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识相-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节 职业错位(3)
赵佶先生不仅是个优秀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者。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开屏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
这样看来,赵佶先生不仅重视写生,还挺讲究物理法度的。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几方
面都有一定成就,花鸟画最为突出。他曾经仔细观察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画成《瑞鹤图》,金殿顶上,聚集着几十只仙鹤,以不同的姿势飞舞着,煞是好看。
赵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赵佶先生既然喜欢画画,自然也喜欢收集绘画作品了,他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还下令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二百三十一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而且赵佶先生对画画得好的人,都特别赏识,曾经开了以绘画取士的另类科举,只要画画得好,就可以进由他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获得优厚的待遇,这样一来,大家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大,成绩当然越来越好了,所以当时出了像米芾、张择端这样的书画大家。宋代画院的兴盛同赵佶先生有着密切关系,在这点上不得不赞扬一下赵佶先生,至少,从某种角度说,他促进了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
不过,赵佶先生的作品,风格变化太多,有的甚至和他其他的作品风格迥异,完全不像同一个人画的,搞的后世人总分不清到底哪幅才是他老人家的真迹。原来赵佶先生还有个喜欢题字的雅好。在赵佶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宋代翰林图画院那些画师们的平时习作,大多是由他亲自出命题而完成的画作,画成之后都得送给赵佶先生“御览”欣赏,他如果对一幅作品满意的话,往往会雅兴大发,在画上题写诗文、签名画押,这意味着皇帝对这副作品的恩宠了。赵佶先生的字是不用再介绍的了,而这些画,虽然是别人画的,可上面的诗文题字却是如假包换的赵佶先生的书法真迹,于是,后世人把这些画作称为“御制画”或“御题画”。实际上,“御制”的意思是指他所作的诗文语句,而不是指他所作的画,有些作品没有诗文题字,他一般就只写“御笔写”三个字,或者干脆只签上自己“天下一人”的花押,只有极其少数的写明”御制御画并书”的作品才是赵佶的亲笔画。
说到判断究竟是赵佶的“御题画”还是“亲笔画”,还有一个和他手下权相蔡京有关的小常识。蔡京这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但个人的艺术才气却也是很高的。赵佶皇帝常常也邀他一起欣赏画院的画作,有时也让他在画面上题写诗文。他很会察言观色,如果是赵佶的亲笔作品,他往往阿谀奉承一番:“皇帝陛下丹青妙笔,德动天地,仁及飞(禽)走(兽)……神笔之妙,无以复加”(题宋徽宗《御鹰图》);而如果是御题画,他堂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便堂而皇之地书写诗文。有一张“御题画”《听琴图》,蔡京便在画面当中正上方题写诗文,清代一个叫胡敬的文人,由于不知道“御题画”的缘故,联想到蔡京的为人,便大骂蔡京肆无忌惮,说他敢于在皇帝的“御笔”上题诗,是大不敬。其实,蔡京就算再嚣张,在皇帝面前总该有点掩饰吧?不过,赵佶先生多样化的画风,着实给后世的鉴赏家们出了不少难题。
1125年,北方女真族金国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转眼就到了汴京。我们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先生一下就乱了分寸,竟然就晕倒了。他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宣布退位,把皇位传给了大儿子赵桓,自称道君太上皇帝,当起太上皇,跑到南方避难去了。这次,金兵退走了,太上皇安然地回到汴京,继续过着风流富贵的日子,可谁知道大半年后,金兵竟然再次攻到了国都,所谓的“靖康之耻”便终于发生了,金兵设计捉住了赵佶先生和他的皇帝儿子钦宗赵桓,把堂堂大宋帝国的两代皇帝当做俘虏,押解到北方。环顾中外历史,或许只有法兰西第三帝国的“拿破仑三世”的惨败才可比拟。而赵佶先生一行人在整个北解途中更是受尽折磨。离开王宫后,两个皇帝都未洗过脸,押解他们的金国小官,只把余酒残食给他们吃,还逼使他们以青衣侍酒,以作奴仆。后来,在金国流放了不少年后,赵佶先生终于寿终正寝了,公元1135年,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大宋帝国第八代皇帝,艺术家赵佶先生 “驾崩”了。
就在这押解途中,赵佶先生还留下一阕“绝妙好词”。我们这位赵佶先生,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诗文也写得不错。因为和李煜先生一样擅长填词,他曾建立大晟乐,专门组织一些词填得好的文人们,相互交流学习,而大晟乐的领衔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风流词人周邦彦。周先生的词以婉约见长,所以,大晟乐几乎成了后世婉约词的代称。
而赵佶先生在当了亡国奴后,也有一阕传世好词棗《山亭(北行见杏花)》,和李煜先生一样,切身之痛融入词中,于是,本来无病呻吟的词变得耐人寻味了。
第六节 职业错位(4)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墓?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上阕明写杏花, 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 也暗示自己的境遇,怜花怜己,语带双关。“愁苦”后一“问”字,跟李煜先生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下阕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用“双燕何曾会人言语”烘托极度的孤独忧伤。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展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断肠之音
赵佶先生一生,留下了一个混乱的邦国,十几个儿子,几幅好书画,一个令人沉思的悲剧故事。
第七节 名士风流(1)
这一节就让我们介绍几位好男人吧,尽管他们不够帅,但是那番至情至性,却叫人不得不倾慕和赞叹。
先从谁说起呢,苏东坡先生吧,他那阕祭奠亡妻的《江城子》,实在是让人感动。在封建时代,女人在男人眼里连件衣服都不如,吴起为了求官亲手杀了他的妻子,张巡为了自己的忠义,把自己的妻子杀了给将士们填肚子,至于“阔易妻”的事,更是数不胜数,“偶遇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且易一妻”,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实在是可怜。
可是苏东坡先生的妻子王弗女士,就很幸福,至少,在她死后十年,苏东坡先生还为她写下那千载传唱的《江城子》,足够她含笑九泉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苏东坡先生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苏东坡先生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而这番情深意切,又是多么的隽永。
苏东坡先生对自己的妻子是情深意重,对天下百姓,更是为百姓哪顾得身家性命。
苏东坡先生是北宋宋仁宗和宋神宗时人,那时期,正是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的保守之间的拉锯战,处在这个微妙时期的苏东坡先生,却没有趋炎附势,而是时刻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先。
苏东坡先生有两篇文章,《留侯论》和《贾谊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先生有多么光明磊落。
“留侯,汉相张良是也,辅刘邦,平英布,制韩信,功成身退,封为留侯。” 苏东坡先生在文中认为,张良的旷世奇才能够有所用,能够安世济民,在于他忍得。”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之后是《贾谊论》。贾谊,西汉时文学家,政治家,因其得罪权贵,政治主张不为文帝所用,郁郁而终,是年仅23岁。贾谊的才能埋没于黄土,只因为“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谊的失败,在于他不能忍。
苏东坡先生别出心裁地评价了两个历史人物,旨在劝人学会忍,可他自己却偏偏忍不了。王安石施行新政,苏子对于某些不利于民生之策,忍不住出头讽谏,落得个被贬黄州的下场。欧阳修废止新政,苏子为新政中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遭到废止而惋惜,又忍不住为新政鼓与呼,再次被贬岭南,终老蛮夷之地。
难道苏东坡先生不知道忍耐吗?《贾谊论》中,他认为贾谊不该去得罪权贵,以致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如能先忍个三五载,取得皇帝的信任,再得罪不迟。可他自己却不能忍一忍,等新政出现弊端,再讽谏不迟。而且那弊端的灾害只会落在老百姓头上,哪会落在身为政府官员的苏子身上。《留侯论》中说张良逞一时之气,行刺秦望 ,差点丧命,他自己却以天下人为先,在新政大势已去,保守派重新掌权的时候,“不识时务”地去为新政鼓吹。新政得势时讽谏新政,旧法掌权时鼓吹新政,完全不会“见风使舵”,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一贬再贬。
虽然苏东坡先生官场失意,却身受百姓爱戴,原因是他的不忍皆是为民不忍。新政旧法,只要是利于民的,他就拥戴,就推行;不利于民的,他就讽喻,就谏阻。只为民利却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官僚,在当时真是少见。相比于那些“只为顶带花红衣,那管民间苦与泣”的官吏,在当时他真算得上不错的官僚。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先生的风范,也算旷古绝今了。
相比于苏东坡先生,南宋的陆游,就似乎少了份豁达和无畏。《钗头凤》的故事不用我再复述了吧,尽管唐婉死后多年,他还念念不往,并写下《沈园》三首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