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安全警告-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在疫情刚露头时,启动预警系统,抓住最佳时机,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我们要加快改革新闻管理体制与公共信息发布制度。传播学者喻国明与公共管理教授杜刚建等人认为,要使新闻媒体真正肩负起“社会守望者”的职责,要让人民群众及时地、客观地、充分地享有“知情权”。
2。建立常设公共卫生应急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抢险,还是今天的抗击SARS,在整个工作中,都是国家高层领导人的指挥调动在起关键作用,而不是领先一套成熟的机制。“中国一直坚持采取的临时领导小组有三个缺点: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够有效地保留;危机处理需要政府各个机构的合作,临时成立的小组每次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相关的机构进行协调;临时领导小组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而专门的危机处理协调机构有一套成熟的危机处理操作方案。”现有这种模式是不能适应突发性重大社会危机的,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一旦危机来临,这套机制便被启动。
SARS疫情暴发后,中央非常重视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建立。国务院已决定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建立。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成立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建立一套专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处理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应该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可以说,它是通过预防和控制疾病、伤害、残障来促进大众健康及生命质量的提高的。SARS事件给我们以深刻教训。政府很快做出回应,譬如拨20亿元人民币应急专项款,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基金,还安排数百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建立。这些思想已体现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条例》中。总则的第6条就专门规定:应急专业指导部门要进行相关研究,建立监督检测、卫生防护、设施技术与人才储备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从法律上给予切实的物质保障。在条例规定的应急预案的七方面内容中,有两条要求各级政府花大力气,做好物资储备以及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建立,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很多领域如公众健康教育、卫生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领域也许可以逐步推向市场。
城市减灾忠告旅游热背后的安全问题
已经持续几年的假日“黄金周”做大了的中国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但与之相联系的旅游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2004年“五一”黄金周虽从总体上全国形势有序且无重特大事故发生,但在某些大中城市的旅游团中也发生了一系列事故。笔者以为,从旅游产业的可待续发展策略讲,应急系统也好,安全规划也罢,可最为重要的是系统地把握住旅游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研究与评估,只有这样,才会赢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关注旅游中的事故与资源破坏
旅游并非有什么专门的灾种,而是现代各种灾害在旅游环境中的产物,如公园中的灾害、野外场所中的灾害及其公共安全事故等。从涉及的灾种既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灾害,伴随着科技旅游、地质旅游、探索旅游等形式的开发,应付的灾害类型也会日益复杂,所以建立综合的灾情观十分必要。现以地质灾害对风景名胜区的威胁为例,共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过量开采地下水之罪。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森林公园没有水将失去生物多样化。近期最突出的例子是四川九寨沟:由于周边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游客日增,沟内中小旅舍林立,使区内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有的湖泊在旱季已变干涸,其他一些湖泊水位也普遍下降,致使高原高寒地区所特有的、呈“珍珠滩状”的钙体沉积物因缺水而砂化。
周期性特大暴雨之罪。暴雨之罪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内屡见不鲜。最惊险的例子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996年、1998年)的湖南武陵源。因特大周期性暴雨的到来,使风景区内发生山洪,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泥石流,不少景观顷刻间发生改变,甚至遭到破坏,道路被毁。原因之一是将一些建筑物安排在不稳定的地质体内或周边地区,事先也未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调研与论证。典型事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陕西华山曾二度发生特大山洪,使登山古道损毁,导致严重的旅客伤亡。
不适度的修建水坝之罪。由于在河流中、上游地段不适当地修建水库,使下游缺水或断流,导致流域内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江中行舟受阻、河水水位明显下降等致灾隐患。如20世纪末黄河多次断流,最严重为1996年距河口700公里以内的地段断流136天,致使1997年的壶口瀑布干涸。桂林本是“山水甲天下”,但由于漓江上游及流域内外在未全面规划基础上,修建了不适度的水利工程,使漓江在枯水季节已多年缺水,“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的黄金水道和百里画廊已失去了往昔的诗意。
地震对景区的破坏之罪。强地震对风景名胜区所造成的景观破坏已有先例:1833年9月6日的云南嵩明大地震,使路南的石林景观受损,数以百计石柱的顶部受强震后倒塌。目前在大石林、小石林及周边地区仍可看到当年的遗迹。也不可忽略陷落地震的危害,如1997年11月11日桂林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发生陷落地震,塌陷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有陷坑35个,其中有九个陷坑喷沙冒水,喷水高达5米,地裂缝最长40米。这是一起由人工爆炸诱发漓江河床发生地陷、下沉的悲剧。
摩崖石刻和崖墓的风化。中国著名的大同云岗、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和崖墓等已普遍出现年久风化受损现象。由于这些材质均为砂岩,经长期化学及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的胶结物风化疏松,并逐渐失真脱落。再如河南洛阳龙门石刻由于构成原材料主要是石灰岩,就出现了岩溶现象。加之过往车辆震动及空气、水的污染,前面又修建了破坏景观整体布局的“游乐场”(现已拆除),加剧了灾害的过程。
硅化木在哭泣。硅化木,又称古树化石,它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边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中一条11。64平方公里的冲积沟内,在这里分布着距今2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松柏、苏铁、银杏等古乔木化石。大面积内保存着这么多如此完美的古树化石在世界也屈指可数。硅化木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迄今,其考古价值及旅游价值为世人瞩目。但近年来,每年来访者有上万人,硅化木惨遭人为破坏的情景令人目瞪口呆,不仅少了许多立式的硅化木树墩,更多的硅化木被人随意搬动,已没有了原始状态。如何保护硅化木一直在许多部门间推来推去:开始由自治区林业厅管,后又划归县建设局管,又归野生动物保护站管,再后归县文管所管,几易其主,使如此变故的硅化木伤痕累累。据有关报道,迄今硅化木的人为破坏还在加剧。
旅游安全防灾的基本特点
现代旅游安全不单是安全生产的问题,更具有安全生活的含义及特征。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旅游安全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人的安全。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和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其主体是人的审美、游乐、考察、交流和求知活动。因此,旅游安全与旅游者的旅行知识、安全观念和行为特征有着必然关联。搞好旅游安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研究不同人群的旅游心理和精神需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以确保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具体讲:
旅游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旅游业已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旅游商品流通等诸多领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其中,旅游活动在客观上包含了行、游、住、食、购、娱6个方面,涵盖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因此,旅游安全在人(旅游者、旅游服务和管理者)、机(运载工具和游乐设施、设备)、环境(旅游地、游乐场所、住宿和饮食、服务场所等)3个方面包罗了安全减灾的诸多领域,如交通运输安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游乐设施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景点环境安全以及各类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等。旅游业的行业特性,使得旅游安全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业安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旅游安全是动态的安全保障。旅游的基本特征是亲历性。旅游安全是保障旅游者在交通、游览、游乐、休闲、购物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运行中的安全,是动态状况下的安全保障。旅游安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安全监控和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负有安全管理和监督职责的各方应加强工作连动,对旅游安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旅游活动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监控和动态管理。
旅游安全关系经济、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旅游业的高度关联带动功能和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产业特性,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推进建筑、交通、饭店、餐饮、娱乐、商贸、工艺美术以及工农业等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旅游的休闲性、考察性、商贸性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因此,保障旅游安全,促进旅游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反之,将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抑制,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不稳定。
搞好旅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旅游安全的特征决定了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因此,搞好旅游安全文化建设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六个问题。
加强旅游安全法规建设及教育。加快制定旅游安全法规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其所涉及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设施、旅游活动、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确立法定的安全保障。
建立综合的旅游安全管理格局。各级政府旅游、建设、公安、消防、交通、安全监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安全监管权力,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格局,形成统一行动、联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保障旅游安全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旅游活动的组织安排、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坚决防止和纠正忽视安全的行为。具体做到预案为先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