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数量的美国男人因经济或婚姻失败等原因而喜欢到菲律宾“邮购新娘”,这种趋势也开始转向中国大陆,连我本人也收集到几个实例。
詹尼佛(美国家庭法律师,41岁)
我办过一个案子。一位大陆女士同一个美国男士结婚,不久,她就受到性虐待,还经常被殴打。她不敢到法庭,也不敢办离婚,因为她的绿卡没有办下来。如果诉诸法律或离婚,她就会失去身份。其实,她不懂美国的法律。美国通过了一个法规,如果配偶一方在等待绿卡期间,因性虐待和家庭暴力等而离婚,办理绿卡不受影响。一般来说,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大陆新移民都很怕打官司,而且不太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不少情况是自己有某种短处或某种把柄被人拿在手中,因而说话和办事都不硬气。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人大都法律观念不是很强。
鲁斯先生(美国心理学家,53岁)
我想谈一下中美跨族通婚的心理动机问题。中美通婚有很多原因,像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等,但到每一个人,又会有不同的具体的原因。
在我看来,有以下五点:(1)新奇感和神秘感;(2)对本文化和本族异性的某种否定;(3)某种特定利益的驱动;(4)某种偏见信息的引导;(5)博爱精神的浪漫化。
从通婚的后果看,有成功的,也有相当数量是负面的。当上述的新鲜感和神秘感逐渐消失,同时逐渐发现对方的弱点,觉得并非像自己原来的想象,甚至有受骗上当的后悔。
严博士(亚裔文化研究员,46岁)
我对一个研究题目很感兴趣,这就是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的妇女问题。就连美国白人妇女的地位也就是在最近几十年中才真正开始提高。说心里话,我们华人的地位是沾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光,而华人妇女也是沾了美国妇女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的光,因为华人参政感不强,只是靠侥幸搭一点便车。现在,港台和大陆的新移民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有更大的政治诉求,但派别门户之见太甚,加上意识形态的影响,互相牵制,反而力量涣散,很难有很大的作为。
华人新移民中的妇女当然占一半以上,现在直接从大陆来的女性就占了相当的比例,但我们没有确实的统计资料。你说的婚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甚至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新移民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社会状况发生剧烈变化,婚姻自然面临新的挑战,家庭发生新的分化改组是很平常的事。很显然,大陆来的新移民比港台和其他地区来的移民所面临的困惑要多。
你说的中美通婚问题,在我看来,是变得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但目前进行研究的一个困难是,很不容易提取出原始数据,进行量化的研究。我曾尝试过,的确很难得到被调查者的配合。到目前为止,似乎只能作某些定性研究,或者作一些个案的研究,但到底有多大普遍意义,我估计不出。说心里话,在华人中做任何研究都相当困难,主要要靠人情关系。一般来说,华人不习惯被当作研究对象,即便对华人本身长远有利的事情,也懒得费精力、费时间来应付你(笑),很少有事能让他们有共同参与感。我经常宁可宽泛一点研究亚裔,而不是单纯的华裔。华人内部纷争太多,什么都不能形成相对的统一。不像日本人、韩国人那么有团队精神。
我给你说两个小例子:多年前,纽约市政府拨款整修中国城,因为它又破又脏又乱,但条件是街上的店面必须停业半年。当时,几乎没有一个华人买卖愿意停业,尽管他们也知道整修以后,买卖会更好。结果政府无奈,便把钱拨给了其他少数族裔的社区。还有一件事是,某中国城有一所公立小学决定以某名人命名,虽然其华人学生家长占95%以上,最后投票还是以美国人名命名,因为以中国人名命名在华人中间争吵太多。
雪野(中国大陆新移民,女作家,女权运动研究者,41岁)
你问到我在报纸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中国现代女性在何处》吗?是的,它引起了争论。美国的女权运动和性解放在东方并不是奇谈怪论,甚至有了时髦风靡之势。性行为的不保守或打破旧有的伦理是现代人的标志。然而仔细剖开一看,西方和东方女性的“先锋”行为根本不同。西方女性是建立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解放自己,是解放自我的人性;东方女性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势的基础上解放自己,是解放自己的性和某些旧伦理,但根本没有解放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和人性。
从根本意义上,这种东方式的“解放”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解放,即不是人文精神大发扬的解放。或许具有人文和自由精神的中国人,特别是这类女性不同意这种定论,其实大可不必气馁。西方女性也有爱慕金钱和权势的性解放,台湾和大陆女性也有不爱金钱、不惧权势的性解放,但这些并不是倾向和潮流。
中美有关专业人士的看法(3)new
中国女性现在真是自由,比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自由,但只自由了“性”,没有自由了独立。别的地方且不论,仅在北京的所谓新“八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每到周五的晚上,门口停着不少高级进口轿车,80%以上是港台或外国的富商,他们到这八大学院来接他们年轻的女人。我无意诋毁北京学院女生的形象,它是某些中国女性的可怕缩影。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高雄,几乎只要有美色和金钱并列的地方,都可以寻到她们的芳踪。在洛杉矶,从帕洛斯弗迪斯到贝弗利山庄和阿凯迪亚,“包二奶”的别墅连成现代阿房宫。
“你爱他吗?”我问女孩子。“只要能出国、能得卡。”“在金钱和感情上,选择金钱,有金钱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可以追求。反过来,不可追求。”以上的对话不是出自电影和戏剧剧本,而是出自真实的场景。宁荣二府的袭人和薛宝衩的可悲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们的历史地位使她们别无选择,而现在的女性可以避免悲剧,却不愿选择。我认为中国女性的可悲是中国很少有真正的现代女性,很少有独立人格和人性的可悲。
开着西方最上等的豪华车,住着西洋式的豪华别墅,花着世界上最有面值的美钞,享受着最先进的现代化的洋通讯设备、洋装、洋化妆品和洋……且问有多少是靠她们自己本身的才智和努力挣来的?在这里,“笑贫不笑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你说的中美婚恋问题上,很多中国女性,可以进行盲目的“自由选择”,却没有建立在真正的独立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她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美国男性,而往往易于陷入一种非良性互动的怪圈之中。
中国人——大陆、台湾、香港的两岸三地,正走向洋洋洒洒的大经济共荣圈,繁荣景象堪比西方,可惜的是没有经历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的崛起。人们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同时也“享受”着封建烙印的痛苦。
平心(中国大陆新移民,中文报刊记者,41岁)
中美通婚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我的职业角度看,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
当然,不少港台或传统华人的中文报刊,比较注意涉及华人或美国名人的中美通婚的消息。这种消息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是政要。如洛杉矶县政委员安东诺维奇与影星胡慧玲的婚事成为新闻的焦点。再如竞选长堤市政府检察官的华人女婿瑞佛斯同他的华人太太葛海云的动态也常常成为焦点。
第二类是社会活动家。如著名美国白人火车模型收藏者华人女婿韩白星与华人社区的关系。
第三类是影艺名人。一些港台女影星,与洋人拍拖,当然一定是热点新闻。如台湾歌星李明依来美国学习口琴,与其美国指导口琴师堕入情网,从而成为华文媒体追踪的热点。
根据我的观察,华文报刊追踪的大多数中美婚恋都是洋男华女。但也有一些相当成功的华人男士与白人女士喜结良缘。如1997年,获诺贝尔奖的朱棣文同他的洋未婚妻,为华文媒体所津津乐道。再如1998年初,被称为“华裔参政界最有价值的单身汉”的加州世界贸易委员会委员汝旭安,迎娶了美国白人名马靴女商人克莱瑞莎,成为华文媒体大肆宣扬的焦点报道,对这两人的来龙去脉,追踪得相当透彻,连因车祸而死的英国戴安娜王妃在死前曾向克莱瑞莎订购马靴的细节都抖落出来。
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于1998年4月中旬起,专门开辟征文讨论,主题就是“异族通婚”。讨论中,各抒己见,很是热闹。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崛起,出现了相当数目以大陆读者为对象的新中文报刊。单拿加州地区来说,就先后出现过《新大陆》、《中国导报》、《美中时报》、《美中导报》、《神州时报》、《美洲文汇周刊》等等,这些报刊刊登了不少涉及大陆新移民或留学生的中美通婚的报道、座谈或有关讨论文章。其中尤其是《新大陆》多次刊登对中美婚恋很有份量的座谈讨论纪实,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因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切中时弊。《美中时报》专门开了一个题为“情变美国”的征文专栏,直接或间接讨论了中美婚姻的某种原因。
陈先生(中国大陆画家,49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在全球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已不是一件罕事。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本身就具有意大利、爱尔兰和中国血统,自己又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真不知他们的后代的血统,该如何计算。如果国家的经济水平相近,民族习俗相近,这样的跨国婚姻,就不会有多少说道,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和美国、东方和西方、黄种人和白种人,双方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人种特性等诸多方面距离如此之大,况且两国之间又处于对立状态多年,这样的婚姻,就会引出许许多多的话题。
中美婚恋纵有许多特性,然而,作为婚姻,各国之间还是有许多共性的。比如,我原来生活过的陕西,山里的姑娘愿往平原嫁,平原的姑娘愿往城边上嫁,而城边上的姑娘愿往城里嫁,贫困乡村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光棍村”。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女性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有些在美国的女人历数中国男人的缺点和不是,作为嫁给白种人的理由,但从根本上,仍是这一现象的涉外延续。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这一选择是现状使然,可以理解,也可以由此引出种种社会学层面的深刻思考。这里,我只想说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女人挨了老公的打,我们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如果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人受了洋丈夫的气,却把人家说成是个性解放的结果,假如得出这样的结论(恐怕有些人就是这样认为的),那就过于荒谬了。
中美有关专业人士的看法(4)new
岳先生(中国大陆编辑,49岁)我本人是提倡婚姻更加国际化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民族有二分之一以上人的婚姻都是国际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