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城的坤宁宫及各宫,清明时各竖起秋千一架,到立夏前一日才卸下来。宫
女们自有戏秋千的服装,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头插柳枝,双双相向而荡,
绮罗飘舞,彩带交飞。“未许人间轻比拟,壶中游戏半仙娥”(乾隆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上旬已日,官民都要到
水边洗濯,象征洗去一年的尘垢和久病。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与水密切相关,宋代每年逢此节都要开金明池、金水河。唐宋
以来,赐宴曲江,曲水流觞为三月三日的君臣佳会。关于这一习俗的形成,
有多种说法,晋武帝司马炎曾问尚书郎挚虞:“三日曲水,其义何指?”挚
虞解释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邨以为
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水的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司马炎说:
“若如所谈,便非佳事。”尚书郎束皙更发高见:“仲治小生,不足以知此。
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
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
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司马炎对此说极为满意,
一声“善!”的感叹之后,赐束皙五十斤金,降挚虞为阳城令。王右军的《兰
亭序》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就指三月三日的活动,修禊也是指水
边除凶去垢,因此《兰亭序》又称《禊帖》。
汉以至清,皇帝都要在宫苑主持曲水流觞。汉唐时,皇帝也常出宫到郊
外的水边祓禊,例如汉武帝某年三月三日,祓于灞水之滨,回宫时路过平阳
公主家,在饮宴时看上了歌女卫子夫。唐诗人王维曾侍从皇帝祓契并侍宴曲
江,诗中道: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又有“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之句。后来祓禊成为三月三日曲宴之
前的一种仪式,曲水流觞之宴代代流传。曲江宴上,君臣常即席联诗,是为
雅戏。
这个祈求吉祥的日子正适合安排吉祥的事情。唐代宫女例行于这一日,
在兴庆宫大同殿前与骨肉相见,与家人相互询问、安慰,互送物品。唐代皇
帝在此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携带它可以免虿(蝎子)毒。
五、花节端午
三、四月间,宫中百花盛开,赏花的美事不可或缺。在一年之中最令人
流连的春季里,赏花没有定日。唐穆宗对鲜花非常爱怜,每当宫中花开,便
命人搭设重顶帐,为其遮蔽风雨,特置惜春御史,负责守护百花。位于临安
的南宋宫廷,花的品种极多而且花期长,皇帝赏花之前,宫廷花匠们为苑中
花木妆点一新。在景点上设锦帘绡幕,上缀飞梭绣球,下铺茵褥,其间器玩
盆窠,珍禽异物,各务奇丽。小宦官到市肆勒索性地购买珠翠冠朵,篦环绣
缎,画领花扇,官窑定器,孩儿戏具,闹竿龙船等以及水果食品类。上述只
是皇帝赏花时的辅助物品,而花苑则被装点成西湖景致。皇帝先在梅亭赏梅
花,芳春亭赏杏花,桃源观桃花;再到粲锦堂赏金林檎,照妆亭赏海棠,兰
亭修禊;最后到钟美堂饱览群芳。堂前三面,皆以花石为台三层,各植名品,
标以象牌,覆以碧幕。台后分植玉绣球数百株,花如镂玉。钟美堂内左右各
有三层花架,雕花彩槛,护以彩色牡丹画衣。架上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
璃官窑等瓶,插着花中的珍品,有姚魏、御衣黄、照殿红等近千朵。在堂中
的四面,摆设着千百棵植在大斛中的异花,斛面贴以银箔。此堂的梁栋窗户
间,亦以湘筒贮花,鳞次簇插,如万朵艳翅。皇帝在花海中,天颜悦怿,赐
给随行的妃嫔、内官及伶官各色物品,叫做“随花赏”。到春暮,皇帝在稽
古堂、会瀛堂赏琼花,静侣亭、紫笑净香亭采兰挑笋,则春事已在绿阴芳草
间矣。
明代,宫眷们在三、四月间穿着罗衣,到观花殿赏牡丹,牡丹花圃上架
着彩棚。牡丹盛开后,芍药又在延赏之中。明宫中的珍奇花卉在冬天存于窖
内,二月开窖放风,三月搬到室外,装点于园圃、亭榭。
明宫四月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吃笋鸡、白煮猪肉,有“冬
不白煮,夏不熝(炼熬)”之说。又用各种肥肉、姜、葱、蒜剉如豆大,拌
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四胞儿饭”。尝一岁五谷新味之始,以食“捻
转”为象征,“捻转”是用刚结出的麦穗煮熟去芒壳,磨成的条。
四月八日是释迦佛的生日。唐宋时,民间有浴佛斋会,人们煎香药糖水
互赠,名为浴佛水,寺中举行浴佛仪式——以水灌佛像。明清时四月八日俗
称结缘日,京城人用青黄豆数升,煮熟后邀路人食之,以为结缘。
清代宫中每年,将大内所备的红蜜及诸王所备之蜜,贮黄瓷浴澉内,以
净水搅匀,将宫中的佛请到浴池内。浴后,以新棉垫座,安奉亭中,还于原
位。是日,皇帝在圆明园观戏。
端午节古代又称天中节、浴兰令节。《大戴礼》上说:“五月五日蓄兰
为沐浴”。人们在此日以兰汤沐浴,“浴兰汤兮沐芳华”(楚辞),故称此
节为浴兰令节。五月五日接近夏至,夏至意味着阴气上升,病毒渐虐,所以
《夏小正》指示人们“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汉时人家用朱索连以桃
印,施于门户之外,后来人们用艾草扎成人形或虎形,悬于户上以禳毒气,
或用蟾蜍祛疾,将赤灵符著于心前以辟五兵。这便是天中节的辟毒活动,延
至清代。
两宋宫中端午,宫中造办物品的机构内司意思局,制作红纱彩金盝子(小
匣),里面有人工捏做的毒虫,即蜈蚣、蛇、蝎、蜥蜴等,毒虫被葵、榴、
艾叶、花朵所围,盝子的正中,摆着用菖蒲或通草扎成的天师驭虎像,四周
是五色染就的菖蒲叶。皇帝于是日赐给大臣取禳毒之意的经筒、符袋,实则
内装糖果、巧粽镂金花等礼物。明宫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日,宫眷宦官皆穿
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放置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
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恰似年节的门神。初五日午时,即天中节
的时辰,宫中人人饮盝砂、雄黄、菖蒲调成的酒,吃加蒜过水温淘面,身佩
艾叶,调诸药酒,画治病符。太医院官员举着旗子、带着鼓吹到南海子捉蟾
蜍,取蟾酥,方法是用针刺其两盾,取酥后蟾多死,后只刺其一眉,蟾得以
继续存活。蟾酥用来做解毒的药。清宫中,人们用雄黄调酒,涂于耳鼻,以
避虫毒。
唐时宫中有赐赠服玩、斗百草的习俗。唐太宗曾在端午日对长孙无忌、
杨师道说:“五日旧俗必有服玩相贺,朕今各贺卿以飞白扇三枚,庶动清风,
以增美德”。唐玄宗曾于此日赐宰臣钟乳,宰相宋璟拜受赐,携去炼药。斗
百草是由蹋百草演化来的,其技法今已不详。有一则记载是,谢灵运临刑前
将美须施给南海祗洹寺,作为维摩洹像之须。几百年后到唐中宗时,安乐公
主要在端午日斗百草,为广其物色,令人驰驿取须。
然而,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节日,那是因为屈原在
不吉祥的五月五日投江,与天中节、浴兰令节恰是一天。屈原投江后,楚人
哀之,每年至此日用竹筒贮米,投江祭悼。以竞渡的形式纪念屈原始于越王
勾践,或者说民众驾舟楫争渡于水上,欲救屈原的行动被勾践定为风俗。
魏晋以后,端午节人们必食粽子、角黍,在水上斗龙舟,以存纪念屈原
之遗意。唐时,粽子有百索粽、九子粽。开元年间,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
用小角造方子,架在箭上射盘中粉团,射中者得以食之,食品与戏乐相结合,
与祭悼的原义相差甚远。宋代粽子品种又增花样,有角粽、椎粽、菱粽、筒
粽、秤锤粽,由里面夹枣或糖增为夹松栗、胡桃、姜桂、麝香等,又用艾灰
淋汁煮之,其色如金。
明清时,天中节与浴兰令节的内容逐渐淡却,明宫端午节除了斗龙舟、
食粽子以外,复演射柳故事,宦官们以骑射为娱,文武官蒙赐“走骠骑”于
后苑。“走骠骑”的规定是,一人骑马执旗引于前,一人驰骑出呈艺于马上,
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掷骄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其后是穿著服者,
臂鹰走犬,表演围猎状,俗名为“走解”。上述表演者是御马监的勇士。
清代每年端午节,皇帝在圆明园的望瀛洲,太后在蓬岛瑶台,观龙舟相
竞,“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龙舟竞渡者为宦官,在表演前他们在福
海已经演习多时。道光以后内患外乱,皇帝不再有兴致观赏龙舟了。应节戏
则照例上演。
六、乞巧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讵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流传于民间的浪漫故事。据古人考证,这个故事始
于汉武帝。七月七日作为节日,对宫女们来说是再重要不过了。织女与牛郎
毕竟相会有期,恭立于七夕星空下的代代女儿们,并不认为织女哀哀可怜。
织女在人们观念里是女神,她掌握着幸福、巧艺和寿考,而且这位女神心地
善良,她会接受人们虔诚的祈福。传说唐大将郭子仪曾在七夕请求织女赐给
长寿富贵,织女笑着说:“大富贵亦寿考”。后来果真福寿两全。这等梦臆,
宫女们难以编织出来,因此七夕之夜的翘望和祈求代代相传,期待的心绵绵
不绝。
七月七日是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西汉的宫女们到百子
池边,演奏于阗乐,相互以五色缕羁连,叫做“相连爱”。在宫中的开襟楼,
宫女们竞相穿七孔针,乞求织女授巧。七夕穿针仪式成为宫女们历代相沿的
习俗。唐宫七夕,宫女们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空中穿去。为了穿针乞巧,
宫中出现了穿针楼(南齐)、乞巧楼。
元代宫廷曾有斗巧的游戏,宫女们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
得巧,迟完者则输巧。众人出资赠给得巧者。元武宗时洪妃独宠后宫,七夕,
诸嫔妃不得登台,台上结彩为楼,洪妃与几名宦官登上。洪妃剪彩散于台下,
令嫔妃宫女们争拾,以拾到的彩丝艳、淡分胜负。次日举办斗巧宴。
明宫七月七日,设乞巧山子,兵仗局进乞巧针。宫眷们身着鹊桥补服,
在这日午间斗巧。在庭院中放置一盆水,水被日光久晒,生了一层膜,宫女
们设针浮于膜上,看水底针影:影呈云龙花草形者,便是得巧;如果形如椎、
丝、轴,就是拙针。清宫沿此习俗。
既是乞巧于织女,就须有贡品。各朝宫中,织女星下,都摆设着各种果
品,“甘瓜素果敞清筵”。唐至清,宫女们在陈设瓜果花酒以外,采蜘蛛于
小盒,次日观蛛网之疏密,以密而圆谓之得巧,此法由唐宫中传至民间。清
代的七夕巧筵常设在御园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设彩棚、摆蛛盒。乾
隆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
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后亲行拜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