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深宫实录 >

第30部分

中国深宫实录-第30部分

小说: 中国深宫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文字记录。哪一种记载更真实?持谨慎、小心态度的历史研究者均以官修
史书为依据,野史作为备考,有所存疑,亦不妄下定论。

具有重大疑点及不同记述的帝王死亡案,就叫做宫闱疑案。其实很多皇
帝的死亡情节都令后人读正史时生疑,只是没有出现与之相左的野史记录,
便无法立为疑案。

公元九七六年十月某日,宋太祖赵匡胤暴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
义继皇帝位。这是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一幕。

弟承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嘱托。杜太后并非等闲妇人,赵匡胤在陈桥驿
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她心怀忧虑,深谙“为君难”之理。因病去
世前,她把自己的一番思虑变成遗命留给了赵匡胤。她说,正是周世宗立幼
年之子为皇帝,才使得赵家夺得了后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
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
福也”。赵匡胤顿首泣曰:“敢不如教”。老臣赵普在场,按杜太后之嘱,
在榻前为约誓书。

当时宋太祖在世的兄弟有两人,一为光义,一为光美。《宋史》上说,
杜太后临终与宋太祖定下的方针是,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光义,光义死后传位
给光美,光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德昭。赵匡胤品性孝友,对母命不敢违背,
对兄弟也是手足情深。由光义继位之事定于宋代开国的第二年,之后,赵匡
胤封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掌管京城事务,光义也知道自己是皇位继承
人。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却未封王爵。赵匡胤作为兄长对光义
的关爱已到仁至义尽的地步。有一次他注意到晋王光义的居所地势较高,用
水不便,就亲自从宫中的左掖门步行到晋王府第,指挥雇工安设大轮,将金
水河之水激入晋王府的沟渠中。为这项工程,赵匡胤数次临视、督促。光义
曾得过一场重病,不省人事,赵匡胤急急奔来探视,亲自为兄弟热灸,光义
感觉很痛,他就拿过另一副器具给自己灸上。从上午八时(辰时)一直忙到
下午六时(酉时),光义出透了汗清醒过来,赵匡胤才还宫。又有一次,兄
弟二人在宫中欢宴,光义大醉不能乘马出宫,赵匡胤起身送他到殿阶,还扶
腋着他小心下台阶,嘱咐晋王府的卫士尽心照料。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还间或
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赵光义比其兄小十二岁,宋太祖五十岁时,他已到三十八岁,接近帝王
的平均寿数。就在这一年,太祖死了。

《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二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入宫议事,夜
分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设黄箓醮。
十月二十日,太祖溘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是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
主张,皇后在深夜四鼓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前来,其意就是


命德芳在灵前继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指令去召德芳,他以太祖传国
于晋王之志素定,乃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闻知噩耗,大惊,犹豫不行,
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
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直班房(直
庐)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
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
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邪?”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紧
接着看见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惊愕。但她很快明白过来,遽呼官家,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眼泪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
在接踵而至的第二天黎明,赵光义即皇帝位。

北宋时人文莹的《湘山野录》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宋太阻崩逝之际的情
状。十月二十日晚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
祥。他从太清阁上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晋王入宫。当时已
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延入寝殿。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
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
窗棱。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时或避席,这种形体语言是辞让的意思。两人继
续对饮,到了禁漏三鼓时,殿外的雪已积数寸,殿外宦官仍在注视着室内的
动静。饮罢了酒,太祖拿过柱斧,挥了一下,象是点击什么,回首对光义说:
“好做!好做!”然后解带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鼓时,一
切都寂然无声了,此时人们发现太祖已经崩逝了。《湘山野录》未说明这一
夜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没有离开,是不是他最先报出太祖的死讯。天亮后,
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哀恸着瞻仰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真令人迷惘,如果说太祖生前始终以光义为继承人,为何不按正规仪
式立光义为皇太弟,不论他寝疾而终还是暴病而亡都可顺理成章地由光义继
位;如果说太祖临终嘱托皇后召晋王入宫即位,并非德芳生母的宋皇后怎敢
改变太祖的遗命,召德芳即位?《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遂”字即意味着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这符合暴崩的情况,未来得及拟遗
诏,而《湘山野录》中提到的遗诏不知从何而来。《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
本身就扑朔迷离,它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刺杀,看不出这
究竟是怎样一种死亡方式。如是斧砍,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来“玉
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有合作者,则必先策划周密,但从记述上亦看不出象
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所谓“烛光斧影”之谜,令人
耿耿于怀却难下定论。而此疑又无法释去,不得不存案。

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了《湘山野录》的记载,清代编纂
《续资治通鉴》时否定了李焘的做法。而宋太宗(赵光义改名为赵炅)即位
以后发生的事仍需要注意:宋太宗以“太平兴国”为年号,这应是开国而非
守成皇帝的年号;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年间,太祖之子德昭因恐惧
而自杀,德芳夭亡,太宗之弟、担任太宗即位前开封府尹职务的光美(改名
廷美)很不安,后来试图谋害太宗而未达目的,被告发。太宗从赵普那里看
到当年杜太后主持制定的关于传位方法的誓书,大为感悟,打算释光美于罪,
几日后又以传国于光美的意向找赵普商讨,赵普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
容再误邪?”于是光美难脱重罪,最终忧悸成疾而卒。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向皇位挑战,以胜利者的身份走进被攻下
的南京皇宫。他急于找到事实上已滚下帝座的建文皇帝,连续三天清查了宫


内的每一个角落,终未能找到活人、完尸。有宫女指着一堆灰烬,里面有具
烧得不成模样的尸体,明成祖俯身对着这具焦炭大哭,心中却抹不掉是真是
假的疑团,因为马皇后被证实死于这场火。朱棣在即位后的多年中,仍不断
试图把建文帝的下落弄清,派人四处查找。

《明史》上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实则承认建文帝下落不明,
并加上“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之句。《明实录》也有“出亡”二字。

由于民间很同情品性仁孝的建文帝,更愿相信他的下场是逊国出亡为
僧。那么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出亡?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而且,能够证明他出
逃了的历史证据比之证明他烧死的证据更多更有力,推论上亦是如此。建文
帝出逃决非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去世前六年,因皇太子朱标去世,立朱标之子朱允炆
为皇太孙,即预定为皇位继承人。早在朱元璋坐定天下之初,他就把自己的
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为中央王朝起屏障作用,其中四子朱棣被封
为燕王,据守燕塞。朱元璋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孙子作继承人后,未尝没有
想过这个弱小的孙子如何对付得了众多拥有实力的叔父。撤藩?为皇孙解决
尾大不掉之困?他决不会改变藩王镇守各地的格局,决不能撤藩。这是处心
积虑的安排:将来如果皇孙与诸王发生争斗,不论哪方取胜,天下还是姓朱,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还是自己子孙。反之,如果异姓功臣、将领叛乱得逞,那
么自己开创的江山就会丢失,所以分封诸王是保障江山之必需。皇孙能否坐
稳皇帝位,就看他的本领和运气了。

朱元璋日夜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孙子的命运不能不十分担
忧,为他做最坏的准备,但这种准备又不能在悲剧未发生之前亮出来。

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攻进了南京的金川门,下一个目标就是直攻建文帝所
居的皇城时,建文帝痛不欲生,企图自杀。这时身边的翰林院大臣程济提出
出亡之策,王钺跪在建文面前说:“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
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赶快拿出来,很快一只红箧被搬来。
箧的四周俱用铁封固,二锁也用铁灌满,建文见而大恸。出亡的决心已定,
后宫燃起了大火,皇后马氏消失在一片火光中。程济等人砸碎了红箧,见到
三张度牒、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银十锭。箧内还有一纸书,写着:“应
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叹一声“数
也!”程济当即为他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祝发随同
出亡,各易衣披牒。总共随建文出亡者有二十二人,在神乐观会合后,次日
黎明取道溧阳而去。

此后三十九年建文帝作为僧人栖居、往来于云南山中,明成祖、仁宗、
宣宗三朝皇帝死后,建文仍然活在世上。到明英宗即位,往事渐为云烟,建
文觉得应该恢复本来面目了。他从云南至广西,流亡三十八年后,道出自己
是建文帝,随即被送往京师。在此之前,有位九十余岁的老僧,自称是建文
帝,后被核查为诬,死于锦衣卫狱。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尚在,
被带到建文面前。建文一见吴亮便问:“汝非吴亮邪?”吴亮有些紧张,慌
称:“非也”。建文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

执壶据地狗之,乃云非是邪?”吴亮伏地而哭,他记得建文帝左趾上有黑

痣,便摩其脚,视之果然。吴亮抱着建文的脚又痛哭一场。
此后,建文帝居于西内。追随建文多年的老臣程济感到该卸职了,便往
云南焚庵,散其徒。在宫中,宫女们称建文帝为“老佛”,寿终后,葬于西


山,不封不树。
明代第二个死后不被十三陵所容纳的皇帝是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

英宗被蒙古人掠走,国家一日不可无君,皇太后下旨:“皇太子幼冲饫王
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王祁钰是英宗之弟,在群臣的交章劝进下,遵太

后之命即位,时在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然而第二年八月,英宗归来无恙,
居于南宫作太上皇。

相安无事了六年之后,景帝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