可处十年徒刑,外加50万美元罚金。
    不管此案最后结局如何,这一事件再次表明,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美国等发达国家确确实实已经把情报和反间谍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经济、科技领域,
把获取他国的商业情报和保护本国企业的商业秘密,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业务。这件事也提醒商家,在寻求新的科技成果时,应了
解他国的有关法律,尊重其研究开发的成果,不可贪小便宜。须知天上不会掉下馅
饼,诱人的好处可能隐藏着陷阱。

             勾心斗角的汽车间谍战
                 天颖
    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间谍战也随之兴起。有关资料表明,汽车
间谍战已成为经济领域中获利与失利价值最大的谍战形式之一。
          试车场地谍影重重汽车间谍虎视耽耽
    一种新的车型,即使它曾在最先进的实验室里进行过全面的模拟试验,研究人
员也不敢贸然将其推向市场——必须事先进行长距离的、复杂环境下的实地测试,
只有实测才能获得权威的鉴定结果。为了防止汽车间谍埋伏在试车地点偷拍照片,
开发商对试车的时间、地点和途经地严加保密,出发前精心伪装并派人到现场搜查、
监控,发现可疑分子立刻改变行车路线。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潜伏的
间谍无孔不入,他们挖地洞、钻树坑,再加上树枝、草簇作伪装,躲过了搜查人员
的视线,许多企业因此吃亏。面对这种情况,开发商不得不选择路途艰险、渺无人
烟的荒山野岭试车。这一招确实吓退了不少人,但是,仍有一些胆大妄为、不顾性
命的工业间谍“知难而上”,他们同企业的反谍人员斗法,演出了一幕幕别开生面、
惊险曲折的现代谍战。
    奥迪车主巧设陷讲谍王勒曼沙漠中计德国人汉斯·勒曼把窃取最新的汽车机密
当做一项名利双收、乐趣无穷的“爱好”。勒曼有自己的情报网——由遍布欧美的
车迷、汽车设计师和专业报刊编辑组成。他向这些“业余间谍”购买试车时间、地
点之类的情报,然后乔装打扮、携带全套工具出发,并抢先一步赶到试车地点,潜
伏待机。
    勒曼的“杰作”是他拍摄到了汽车界曾广为关注而又一无所知的福斯金龟车改
良型的照片。他将照片卖给一家汽车公司和一家杂志,这桩交易他名声大噪、获利
匪浅。
    受到侵害的企业对勒曼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奥迪车厂的保密部门煞费
苦心设下陷阶。为了引勒曼上钩,他们事先巧妙地“泄漏”了将要在撒哈拉沙漠某
地试车的消息。果不其然,勒曼循踪而至。奥迪的人似乎并未发现他,可是不知怎
么又改变了试车地点,向大漠深处驶去。勒曼不知是计,紧随不舍。一路上行车路
线多次改变,最后驶入令人毛骨耸然的无人区。跟还是不跟?号称“谍王”的勒曼
至此也有些犹豫了。经过紧张的思索,勒曼终于下了决心:无论如何,绝不让已到
嘴边的肥肉溜掉!又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奥迪车队终于停了下来,试车工作即将
开始。然而就在这时,一架大型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接走了全部试车人员。勒曼心
知不妙,他急忙赶上去扯开严密包裹的油布,出现在勒曼眼前的是一辆早就被淘汰
的旧车。不久,天气骤变,狂风卷着砂石向他袭来,死神逼近了……
          遇难题德公司求助假合作日经理藏奸
    西德纳克苏姆公司在研制转子发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棘手的技术问题,发动机
不能正式投产。一筹莫展的西德人向东洋汽车公司经理松田太郎求助。闻听此讯,
松田心花怒放,对他来说,这是送上门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心怀鬼胎的松田立即派人前往洽谈“合作”事宜。他的真实目的一是搞到样机,
二是弄清对方遇到了什么问题。“话不投机半句多”,东洋公司与纳克苏姆公司的
“合作”没几天就告吹了。但松田毫不灰心,他想,报废的发动机肯定会卖给某个
废品公司。经过一番查访,松田找到了那家废品公司。他谎称自己想开汽车修理厂,
需要零部件,愿意出高价购买报废的发动机。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接着,松田又购买了位于纳克苏姆公司大门口的一家餐馆,以最优惠的价格吸
引纳克苏姆的研制人员就餐。后者用餐时的谈话内容一字不漏地传进了“服务员”
的耳朵。几个月后,“服务员”们启程回国。作为东洋公司的技术精英,他们已掌
握了详尽的资料和数据、知道试验中的转子发动机问题何在。
    老谋深算的松田立即组织力量攻关。在解决了让德国人头疼的技术难题之后,
东洋公司推出了“日本制造”的转子发动机,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汽车工业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
          设卧底美企业获利出家贼日厂商吃亏
    美国一家公司对轻捷灵巧、耗油量小的日本汽车占领原先属于他们的加利福尼
亚汽车市场大为光火。公司的智囊团建议收买竞争对手的职员充当间谍,从内部毁
坏日本产品的声誉。考虑到日本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收买关键人物的成功率极
低。赴日执行任务的行动小组首先买通了一个心杯不满的工人,并想方设法让他爬
上去。等到这个工人当了检验员,美国人就交给他一些微型电子干扰器,要他在工
作时把这些类似垫圈的小玩意儿偷偷地拧到汽车的电脑控制器旁边。“知恩图报”
的检验员照办了。
    不久,销往加州的日本汽车接二连三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却一头雾水、怎么也
找不到原因。公司的声誉大受影响,销售量直线下降。美国公司乘虚而入,重新占
领了市场。
          大众公司大挖墙角通用集团痛失良才
    1993年,美国通用汽车集团的采购经理伊尼亚齐奥·洛佩斯“阵前倒戈”,投
入德国大众公司的怀抱。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两大企业为此对簿公堂。这一不同寻常
的“跳槽”事件引起了全球产业界的关注。洛佩斯素有“汽车界神人”之称,曾为
雇主带来创记录的10亿美元收入。作为采购者,他总是能找到压低供货者价格的办
法。1992年 11 月,心生异志的洛佩斯开始有系统地搜集资料。他让人提供公司今
后10年的开发计划,并千方百计搜集奥佩尔分公司新型车6 万个零部件的详尽资料,
其中附有供货厂商名单和供货条件。每次参加学术报告,洛佩斯都要索取复印件。
就在提出辞呈的前一天,他还出席了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分公司的绝密会议。
    洛佩斯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青睐,除了他的经营才能,一个更为重要的
原因是他掌握着原公司的大量绝密资料。大众公司通过“挖墙脚”获取对手的机密,
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通用集团为此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企业遭受重创。

                窃听黑潮
                李惠泉
               窃听无所不在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墙有耳”,指的是原始的窃听术,而今高科技的发展,使
窃听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1999年1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不受欢迎”为由,将俄罗斯驻美大使馆二秘
古谢夫驱逐出境。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古谢夫窃听了奥尔布赖特办公室的电话内容,
而是美方没有古谢夫访问美国国务院大楼的记录。他是如何把窃听器安装在会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