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叶绍钧的《倪焕之》等长篇小说相继出版,并很快形成了长篇小说竞
写潮的局面。作者后来由于写了不少变态性欲的作品,堕落为了海派小说的
魁首,以至成为了汉奸受到国人的唾骂。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著名文学家茅盾(1896—1981)的代表作、
于1932 年写成的《子夜》。小说以1930 年5 月至7 月的上海为中心,以民
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反
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入侵、买办资产阶级打击、国
内军阀混战和农村破产影响下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及其它阶级关系复
杂的矛盾斗争。作品塑造了有胆识、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冒险家吴荪甫及
其得力鹰犬屠维岳和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吴荪甫是我
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有雄心、有实力的民族资本家。他决心发展
中国的民族工业,从而希望有一个像样的国家和政府。他吞并了不少同行,
收买了不少工厂,很快成为了工业界中的“王子”。但是他生不逢辰,一天
过着一种“简直是在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帝国主
义的魔掌紧紧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的雄心完全成为了无法实现的幻
想。由于金融资本家赵伯韬施展排挤、打击、控制和经济封锁等种种手段,
加之工人和农民的反抗与斗争、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产品滞销等一系
列问题,迫使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不得不偃旗息鼓,最终一败涂地。
吴荪甫本来精明强悍,但又具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
毅决断,有时又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看来貌似胸有
成竹,实则举措乖张。这些,都是吴荪甫性格矛盾的统一体。小说以现实主
义写作手法,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性:他和帝国主
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与劳动人民特别是
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同时证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
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的。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借吴荪甫之口,把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希望
寄托在一个像样的国家和像样的政府身上。
小说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描绘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它特别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结构宏伟严谨,人物
众多,情节丰富,语言简洁,描写细腻、生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
说。它的问世,不仅标志着茅盾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而且显示了
革命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重大实绩,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提高了这些
文学创作的水平。1981 年,小说还被拍成了同名彩色电影故事片在全国放
映。
现代最早的小说三部曲
现代最早的小说三部曲,是郭沫若(1892—1978)在1929 年写成的短篇
小说《漂流三部曲》。它包括《歧路》、《炼狱》和《十字架》3 个带有连
续性的短篇。它以作者自己为主人公,在坦率进行自我解剖的同时,对旧的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示强烈的愤怒,提出了激愤的控诉。《歧路》写爱牟在
日本专攻医学,而兴趣却在文学。他在回上海后与友人合办文学杂志以消心
头之愁,并借以改变社会风气,但他连自己的爱妻亦无法养活,不得不送她
回到了日本而自受离别之苦。《炼狱》写爱牟为改变妻子走后孤寂难耐的生
活,同友人去游览无锡,但大自然也医治不了他心头的创伤,只好又回到了
上海在斗室之中过着“炼狱”般的生活。《十字架》写爱牟不尚从医,决然
辞谢了四川C 城红+字会的聘请。这三部曲完全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和思想
感情毫无掩饰的表露,正如爱牟在小说中说的那样:“医学有什么用!我把
有钱的人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榨取几天贫民。我把贫民的病治好了,只使
他们更多受几天富儿们的榨取。”由此可见,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青年,通
过自己颠沛流离的道路,在逐渐认识了旧社会的狰狞面目之后,增强了反抗
和改革的意识。作品影响虽然不大,但它开了现代小说三部曲之先河。
现代最早的中篇小说三部曲
现代最早的中篇小说三部曲,是茅盾(1896—1981)于1928 年写成的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它也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
和他第一次用笔名“茅盾”发表的作品。它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
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
识青年的幻灭、动摇、追求以至最终失败的结局,暴露了在革命浪潮中及其
以后的反动势力的猖獗,看到了在那个苦难时代一些青年遭受的难以忍受的
折磨和所经历的异常曲折、苦痛的人生旅程。作品所塑造的章静等人物具有
一定的典型意义。“三部曲”是文学向音乐借用的名词。它的意思是在时间
上先后有序的三部作品。它们互相关联,“三而为一”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
某一个侧面。《蚀》是一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三部曲。它虽不是小说中最早
的三部曲,但它作为中篇小说最早的三部曲,其影响是巨大的。它的问世,
使小说三部曲的形式得以普及。
现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
现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是著名文学家巴金(1904—)的代表
作、完成于1940 年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三部长篇小
说。它以作者的家乡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
庭的没落和分化,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它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细腻、流畅的风格,
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生动反映了
封建制度由衰落走向崩溃的趋势,热情歌颂了一群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不断
觉醒和坚决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最优秀的是《家》,它掀开了高氏豪
门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帷幕,把他们互相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
淫无耻的溃败实质呈现给了世人。其中还塑造了封建卫道者高老太爷和受新
思潮激荡而觉醒的觉慧、觉民以及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觉新等
一系列人物形象。觉慧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
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并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
和“无抵抗主义”,他最后叛逆了封建家庭走向了新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和巨大的感染力量,它曾激动了几
代青年读者的心,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启蒙教育、使他们挣脱封建枷锁和争
取光明幸福的前途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作品语言朴实无华、流畅自然,结
构紧凑严密,情节波澜起伏、痛快淋漓,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它不但被改
编成了话剧、电影和地方戏曲广为传播,还被译为了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广
大读者的欢迎。它的问世,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了
深受广大读者爱戴的文学艺术大师。
最早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最早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是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1921—)
的代表作、1954 年发表的《保卫延安》。1949 年作者写了100 万字的报告文
学,后九易其稿,写成了8 章30 万字的小说。小说以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
争广阔的西北战场为背景,以周大勇英雄连队为描写中心,着重反映在1947
年3 月至9 月关键性的半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共产党
领导下,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几个重大
战役,歌颂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和陕北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周大勇、王志虎的英雄形
象,同时塑造了旅、团、营、连各级指战员包括炊事员在内的英雄群像,特
别是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战场延安保卫战前
线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光辉形象。全书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激情,气势
宏伟。小说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几年内就发行了100 多万
册,成为了国内文科大学中文系精讲作品,部分章节还被选入各类教科书,
国内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推荐和评论文章。冯雪峰称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
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是一部“革命战争的史诗”。然而,作者后因彭
德怀蒙冤受到株连而历经磨难:1959 年后,作品被停止印行;1963 年文化部
下令“就地销毁”;1966 年后被打成“反党小说”、“大毒草”,作者因此
被打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1976 年后,随着彭德怀的平反昭雪,作
者和小说才重见光明。该书曾被译成英、俄、越南等国文字及多种少数民族
文字出版发行。
最著名的专写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
最著名的专写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是当代的作家罗广斌(1924—1967)
和杨益言(1925—)合著的《红岩》。1961 年12 月出版。罗广斌是四川省
成都市人,1948 年在重庆由江竹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 月在成都被
捕,先后囚禁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 年11 月在重
庆解放前夕,他组织了白公馆集中营最后一次越狱斗争。解放后一直在重庆
市委任职,1967 年2 月10 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杨益言于1948 年8 月
在重庆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 年11 月脱险。解放
后在重庆市委任职。他们曾于1950 年7 月与原狱中战友刘德彬一起写了报告
文学《圣洁的鲜花》,于1958 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第一次
真实地向世人展示了被捕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狱中同美蒋特务进
行机智勇敢、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画卷。《红岩》,更以高亢的革命
激情和现实主义真切动人的巨大力量,热情地讴歌了革命志士临死不屈的浩
然正气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描写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光明与黑暗的最后一场殊死的战斗。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国民党
反动派盘踞的重庆也已四面楚歌,而就在这里的“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和
白公馆,却关押着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他们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和
迫害,与美蒋特务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后多次越狱,除少数
脱险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壮烈牺牲。小说充分显示了革命者气贯长虹的英雄
气概,揭露了敌人在垂死挣扎时的疯狂与暴虐。小说以狱中斗争为中心内容,
同时又描写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挺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