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卓别林 >

第29部分

卓别林-第29部分

小说: 卓别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章《凡尔杜先生》引出轩然大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胜利结束了,卓别林的生活重归正常。他放弃了摄制《梦
里人生》的计划,重新编写《凡尔杜先生》的剧本,同时,与他在受审时那些安
慰他的朋友们恢复了社交活动。
    他常应邀到友人家中或在自己家里,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德国
多产作家福伊希特万格、奥地利作曲家舍恩伯格、英国作家赫胥黎夫妇(《天演
论》作者托马斯。赫胥黎之孙)、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和音乐家艾斯勒、美国作
家德莱塞、电影剧作家约翰。劳逊等聚会。德莱塞去世后,卓别林参加葬礼抬灵
柩,怀着对朋友的真诚朗诵故人的诗作。
    他总算拿下了《凡尔杜先生》的剧本,布莱希特翻阅了《凡尔杜先生》之后,
对卓别林如此评价这部作品:“哦,您写了一部有中国风味的电影剧本。”
    打官司并没有打掉他的事业心与意志力,剧本一共写了3 个年头,2 年时间。
但1947年拍摄时,只用了12周,打破了他的拍片记录,因为他想把损失的时间补
回来。
    剧本是正剧样式,背景在法国。写的是一个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先生,认真地
干了25年工作后,在经济萧条期间失了业。他妻子是个残废人,跟孩子住在乡下。
凡尔杜要养家……口,又不想让家人知道他失业,就异想天开去干谋财害命的勾
当。
    他的办法是,装成一个有绅士风度的人,去和一些徐娘半老的富孀或有钱的
老处女相识结婚。他用虚伪的爱情同时与几人周旋,然后,伺机骗取金钱并下毒
害死她们,裹走财物。他的妻子并不知道她的丈夫成了一个罪恶的杀人犯,而凡
尔杜每谋害掉一个不幸的女人,就像一般的男人辛勤工作了一天那样若无其事地
回到家里。一个警探抓住他时,他设法使警探自己喝下有毒的酒,然后打开手铐
逃掉。一时间,“蓝胡子魔鬼”的恐怖故事传遍法国……
    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矛盾的,他的性格既有邪恶残忍的一面,也还有善良、
同情的一面。如他在别墅花园修剪玫瑰花,干完回屋时,看见一条青虫在小径上
爬着。他不忍踩死虫子,便把它放在邻居家的栅板上,然后拿着一朵玫瑰花不住
地闻着。就在此时,被他害死的女人尸体正在花园深处的焚化炉中焚烧……他欲
对一个姑娘试验一种毒药时,知道对方本是一个不幸的人后,他就良心发现放过
一马。使这姑娘把他当作了慈善家。当他失去了一切后,已变成有钱人的姑娘与
他重逢。她要感激他,邀他在饭店见面,这导致他的被捕……
    凡尔杜终因杀人太多难逃一死。在审判、行刑之前,他为自己辩护说了一番
话。他抨击了用武器、战争屠杀人民,造成社会畸形的军火商和战争贩子。他说
他的罪行和那些人相比,就显得很渺小了,他只是遵循了社会上靠杀人赚钱的不
成文之法而已……
    他写完这个剧本后,寄给电影联合会的审查机构——道德联合会布林办事处,
收到的回复是禁映。理由是“有几段故事里,凡尔杜控诉了‘制度’,并且抨击
了目前的社会结构”、“凡尔杜在好几篇讲话中都大肆吹嘘了他那些罪行的道德
价值”、“故事有一些地方表现了淫乱的恶劣的趣味”、“剧本中涉及救世军的
地方,我们认为可能开罪属于这一团体的人士”等等。回
    信说,布林办事处想与卓别林讨论一下,希望电影故事既可以符合电影法规
的要求,又不致严重地损失了娱乐价值。
    于是,卓别林去到布林办事处,指出剧本中没有“淫乱”的描写与镜头。
    对办事处一个年轻人说“你抨击社会和整个政府”的指责,他作了反驳,
“要知道,政府和社会毕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也不是不容许人批评的,对吗?”
    布林先生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别再把那个姑娘写成一个妓女了
吧,几乎每一部好莱坞电影剧本里都有一个妓女。”老实说对这点雷同,卓别林
倒感到发窘。他答应绝不突出这个情节,又对剧本作了几处小修改,终于通过这
一关。
    《凡尔杜先生》拍完后,先为道德联合会的成员试片,他们代表了审查团和
各宗教团体。放映完后,大部分人怒形于色,只是在布林先生快刀斩乱麻的坚持
下才又通过这一关。
    他将《凡尔杜先生》制作好,在好莱坞为托马斯。曼、福伊希特万格等朋友
放映。他们看完后,站起来鼓掌足有10多分钟。这样,他信心十足地赴纽约主持
新片的初映。
    在那里,他受到各国记者的欢迎。但受到为数不少的记者和天主教退伍军团
的刁难、反对,他们在记者招待会上逼问卓别林为什么不入美国籍?卓别林说:
“我认为无需改变我的国籍,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世界公民。”“可是,你是在
美国赚钱。”卓别林笑道:“如果您要算帐,可得把问题谈清楚。
    我做的买卖是国际性的,我的收入75%来自海外,美国从这些收入中大大地
抽了一笔税。可见,我还是一个花了大钱、应当受欢迎的旅客哩。“
    退伍军团的人又说:他们这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法国登陆反攻德军的
人,对卓别林不做美国公民感到愤慨。卓别林正色言道:“我的两个儿子也在那
儿,在巴顿的第三军,在最前线。可他们并没像您这样发牢骚,或者夸耀这事。”
    有个记者记起,大战期间卓别林曾致电美术大师毕加索,要求发起抗议美国
纳粹分子驱逐反法西斯作曲家艾斯勒的运动。这个记者心怀叵测地问卓别林,是
否知道艾斯勒是共产党,说他喜欢共产党员。
    记者招待会成了政治围攻,在场的作家吉姆。艾吉挺身而出,指责他们:
“一位艺术家,他给世界上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使我们对小人物有了这么深的
了解。可是所谓的美国报界代表,却这样嘲笑他,还故意要大家仇视和欺辱他。
这样,他会作何感想呢?”
    好友玛丽。壁克馥、专栏作家威尔逊、作家兼演员唐纳德等人,与卓别林、
乌娜一起出席了初映式。电影散场后,夫妇俩招待150 位客人夜宵。卓别林看出
来,席上有几股对立派,气氛显得紧张:一些人表示厌恶这部片子,只有少数人
表示喜欢它,这在他以前的新片初映式上从未有过。唐纳德忿忿不平地对卓别林
说:“查理,他们这些杂种,是要利用你的影片搞政治呀。
    其实,这部电影是你的成功之作,它是观众们喜爱的。“
    唐纳德的评价是客观的,《凡尔杜先生》在战后为银幕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不失为一部精品和卓别林的代表作之一。
    《凡尔杜先生》在纽约上映后,连续6 周卖座较好。但后来影院售票处的生
意逐渐清淡,与以前相比简直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因
为他觉得在他所拍的影片中,《凡尔杜先生》是很能显示机智与才华的一部。他
向联美公司的职员询问个中原由,他们告诉他:“你拍的电影
    在头几个星期卖座好,是因为去看的都是你的老影迷。往后再去看的就是一
般观众了,老实说,报刊上已经连续攻击你好多年了,一般的观众肯定会受到影
响,所以到后来卖座就差了。“
    然后,他们拿出了几份报纸:“瞧,全国各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报道。”
    其中一张报纸上的照片,画面是新泽西州一家影院放映《凡尔杜先生》的情
景,该州天主教退伍军团在影院外布置了纠察线。纠察队员们举着几块标语牌,
这样写道“卓别林是同路人(意即赤色分子)”、“不能让卓别林长期喧宾夺主”、
“外国佬滚蛋”。
    卓别林定睛一看,照片上的影院外边并无一人买票,而退伍军团在布置纠察
线。他的幽默感又出来了,笑道:“这明明是在清早五点钟拍的嘛。”
    事实上,在那些没有受到干扰的地方,影片的票房情况都很不错。但是后来,
退伍军团把恫吓信发到那些轮流放映《凡尔杜先生》的大影院,威胁老板们说,
如果哪个影剧院上映一部卓别林的片子,或是他们所反对的其他电影,他们就要
连续抵制那个影剧院一年。结果,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马上传来消息,说一些
影院头一天上映这部片子卖座极佳,但受到恫吓第二天就停映。
    那一次去纽约,是卓别林心情最抑郁、忿怒的一次,起初全国各地轮映制的
影剧院都来订片子,后来联美公司每天都收到几份取消影片订单的通知。与此同
时,报刊的攻击不停,还有几位参议员在参议院攻击他。有的评论家如本来较有
见识的耐特,竟把《凡尔杜先生》称为“可能是从有电影以来最不合群的一部影
片”,说卓别林“厚着脸皮想用他的实用的非正统的道德观,使美国社会的各个
阶层都感到震惊和气愤”。他居然理解不了卓别林是在呼吁人们要有健全的道德
观。
    这样不遗余力,公众似乎被煽起了一种敌视情绪:这个人来美国这么多年,
挣了这么多钱,还不愿加入美国国籍,并从事非美活动,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伪君
子……报上就是这么说的。
    在这股谣言四起、猜忌敌视的潜流,和公开诋毁、无情打击的浪潮交替冲击
下,《凡尔杜先生》没有达到卓别林预计的1200万的收入,在美国的总收入几乎
还不够支付摄制费用。卓别林这棵大树的根基一动,联美公司的日子就岌岌可危
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
1947年开始,对电影界进行调查,把矛头对准进步人士。事实上,1941年卓别林
的《大独裁者》曾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三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未能获
取,就是这个“非美活动委员会”暗中起了作用。
    这年下半年,好莱坞19位著名人士收到了“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传票。
    10月在华盛顿举行听证会。演员罗伯特。泰勒、贾莱。古柏、迪尼斯影片公
司及迪尼斯乐园老板华德。迪尼斯、导演地密尔等出席,作了“友好”的证词,
即证实电影界有“赤色活动”。迪尼斯说曾有人企图劝他把米老鼠和唐老鸭,用
来作“赤色宣传”。这样,一些大报和一些权威人士,发动了一场反“赤色活动”
的大规模活动。一些进步的文化战士,开始被逐离美国。1933年被希特勒下令驱
逐,来到美国避难的著名音乐家艾斯勒也受到威胁。卓别林立即在11月致电法国
著名美术家毕加索:“你能否组织起一个法国艺术家委员会,由它出面向美国驻
巴黎的大使馆抗议这次威胁到汉斯。艾斯勒的罪恶的驱逐行为,同时请你寄给我
一份抗议书,以便在这里发表。”
    毕加索马上满足了这位他从未谋面、但很敬重的人的要求,组织了法国一批
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作家、画家、电影导演、演员、评论家,如画家马蒂斯,文
学批评家艾尔莎(阿拉贡夫人)等,签署了一份抗议书。
    收到传票的剧作家、曾任美国作家联盟电影编剧协会主席的约翰。劳逊与导
演赫伯特、威廉等著名人士,引证宪法规定的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