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反思中国教育 >

第5部分

反思中国教育-第5部分

小说: 反思中国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准化熏陶了十几年后的学生,有多少具有能够继续学习、具有创造发明的潜质。难怪有人说:“现在中国的教育不把孩子搞成残废绝不罢休。”
  这样的话虽严重了,但是仔细想想,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还怎么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性?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和别人竞争?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有人说:“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学生被无数看不见的绳索捆绑起来,渐渐的,也就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灵动和活跃。残酷的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回避和辩解,一切的回避和辩解都是无能者对孩子的伤害。所以,正视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标准答案及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1)


  [资料]有一天我给学生评讲试题答案,有一题的答案应该是选项A,而几乎80%的学生都说是C,我说应该是A,学生们却说:“对了标准答案,是C。”我说:“是答案印刷错误。”这时有60%的学生说:“我们开始也选的是A……”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那么迷信标准答案?
  从学生的表情我知道,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思考就直接对了答案的,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思考了但因为掌握知识有缺陷而选错了答案,并且选错的答案又正好和书上给出的一致,还有60%的那部分人是本来选对了,看了书上给出的答案又不相信自己了!
  不管上述什么情况,这样的事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怎么理想的。这首先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踏实,或者掌握知识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不光是学科练习有“标准答案”,就是日常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有学校自己的规范和模式,只要你在我的学校里,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标准调节自己,我不管别的学校怎么做,也不管你是怎样的人,哪怕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是错误的,在恰当的、正确的标准出来之前,你也必须遵照执行,根本没有和你商量的余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校规、班规,还是要的;学科知识的标准答案也是不能没有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规矩实在太多,标准实在太多,而且有的标准又不统一,又过于教条死板。我们的学生在如此多而且教条死板的规矩、标准的要求管制下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创造发明的潜质,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精确但是缺乏灵活的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大缺陷,或者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到底培养出了怎样的人呢?我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上课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但是发现黑板还没有擦,老师问是谁的值日,全班同学你望我、我望你地看了一阵后说:“值日生还没有来。”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够主动上去擦黑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师指定某同学或者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还有,在某个假期里我要带几个高中学生参加化学夏令营,我已买好了所有人的车票并且开会交代了外出的注意事项。但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家的电话一直不停地响着。一会张三问:“要穿什么衣服,要不要穿校服?”一会李四问:“要不要带计算器,带什么牌子的计算器?”再一会王五问:“明天出发前要吃什么?”……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你带的学生智力正常吗?
  正常,而且他们都是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
  这样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令教育者十分尴尬和无奈的。为什么一个智力不错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如此的弱智?这里面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了毛病!
  也难怪学生!仔细想想,现在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几套校服,每天穿什么款式的校服都有生活委员安排、检查。如果不按要求穿,就会被扣分,不但影响班集体荣誉,而且因此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考试用不用计算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科目通知学生不准用计算器,而有的科目却要求学生必须带计算器,而且指定××牌子的计算器……我们日常死板、程式化、标准化的要求和训练,不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才是怪事!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朋友讲述的他们省高考监考的事情。
  为了确保考务工作不出差错,上级考务部门制订了一套周密而详细的考务工作手则,其中包括监考员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员上岗时间等细节性操作步骤。老师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监考。使老师们印象深刻而且感到压力的是,所谓通过“总结多年来高考监考工作经验”制订的《监考员考场实施细则》,这一细则细到了甲、乙两个监考员在某时某刻应该做什么,试卷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答题卡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草稿纸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在什么时间由谁在考场记录表上填写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由谁提醒学生抓紧考试时间等问题。
  按细则的要求,应该由甲做的事情乙就不能代替,同样,应该由乙做的事情甲也不能插手。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看确实周密而详细,避免了差错的发生,就算出了差错,追究责任的时候也方便些。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操作性有多高?真正操作起来的难度又有多大?老师们都在发问,这是哪个监考老师的经验?这样的程序叫人精神紧张不说,而且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出错!
  有的老师说:“起草这个细则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师,肯定没有真正地参加过监考。”有的老师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领导为了让我们跟上时代,想着法地要把我们的人脑变为电脑。”还有许多老师说:“明年的监考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参加了!”
  我们知道,高考是国考,是关系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为了保证高考的质量和严肃性我们强调考务工作的周密,强调考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但是把它细化量化到了让人紧张,让人变成机器人的地步就大可不必。
  试想,我们的上级领导要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把我们的老师改造成为机器人,我们的老师再用同样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和答案,把我们的学生改造成为机器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按书上给出的答案把自己本来对的改错,在值日生还没有来的时候没有人擦黑板,在外出的时候问这问那,在给了五毛钱去打散装酱油但是因为酱油涨价到了五毛一,为了那一分钱再跑一趟的种种现象!
  如果这种弊端不纠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创新之举?我们的学生除了是毫无主见、循规蹈矩的“跟屁虫”之外还能成为什么人?什么个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精神,早被我们死板的标准和过多的规矩标准掉了。
  人们在反思中国教育弊端的时候,自然将眼光放到了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上。在对比中发现,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
  有人曾经问杨振宁先生:“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相比孰优孰劣?”杨先生说:“不能笼统地说,应该各有优劣。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


标准答案及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2)


  杨先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比较自由,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实质和差别的原因。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其根源是否与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过于死板陈旧有关!我们要大力提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否先从教育决策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入手,先从改善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入手,形成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都重视创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我们的青少年才有活力,我们的国家才有竞争力。


1394÷7约等于多少


  [资料]有一次我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发现“1394÷7≈1000÷7≈143”觉得不对,便劝他改成了1394÷7≈1400÷7≈200。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老师讲:在1394中,由于最高位上的数是3 ,因为3小于5所以将其舍去。这样这个题的答案就成了1394÷7≈1000÷7≈142……6≈143。
  遇到这样的事,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是老师错了吗?不是,书上就是这样讲的!
  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则,才出这道题的。但是出题的人恰恰忘了一点:估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估算?
  我们都知道,估算就是为了简便,如果为了突出“四舍五入”法则而将1394÷7看成1000÷7来计算,既不简便,又不准确,而且还起了误导的作用,像这样的估算结果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习题又有什么价值呢?
  现在好多书,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内,总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借口,将一些深奥的、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硬塞进我们的教材里。一道道希奇古怪的练习、一条条僵硬冗长的法则、硬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就像这道题一样!既达不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又脱离了生活实际,更糟的是,误导孩子,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和科研的不断进步,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为了适应发展的时代对人和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并且加以培养,而用像这道题的估算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话,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该改改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再过多少年,我国也不会有多少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在中小学时代已经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固化在一些死的条条框框里了!


孩子不是做作业的机器


  [资料]《顺德报》2001年4月23日《一封家长的信》摘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