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淫乱是有名的。她与熹宗的关系决非一般的奶妈与养子的关系。从下列轨
迹中可以看出客氏与熹宗的关系之不寻常,因此可以肯定客氏最先“勾引”
了弱冠的熹宗,至熹宗二十三岁死,两人的关系始终暖昧。
首先,客氏和其他奶妈一样,将皇帝喂养大。但皇帝长大以后,就不再
需要奶妈朝夕陪伴,而史载客氏“每日清晨入乾清暖阁(皇帝卧室)侍帝,
甲夜后回咸安宫”。从照顾皇帝的角度上说,没有这个必要,成年皇帝自有
宦官服侍。如果说客氏是由于慈爱每天守着熹宗,那么又和下一个事实相矛
盾:客氏后期与魏忠贤私通,一天,她和魏忠贤在太液池上欢饮,这时不远
处上树捕鸟的天启帝,忽然跌落,裂裳破面,客氏与魏忠贤却仍在嬉谈笑谑。
此时客氏作为一名奶妈可谓玩忽职守了。其次,客氏在熹宗面前不是一副慈
祥的母亲形象。客氏四十余岁时,面色仍如二八丽人,而且打扮得与身份极
不相符,妖冶艳丽令年轻的宫女瞠目。平时,用宫女的唾液梳发,以保持头
发的乌黑光润。再者,客氏先后害死了数个曾被熹宗“临幸”过的嫔妃,例
如,张裕妃怀孕临产,客氏竟断绝她的饮食,也不派人接生。张裕妃饥渴难
忍,一个暴雨之夜,她匍匐到屋檐下接雨水喝,最后哭喊着断了气。另有皇
子三位、皇女两位,皆因客氏而婴年夭折。这与历代后妃间争宠残杀没有什
么不同。如果客氏仅仅作为乳母,可以借皇帝的光称霸乡里,任人唯亲,却
不必对皇帝的后妃恨之、害之。第四,从客氏与魏朝、魏忠贤的关系上看,
客氏是一个性欲极强的女人,上述两个宦官头领入宫前,“净身”做得不彻
底。最初,客氏与魏朝私通,后来得知魏忠贤性功能高于魏朝,便又投向魏
忠贤,这些事情是在明目张胆中进行的。那么试想,客氏如此求欢于刑余的
宦官,对青春年少的皇帝却会无动于衷?客氏常常将龙卵(马的外肾)烹制
好了献给熹宗,是为大补,滋补的目的岂能是让熹宗多御几个嫔妃?皇帝多
生育子嗣?那又何必予之又夺之?生之又杀之?
第三章皇后的个性和命运
一、皇帝皇后大婚
皇帝的大婚是与册封皇后同时进行的。在即位前已经结过婚(纳妃)的
皇帝一般不再举行大婚仪式,将即位前的太子妃升为皇后,如果皇帝无意将
他原在东宫时的正房立为皇后也可以另行选立。对于那些即位前未曾结婚的
皇帝,大婚便是一项极为隆重的嘉典了。
皇帝举行大婚的年龄普遍为十六、七岁。决定皇帝何时结婚的是皇太后。
皇帝的婚龄并无制度上的规定,皇太后如认为皇帝应该结婚了,便开始为皇
帝物色皇后。
皇后是皇帝正式的配偶。在极度重视伦理的中国古代,皇后被赋予女性
中至高的形象。天与地,即乾与坤,由皇帝、皇后分别代表。皇帝是天下之
“父”,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后”这个词,在夏朝是王的意思,夏禹
被称为夏后。从商朝开始,国君不再称“后”,在历史的递嬗中,“后”成
了王或帝的配偶的名号。在皇帝家族中,帝后并尊。如能成为皇后,在女性
中便是登峰造极了。皇太后是上一个皇帝的皇后或当朝皇帝生母,地位就更
高了。
皇后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吸引力,成为追逐权势的家族追逐的目标。在宫
中,宫女与皇后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民间贫穷人家都不愿女儿入选宫中成为
宫女。每当皇宫从民间征选宫女时,百姓们都纷纷将女儿嫁出去,生怕女儿
选入皇宫,终生禁锢。因此,皇室在宣布征宫女时,先命令民间暂停嫁娶。
相反,若是哪家的女儿被选为皇后,对其家族来说真是喜从天降、荣耀无比。
当朝的外戚、勋臣以及豪门富室,为了巩固地位,攀缘为皇后,争相将自己
的女儿引荐给皇室。不少人家召来相术家,给自己女儿看相,如相出大福大
贵来,便将女儿居为奇货。
皇太后在决定皇后的人选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第一次册封皇后的少年
皇帝来说,他本人对于未来皇后的决定权很小。只有当他成年后,由于种种
原因,才可独断地废掉原有的皇后,另立新后。
太后在物色皇后入选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选后之时,她要考虑到
皇后的出现会带来新的外戚势力,后族外戚势力的形成势必影响太后族外戚
势力。重视权欲的太后,往往不从皇室的利益出发,而为自身家族利益着想。
因此,很多太后先从自家亲戚中挑选女子,自家女子成为皇后,便可以避免
新的后族势力兴起,就可以保住太后家族的势力。汉高祖的吕后将自己女儿
的女儿,即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立为惠帝皇后。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将内
侄孙女嫁给汉景帝。汉哀帝的傅皇后也是傅太后的自家侄女。东汉和帝的阴
皇后也是其太祖母阴氏的自家人。清慈禧太后将自己妹妹的女儿隆裕册封为
光绪皇后。在议婚的过程中,光绪已经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并已由
内务大臣奎俊作为中介人。光绪无可奈何地听从了太后的安排,奎俊无法向
德馨交代,便将其女聘给了自己的儿子。以上事例,显然构成了近亲联姻,
作为与皇帝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皇后,其命运大多不幸。
较为公正而谨守礼法的太后,选立皇后时往往重德而不重色,未来皇后
的相貌应端庄而不是妖艳,气质应凝重而不是轻佻。如宋仁宗选后时,仁宗
欲将他宠爱的张美人立为后,刘太后却觉得此女过于美艳,会引导少年皇帝
纵欲,荒废政事,于是淘汰了这位皇后候选人。
宋理宗选后时,候选人中有一名谢氏。谢氏生而黎黑,一只眼睛黑眼珠
上长着白膜。将她选入宫时忽得了一场湿疹,病愈后一层黑皮肤脱落,皮肤
变白,又请医生治好了眼病。这种相貌仅属及格。同为候选人的还有一位贾
女,容貌很超人,理宗看上了贾氏,欲立她为皇后,这时,太后却说:“谢
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理宗只得听从太后的决策。立谢氏为皇后,贾氏
为贵妃。
太后选婚的具体方式各朝不一。明代规定,选挑选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为
候选人,送交太后前,由太后决定取舍。太后看中哪一位,便用青纱帕罩在
该女的头上,再用金玉挑脱系在臂上。不中选的,则将年月帖子放在该女的
袖中,给银数十两,立即送还其家。清代太后选婚时,以金如意插在被选定
的女子头上,作为标志。参加皇后竞选的女子,即使未被选中,其身价在该
地也大大提高,上门求婚者为数众多。
除了太后,权尊势众的辅政大臣为了驾驭年轻的皇帝,也会把自家女孩
配给皇帝。西汉上官桀将孙女嫁给汉昭帝,其时,小皇后只有六岁,直至汉
昭帝崩逝时,上官皇后也只有十五岁。当初上官桀为了保证小皇后生出皇子
来,竟然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办法,让宫女们统统缝紧裤裆(汉宫女裤原为开
裆),免得皇帝另有所幸。纂汉的王莽也将自己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
当皇帝尚不能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的时候,立为皇后者,都具有高贵的出
身和强硬的靠山,贫寒人家的女儿难以入选。如若一位出身贫贱的女子成为
皇后,说明皇帝已经能为自己做主,虽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最终的
决定权在皇帝手里。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皇后出自贫寒人家。汉武帝的卫皇后
本是公主家的歌女。汉成帝赵皇后出生时,父母不愿养育,长大后为歌舞伎。
其实,要改变出身微贱并不难,汉成帝欲立赵飞燕时,禀告太后,太后嫌其
家微贱,后来成帝得到太后暗示,立即封赵父为成阳侯,几个月后,赵飞燕
便以侯爵之女立为皇后。不过,出身贫贱的皇后一般都不是皇帝初婚的皇后,
而是以美色打动皇帝,成为第二任或后几任的皇后。
只有明代,“皇明祖训”规定,皇后必须选自民间。意在抑制后族势力
嚣张。
皇帝结婚、册立皇后,被纳入到繁缛的宫廷礼仪中。各王朝要通过隆重、
庄严、高贵的大婚仪式,为天下树立人伦夫妇的典范。皇帝的婚礼“将合二
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君臣。故曰
婚礼者,礼之本也。”在古代浩繁的典制中,详明地规定了皇帝大婚应遵循
的礼仪程序。在这场浩大的礼仪活动中,文武百官都被调动起来,充任皇帝
与皇后(家)的媒介。
首先,皇帝要临轩命使,承担大婚的使者必须是高官大僚。唐代由太尉
和宗正任正、副使者,皇帝临轩命使的规模相当于大节庆。雅乐悬于殿庭,
百官朝集,仪仗就位,皇帝驾临,典仪官指挥百官再拜。正、副使站在规定
的地方。皇帝的近侍官侍中宣布:纳某女为皇后,命公等待节行纳采等礼。
使者率随员受命前往女家,站在女家的大门外,女家的主人即未来皇后
的父亲立在其家庙或正堂,使者在门外说,“某奉制纳采”,由宾者将此话
传给女家主人,女家主人说:“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宾者出来将话传给
使者。于是,主人被引导出来迎接使者,使者与随员进入正堂前,按规定的
方位站好,使者说,“有制”。即提示对方将要宣布皇帝制书了,主人再拜。
使者宣读制书,之后主人再拜稽首。使者从执雁的官员手中取过雁——这是
第一份彩礼,授给主人。然后再交给主人一份答表案,主人应在上面写上对
皇帝制文的答文。
纳彩之后是问名。使者又立于门外,令宾者传话:“将加卜筮,奉制问
名。”问名是寻问女家的姓名、生辰。宾者传话后,主人按规定的句式回答。
按如上方式,使者进入女家,与主人按规定的方位站定,礼仪性地问答一番。
随后盥手洗觯,双方以醴相递授,用脯醢行祭礼。礼毕,双方又按规定站好,
使者的随员又将一份重礼——币篚,授与主人。
使者回去后,负责占卜的官员对女方的姓名、生辰做出占卜,如结果为
吉,那么数日后再行纳吉仪式,即告知女家吉祥,然后再行纳征礼,即正式
向女家赠送聘礼。纳征之后,选定大婚的日期,使者再到女家行告期仪式。
纳彩、问名、结吉、纳征、告期都有一套大同小异的郑重而繁缛的仪式,每
次使者都要宣读皇帝的制书,女家主人也要相应地送上答文。
册后仪式紧接着告期进行,前一日内廷设专人在女家门前和未来皇后阁
外住守。当日,正、副使者与内侍、宫廷礼仪官站立在女家门外,女家主人
要身穿朝服立于庭阶,使者令宾者传话:“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主人
出迎于门外,再拜,使者不答拜,在谒者的引导下入门,后面跟着持节、持
案者。主人与官员们按位次站定,持案者恭敬地将册宝奉授正副使者,使者
将册宝传给内谒者监,内谒者监在皇后的阁外跪置册宝于案。女官尚宫等人
进入阁中,帮助皇后着装饰首,傅母引导皇后出阁,尚宝引皇后立于庭中,
面向北,尚宫跪取册,尚服跑取宝绶,然后按规定方位站立。尚宫称:“有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