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女人识相 >

第11部分

女人识相-第11部分

小说: 女人识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无才便是德,好在现在的男人进步了,他们懂得欣赏女人的才华和睿智。 
  叶卡捷琳娜在波将金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俄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女皇,被后世人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和俄国历史上最英明神武的彼得大帝并肩。 
  彼得大帝是俄国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跨世纪领袖,而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是推动俄国进入十九世纪的一代明君。叶卡捷琳娜虽然本是德国人,她却使俄国人大长了民族气慨。她当沙皇之初就把腐败的军队进行了一番修理,并且建造了著名的黑海舰队,使俄国的海军成为欧洲的劲旅。稍后她又镇压了农民起义,并且和奥托曼帝国干了一架,把波兰给瓜分了,扩大了俄国的版图。在“西化路线”上,熟悉西欧文化的她在前期更是让俄国“越滑越远”:更新法律,送贵族青年留学,引进西欧文学、哲学,当时小说这样描绘:凡是去过巴黎的俄国人都有资格在谈“俄国人”时不把自己包括在内,可见“洋化综合症”非二十世纪中国的发明。叶卡捷琳娜大帝还以金钱和权力来支持外国和本国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出书。她特别喜欢法国的伏尔泰,买起西欧艺术品来就像二百年以后的马科斯夫人买鞋似的。西化风气在俄国盛行的程度也更普遍,而不局限于大城市了。 
  可见,叶卡捷琳娜虽然干掉了她老公,但是她也的确是比她老公能干得多。俄国没像晚清时的中国一样被瓜分,当是拜她所赐。 
  只是老年的叶卡捷琳娜也和武则天一样有点昏庸了,被拍马屁的小男人们给糊弄了。不过,创造出辉煌的“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到了晚年也是糊里糊涂,任由奸佞专权,闹出个“安史之乱”,差点把大唐给玩完。叶卡捷琳娜和武则天没闹得天下大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毕竟,女人的体力不如男人,精力自然也有限。最后叶卡捷琳娜和武则天一样,被迫宣布退位。她们已经老了,劳累了一生,也该休息了。两个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热热闹闹地闯荡了一回,此生足矣。 
  政治是男人的领域,叶卡捷琳娜和武则天在男人的领域里演出了女人的精彩,而战争,本是让女人走开的地方,女人也能够依然演出自己的精彩。 
  战争中的女人,似乎比政治中的女人更有魅力,毕竟,战争是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大家知道,一般提到战争中的女人,总会想到娘子军,而娘子军这个称呼的起源,正是来自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史称平阳公主。可惜的是,她的名字叫什么,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哎,那些写史书的人啊,怎么连这么了不起的女人,都不愿重视呢。那些昏庸无能的男人,只要是大人物,不仅姓名记载得一字不错,连字,号,别号都不曾遗漏,可对于女人,为什么总要忽视呢。   
  第二节 铁马红颜(2)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哥哥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著名的英明帝王,他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为强盛的时代。而平阳公主本人,更是一个真正的铁马红颜,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隋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造反,干掉祸国殃民的隋炀帝杨广,于是暗中通知平阳公主和他老公柴绍在长安做好接应工作。 
  当时不到十七岁的平阳公主将家产暗暗变卖,和丈夫分头出发了。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面进行各种安排。路上,平阳公主赈济灾民,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来到户县的时候,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于是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 
  这个不到十七岁的少妇,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仅何潘仁一处,就达万余人。 
  当年九月,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曾经帅娘子军镇守过的山西平定县苇泽关,也被后世人称为娘子关。 
  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 
  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谋略,更是非凡,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败仗。李世民在渭北转战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 
  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可惜的是,平阳公主不久就去世了,死时尚不足23岁。李渊黯然神伤,下令以开国功臣的仪式安葬公主。 
  平阳公主,恐怕是中国封建史上,惟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了。 
  而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览厅里,悬挂着一幅女军事家的画像,她就是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契丹族的军事家萧绰,也就是《杨家将》里的那位萧太后。 
  萧绰,大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出生在科尔沁草原西边的巴林草原上,这片草原,不仅出了个萧绰,数百年后,还出了个大玉儿,也就是孝庄文皇后。这两个女人,或许算是科尔沁草原最值得骄傲的女人吧! 
  萧绰不但从小就是一个美人坯子,而且还是一个秀外慧中,聪明好学的女子。辽景宗保宁元年(公元969年), 16岁的萧绰被选为贵妃,第二年生下皇长子耶律隆绪,不久被册封为皇后。景宗自幼患疾,经常卧床不起,于是便为萧绰参与朝政,施展个人政治、军事才华,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萧绰辅佐景宗13年,一切军国大事,皆出于她的谋划,当然少不了她当宰相的父亲,和她父亲那个政治集团的辅佐。乾亨四年(公元982年)景宗病逝在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年仅12岁的皇长子耶律隆绪即位,也就是辽圣宗。母以子贵,萧绰被尊为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这一年,萧绰也不过二十八九岁,与大玉儿招安洪承畴,为满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时的年龄相仿。 
  在帮助景宗料理朝政的十几年时间里,大辽跟宋朝的军队没少开仗,从燕云十六州打到金沙滩,一直没消停过。而萧绰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竟被锻炼成一个政治、军事,无不精通的军事家。 
  因为那些的所谓正统观念,使后人对当时中国的北宋历史了解很多,却很少知道契丹的历史,对萧绰更是知之甚少。就是这甚少的一部分,也是从《杨家将》里面听说的。《杨家将》里的萧绰,被描写成一个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非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又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更不是一个深谋远虑,杀伐决断的军事家。这是历史的误区。其实,萧太后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据说,萧思温有几个女儿,但他最倾心、最赏识的,惟有萧绰一个,他曾经对家人和朋友说:“此女日后必能成大事!” 
  萧绰果然不负父望,在辅佐景宗和儿子圣宗的40年时间里,她的确为契丹建立了辉煌伟大的业绩。景宗尸骨未寒,萧绰为了测试人心向背,刚一摄政,就在大臣们面前大哭道:“我们现在是寡母弱子,皇亲国戚又都势力强悍,边境上还天天发生战争,内忧外患,这如何是好?”于是,耶律斜珍、韩德让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文武大臣站出来说:“我们虽然不是皇族贵胄,如果信任我们大家,我们一定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太后也就不用忧虑了!”于是,耶律斜珍、韩德让、耶律休哥等一大批契丹和汉族文臣武将得到重用。 
  面对复杂的时局,开明勇敢的萧绰,断然决定推行新政,实施汉律,重用汉臣。但契丹八部旧属坚决反对,他们完全不把寡母幼主放在眼里,叫嚣要恢复契丹旧制,轮流坐庄,甚至阴谋发动叛乱。英明果断的萧绰,利用汉人新贵和契丹旧族之间的矛盾,推行“削藩强民,力行新政”的政策,挫败了守旧贵族的阴谋,使辽汉和合,政令统一,国势日渐强盛。萧绰为了平息部族叛乱、大胆启用汉族大臣、按汉律治国,显示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后人在戏文里曾经歌颂萧绰道:柔肩担江山,裙钗争风流,这不是虚夸,而是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   
  第二节 铁马红颜(3)   
  而萧绰的军事天才,更是令人叹服。萧绰生活的时代,正是契丹和北宋连年战争的时期。尽管北宋曾经有杨家将这样一批男女将帅,但是,政治上的懦弱,军事上的无能使北宋王朝在与契丹的战争中,从来就没取得过一场真正的胜利。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曾经对辽宋战争做过精辟的总结,他说:宋人(指宋太宗者流)不懂军事,非契丹的敌手。契丹善于使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宋人总不省。宋太宗无能,屡战屡败。毛泽东身经百战,他老人家的军事才能就不消我再赘言了,而他对辽宋战争的这番评价,更是从侧面反 
  映了萧绰的军事才干。契丹的军事战略战术决策,无不出于萧绰之手,而且在每次大战中,萧绰都亲率大军,与宋王朝军队决战。契丹对北宋战争的胜利,不能不说是萧绰军事才能的展现。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更是萧绰军事才能的最大发挥。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萧绰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直捣北宋京城汴梁。这一次,萧绰采取的战略战术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三十万大军,千里跃进,不顾沿途宋军袭扰,直奔宋朝京师。十一月,萧绰的大军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力争下,也不得不亲自到澶州前线督战。但是,萧绰这次并非是要与北宋王朝决一死战,而是以战求和,与北宋结城下之盟,结束征战不休的辽宋战争。最后,萧绰达到了战略目的,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它不计;两国皇帝互以兄弟相称,北宋皇帝称契丹太后为叔母;契丹大军退出北宋国境,停止战争,互不侵犯,世代友好。 
  这段历史,宋朝的史家,却把功劳记在宋真宗的明智、寇准的谋划上。而事实上,那次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按照萧绰的战略意图进行,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是掌握在契丹的手里,并非北宋的手里。北宋每年向契丹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还谈什么胜利,整个一不平等条约。“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绰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精彩的神来之笔。从此,辽宋边境再无战事,和平相处了近百年。几十年的战争,就这样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让后人不得不赞叹佩服萧绰的智慧和魄力。 
  后世史家对“澶渊之盟”的高度评价,其实也是对萧绰高超政治和军事斗争艺术的赞美,虽然有些自大狂男人始终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的胜利,可是,历史就是历史,虽然它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它绝对不是小伙子,“澶渊之盟”是萧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