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志的果断性和智慧的批判性、敏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明辨了是非和利害关系,认识到行动有胜利的把握,才坚决采取行动。但是在复杂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果断性并不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果断性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条件。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的主要特征是思想、情感的分散,他们没有力量克服矛盾的思想和情感,不能把思想、情感引上某种明确的轨道。在各种动机之间,在不同的目的、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做不出取舍。由于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常常怀疑所作决定的正确性,担心实现决定的后果,或者作出决定后,又不能坚决执行,当要他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又可能会任意地遇上什么,就选择什么。
草率决定主要是由于懒于思考而轻举妄动,为了立即摆脱随着选择目的所产生的使他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也不考虑后果,贸然抉择。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三)坚韧性。这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顽强地克服达到目的途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在于,一方面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千纷百扰,不为所动;一方面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和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顽固的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尽管这些论据是错误的或不好的,仍然一意孤行。另外有些人很聪明,甚至很有才干,但在某种复杂的条件下,或者一遇到困难就不能长期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使其工作成绩不大,这种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品质,也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四)自制力。这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有自制力的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不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前进,这就是平时说的忍耐克己。因此具有自制力的人,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臻于“忘我”的境地,并且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反之,则思想易开小差,并时常破坏纪律,逃避学习。
自制力是意志的很重要的品质,对于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不计其数地心平气和地向不守纪律的学生说明其行为的不体面之处。
二、意志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因为我们所讲的意志是一种革命的意志,它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手段;而且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大,则行动中意志更能有高度的表现,也就是说,只有“最高品质”的定势才能引起意志的努力。所以培养意志,首先必须激起他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讲明提高成绩的远景,同时,要使远近目的结合起来。如果人的行动只有短近的目的,缺乏生活的意义,是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有远大目标的人,才会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
此外,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内外障碍的遭遇和克服,或者是目的的实现与否都会引起情感;情感在意志的支配下,又可变为行动的动力去促进人们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例如,对周围人的非议、造谣,有责任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与之斗争以及为争取达到目的而努力。有集体主义情感的人,为了集体的荣誉可以克服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一切困难。意志靠情惑来推动,情感是意志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加强意志(当然,反过来意志也可控制情感)。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任何的劳动习以及科技、文体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和果断的精神,在必要时还需要表现出勇气。特别是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者困难的活动,更能使人的意志得到巩固和受到锻炼。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因此,教师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必须把他们组织到活动中去。对于一些常有越轨行为的学生也不能例外。如果怕他们越轨而禁止他们参加活动,使他们置身于集体之外,那末对于他们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极不利的。因为一个人负有完成任务的责任,他需要报告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以及其他指标时,必须作出意志努力。例如,马卡连柯让一个曾有偷窃行为的青年去取一笔钱,一方面是信任他,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他的意志力。由于这一任务,他便想法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当然,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赞扬、勉励、提出榜样和介绍锻炼意志的方法,对他们作具体的指导。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锻炼意志,必要时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阻止违反纪律的活动,以消灭不良行为,也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应以赞扬、勉励为主。
为锻炼意志,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从小困难开始,逐渐加大,而目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果为止。太难或太容易达到的要求,忽有忽无的要求都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对于十分执拗、顽固的学生,应该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十分冒失而轻率决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沉着,耐心的品质,使他们理解勇敢与蛮干、轻率的区别: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
(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平凡的事情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作克服障碍的意志锻炼的结果。因此,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等习惯,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当他们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可让他们自己数到“三”,或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大胆些”、“不要怕”、“不要丧失信心”、“再坚持一下”;也可以用举一下手等某种信号的办法来激励自己行动。
(五)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直接地约束自己的行动时,才有意志努力的可能性。
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为什么说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2.试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3.举一实例说明概括的动机与局部的动机相结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4.你的意志有哪些优良品质?还有哪些缺点?你打算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
(祝蓓里)
第十一章 个性(一)
从这一章开始讲的是个性心理部分。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西方学者又称之为人格。其含义很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代西方的人格理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名执己见。霍尔(C。 S.Hall)和林德赛(G。Lindzey )在《人格理论》一书中,就列举出了多种人格理论。我们认为,个性在心理学中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了人群就没有个性。所谓交往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心理上的接触,产生信息交流。因此,个性不是客观条件的消极的产物,而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适应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而存在,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但它既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当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当有某种重大事件发生或有重大的转折时,还会使个性发生某种变化。人的个性既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例如,曾被称之为保皇党的杨度,晚年受到李大钊的影响,转变成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就是典型的一例。
人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两个方面。本章将阐述个性倾向性和性格、气质部分,能力部分将在下一章阐述。
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他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一、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作为个性倾向性的人的需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动力系统,它是在各种需要相互制约中有规律地消涨的。如果一个人较少追求精神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受到压抑时,他们对物质的、性的需要就会不正常地激发起来。如果一个在生活中较少得到家庭或班集体的关怀,使他缺乏温暖和爱抚,那末他们的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都可能成为起负诱导作用的诱因,使他们从某个异性朋友那里,或者从社会上某一伙人那里去寻找同情、理解、安慰和温存,从而逐渐地改变其原有的需要系统。
人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其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其内容可能是集体主义的,也可能是利己主义的。例如,人们都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人,表现为忘我的劳动热忱,期望在祖国和人民经济生活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有极端利己主义动机的人,却会不惜侵害他人利益,采取贪污、盗窃、诈骗,甚至杀人、抢劫等行为攫取不义之财。
一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的体系。人的动机体系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地说,幼儿期有游戏动机和求知的动机,到了学龄期增加了道德的动机以及创造的动机等。其中的主导动机也可能发生转移,但在某一个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响,必然会对他的动机体系发生作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