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

第30部分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30部分

小说: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墨西哥湾的石油钻井台上,一名叫约瑟夫·昂克尔的年轻石油工人被几个同事扒光了衣服,其中一个人还半真半假地说要强暴他。1998年,昂克尔把这个事件作为“性骚扰”告到了法庭,从而成为第一例男性同性的“性骚扰”案件。 
  在现实中,人们发现在对付“性骚扰”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各种偏差甚至极端的偏差。例如,一个无意的眼神都会带来麻烦。有的人滥用反“性骚扰”的手段,以谋取某种利益,例如:某雇员威胁老板“如果你不提升我,就告你‘性骚扰’”;还有的人可能利用诬陷某个大名人有“性骚扰”而捞取知名度和大量金钱。 
  美国总统克林顿“性骚扰”的“花环”缠身,那上面系着一朵又一朵致命的“毒花”,从宝拉·琼斯到莫尼卡·莱文斯基,再到凯瑟琳·维利…… 
  美国最高法院惟一的黑人大法官托马斯,就因有女子控告他曾有“性骚扰”,而差点毁了前程。 
  “性骚扰”效应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原有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甚至言谈举止等方式。“保持职业距离”和“不要乱幽默”成了不可忽视的警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之比以前大为紧张。   
  从“性骚扰”到“不敢浪漫”(2)   
  1997年末,一个6岁的一年级小男生在教室里吻了一个小女生的面颊,竟被学校当局勒令停课以示对“性骚扰”的处罚。1998年初,某中学下令禁止在校园里严禁任何形式的拥抱,而拥抱恰恰是美国和西方最普遍表示亲热的礼节。   
  你就躺在“蛇”的口边   
  亚里士多德把法律看作是一条“蛇”,一条极冷酷而没有任何情感的“蛇”,它的全部作用就是伺机咬你一口,而这一口常常可以要了你的命。 
  一位法国思想家精辟地说过:在美国,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法律问题。 
  也就是说,不管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宗教的、家庭的及个人的,都在法律的规范和惩戒之下。一切性爱关系和行为,不管是浪漫的,还是非浪漫的或反浪漫的,都在法律之“蛇”的蛇口边。 
  一个法治社会的好处,是它的成员在既定的社会契约中,各种权益之间得到相对的平衡,但它的弱点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当冷酷。“好,你等着,咱们到法庭上见!”这是人与人相互对付的最有效武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性爱关系常常是由“浪漫”开始,而以“中蛇毒”结束。许许多多原本“浪漫”的情侣,最终在法庭的“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少在“浪漫”的吊索上跃跃欲试的人们,一不留神就坠入无底的深渊。离婚诉讼、丈夫强暴诉讼、家庭暴力诉讼、约会强暴诉讼、性骚扰诉讼,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涉及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诉讼,如强暴、乱伦、卖淫、性虐待、性谋杀、性欺骗、重婚、未婚怀孕杀婴、反堕胎暴力、家长性虐待子女、成人儿童性关系等占了整个美国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很大部分。 
  有很多被法律“毒蛇”咬过的人,本身不一定是恶人蠢人,相反甚至是很善良、很智慧的人,他们本来可能有灿烂的前程,但一失足成千古恨。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战争”   
  目前,在美国,除了男人与女人、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战争”,另外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战争”。 
  1995年,为了尽早获得遗产,加州一对姓梅蒙德兹的孪生富家子弟联手谋杀了父母,后来事情败露,双双被捕入狱。在法庭上,他们竟然辩称自己是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性虐待”,被迫反抗而杀了他们,并因此博得社会上不少人士的同情,甚至主张赦免他们。 
  1996年,在全美竞赛中获得“小美女”桂冠的6岁女童詹·贝内特,突然失踪,后被发现死在自家的地下室里,经验尸,发现她身上留有性虐待的伤痕。警方调查了两年,得不到结论。但警方最大的嫌疑和社会的普遍猜测,竟是她的亲生父亲。 
  1998年初,美国警方在电脑网络众多的儿童色情信息中,发现一些成人与儿童性交的照片,于是顺藤摸瓜,查获了来源,竟然是一名父亲将自己同7岁女儿的性交过程拍摄成照片,然后输进电脑网络。 
  此外,还有不少案子涉及到父母性虐待。 
  这种父母性虐待自己子女的说法在美国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以致文学影视大量渲染这种乱伦的行为。于是乎,不少对自己父母有不满、冲突甚至怨恨的少年儿童以此作为武器来对付他们。甚至有一些早已成年的人们在“精神分析家”或“催眠专家”的启发下,竟回忆起幼年时被“性虐待”的情景。一时间,真真假假,闹得父母们人心惶惶。 
  除父母外,涉及长辈亲戚或家庭朋友熟人的“性虐待”案子也相当普遍。 
  一些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统计,在美国,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儿童时期受过某种形式的“性虐待”。这种“性虐待”的受害者不仅是女童,而且很多是男童。 
  据此,警方和有关专家告诫父母不要轻易将儿童托给别人,甚至是亲友。而且有经验的人们也常常告诫,不要对别人的孩子过于亲热,以免惹上瓜田李下之嫌。 
  据统计,仅美国加州每8分钟就有一个少女妈妈,父亲为2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样的母亲约有10多万,在全州15~19岁的女性中,有58。6%曾未婚怀孕。 
  1997年,西雅图发生了一起“师生畸形恋”。一个36岁名叫勒托诺的小学教师,同她的一个13岁的小男生生了一个婴儿。同年11月,法庭因勒托诺犯有两项强奸儿童罪,判了她7年半的徒刑。后来,同为女性的华裔法官见她有悔改的诚意,又无犯罪的前科,于是减刑,只判了180天,但严令她不得再与那个男孩有任何形式的接触,也不得接触他们的女儿。谁知这名女子才保释出来一个月,就又被迫回到监狱完成7年半的刑期。 
  原来,1998年2月3日凌晨,警察在追踪一个窃车案时,无意发现一辆可疑的汽车里有一对年龄相差很大的男女。当警察盘问时,觉察他们说谎。果然,那个大女人正是勒托诺,而小男孩就是同她犯案的小男生。他们在车里已整整“呆”了一个半小时。在此之前,他俩看了电影,接着大肆购物。车里居然琳琅满目,食品、啤酒、男装、婴儿服、850元的购物收据、6200美元的现款,甚至车垫底下还藏有勒托诺的护照。警察猜测,勒托诺企图带着这个小男生还有他们九个月大的女儿私奔。 
  于是,勒托诺当场被捕,重陷囹圄。那个小男孩在警察局接受质询后,被放回家。据勒托诺说,这次约会是小男生主动打电话约的。车上的男装和婴儿服,有的是自己穿的,因为她喜欢穿宽大的衣服,有的是准备送人的。而现款则是律师费。检察官却认定,这些都是谎言。事实上,勒托诺在出狱后的一个月内,有好几次偷偷与那个小男生幽会、通信和通话。那小男孩的母亲气得发疯。 
  3天之后,检辩双方在法庭上各自陈述后,女法官立即恢复了7年半徒刑的原判,她对勒托诺说:“获释后仅数周,你就违反承诺而愚蠢地自毁机会。”勒托诺在狱中接受一家电视台访问时说:“这个小男生是我的终身之爱……我想他家人也会同意我们结婚的。” 
  这个女子原已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3岁,然而,她宁可坐牢、抛掉家庭和孩子,也不放弃同那个小男生的恋情。她的丈夫带着三个孩子移居阿拉斯加,本来计划在她出狱后,让母子见一面,然而,由于再次案发,也就中途而止了。她的丈夫为此困惑不已:“勒托诺看来真是执迷不悟,她抛弃了家和孩子,也抛弃了每一个人。”更有意思的是,40天后,狱方检查出勒托诺又怀了孕,而且她自己承认还是那个小男生的。 
  对于这种大多数人不可思议的恋情也有人深表同情,甚至有人还赞美是一种打破偏见的浪漫爱,并且认为法律太不公平。为此,专家们还就伦理问题进行了争论。焦点之一就是儿童或少年是否有选择和决定自己对成年人在性上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一个“性保守”的国度   
  很多人被好莱坞的电影所误导,以为美国是一个性充分自由的社会。其实,与同属西方世界的欧洲国家比,甚至与相邻的加拿大比,美国是一个相对“性保守”的国度,并不像绝大多数西方国家。(1)在美国卖淫是非法的,仅有赌城拉斯维加斯例外。不少从事卖淫的华人因此受到严重的法律制裁。不要说鸨子和妓女,就连嫖客也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前几年,旧金山警方扫黄,捣毁了一批淫窟,公布了嫖客名单,其中就有一些是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的华人名字。(2)在美国,除了极少数地方外,裸泳是违法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兴起的天体营(裸体)海滩,后来几乎都被取缔。(3)在美国,公众人物的“性操守”极为重要,稍一曝光,就可因此断送政治前程。而在意大利,总统以带着自己的情妇招摇于市为荣;捷克风流总统哈维尔甚至嘲笑美国总统克林顿“愚蠢得连几个女人都摆不平”。(4)如前所述,在美国,“性骚扰”问题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工作单位和公共场所,言谈举止要十分小心,尽量保持职业距离,少有亲热动作,否则麻烦缠身。这种麻烦不仅在异性之间,而且在同性之间。(5)如前所述,在美国,“约会强暴”成为男士和青年学生一不小心就会遭进牢狱之灾。每年有70%的强暴案,都是在熟人和朋友之间发生的。(6)如前所述,在美国,从前十分普遍的“家庭暴力”和“丈夫强暴”,现在已成为因法律惩罚介入而造成家庭不幸的最大根源之一。配偶情绪不好时,千万不要用强。(7)在美国,你不能对别人的儿童显得过于亲热。(8)在美国,你对自己的子女也要以与在本国不一样的方式表示爱心。(9)在美国,对于未婚配偶或异性朋友在性爱上绝不能用强。(10)在美国,在与异性约会时绝不能性急。     
  中美性关系的文学艺术化   
  异族“性文学”的兴起   
  文学是生活的“脚印”。 
  脚印并非是脚的原型,而是它的大致痕迹,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在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甚至千奇百怪。走的路多,留下的脚印也就多。当你看到无数一长串、一大堆的脚印向前伸展时,也许会产生不尽的感慨。 
  有文学细胞的人们开始收集“脚印”,并对之加以遐想。 
  旅美华人文学逐渐形成中华文学的一个支流。以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包柏漪、白先勇、张系国等为先驱者的海外文学运动逐渐为世人所瞩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一些文学流派,虽还未成大气候,但也闹得小具规模。一时间,新移民文学、新唐人街文学、新留学生文学等纷纷呱呱落地。 
  既然是文学,就不可能不涉及对婚姻家庭性爱的描写。既然是所谓旅美华人文学,就不可能不涉及对华人在新大陆婚姻家庭性爱的描写。很显然,这种描写必定与本土文化中的同一类描写有所不同,因为它处于两种传统价值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