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蒙难集 1106-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论敦大学物质科学系主任安德鲁斯教授 发表谈话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舍弃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赞成包括亚当和夏娃 故事的特创论”。
(三)
历史表明,人猿同祖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不断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和攻击。这些反对者有的 来自科学界,有的来自哲学界,还有的来自于宗教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也仍然存在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反对者。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 为什么竟如此长期地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呢?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类起 源的重大理论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唯物论与唯心论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本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演化的必然结 果。唯心主义则认为,人是精神的产物,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猿同祖论科学地 论证了人与猿的同祖关系,正确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就唯物地说明了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因而必然要遭到唯心主义的抵制和反对。
人猿同祖论长期遭到非难的事实表明:我们要牢固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和科学观,自觉地做一名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对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抵制唯 心主义思想的侵袭,卓有成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无疑具有着重大意义。正如列 宁所指出的:“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 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 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作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 者,作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作一个辩证唯 物主义者”。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扫校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十六章 寂寞开无主,零落碾作尘
——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
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 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 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 础, 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的伟大生物学家。 他就是格里戈。孟德尔神父。 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其人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 现今这个地方是捷克境内的海因西斯村。孟德尔的父亲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 因此,孟德尔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 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吧。
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 中学毕业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 21岁的孟德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当了一 名修士,取了一个教名叫格里戈。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 的坎坷。孟德尔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 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的均名落孙山。特别 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官竟这样来评论他的考卷说:“这次的考卷 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他还到维也纳大学 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 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 验》(1865)外,还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 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令 仃。又因拒绝缴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 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 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 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的业绩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 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 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 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 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 生后代, 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 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 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 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 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 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 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 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 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 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 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 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 1的比例。 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 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 律。
2。自由组合定律。 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 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 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 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 有4种类型: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 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 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 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 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 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 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 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 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 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 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 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 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 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 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 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 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 步说明论文的长信。 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 物园当主任。 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 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 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 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 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 第一个是德弗里期,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 的发现相的的论文; 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 三个人是丘歇马克, 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胪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 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 由孟德尔做过了。
对孟德尔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也曾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因事情发 生已年深日久,有确凿证据的材料所得无几,尤其关系到人们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 难以到手。现据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历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尔发表自己的论文时, 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 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问题了。“这一事实 也许对孟德尔的工作所遭到的命运,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历史 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交问题搜集资 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了 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但,这样推论是没有多大根据的。 又如,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他本来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 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1875年《植物区系》杂 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就又减少了后 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
怀疑以至完全不相信这是一项新发现 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 当时只是一 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 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 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 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