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解读红楼 作者:蔡义江 >

第30部分

解读红楼 作者:蔡义江-第30部分

小说: 解读红楼 作者:蔡义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合,这且不说。为寻玉而求助于扶乩(一种占卜问疑的迷信活动,骗人的鬼把戏),由妙玉来施术,请来“拐仙”,还神奇地在沙盘上写出一首诗来指示通灵玉的去处,虽小说中人不解其意,但读者却能领略其去处的神秘性。妙玉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普通姑娘,除了能诗和懂茶艺外并无特殊本领,现在居然硬派她来扮演巫婆的角色,让她画符念咒,装神弄鬼。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一回更是活见鬼。先是凤姐在园内见似“大狗”“拖着一个扫帚尾巴”的怪物向她“拱爪儿”,接着就碰见秦可卿的鬼魂。吓得这个原来“从不信阴司报应”的凤姐去散花寺求“神签”,签儿自动蹿出,上书“王熙凤衣锦还乡”。    
    下一回又写宁府“病灾侵入”、“符水驱妖孽”,更是肆无忌惮地宣扬封建迷信。请来毛半仙占卦问课,什么“世爻午火变水相克”,什么“戌上白虎”是“魄化课”,主“病多丧死,讼有忧惊”,还通过人物之口肯定“那卦也还算是准的”。又写贾赦在大观园里受惊,吓得躺倒在地。人回:“亲眼看见一个黄脸红须绿衣青裳一个妖怪走到树林子后头山窟窿里去了。”于是大写特写道士如何作法事,驱邪逐妖。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写得阴风惨惨、鬼气森森,恐怖异常。宝玉指潇湘馆道:“我明明听见有人在内啼哭,怎么没有人?”婆子劝道:“二爷快回去罢!天已晚了,别处我们还敢走,只是这里路又隐僻,又听得人说,这里林姑娘死后,常听见有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    
    鸳鸯上吊前见到秦可卿,并领悟“必是教给我死的法儿”,所以死后也随秦氏的鬼魂去了。    
    最突出的是正面描写赵姨娘“被阴司里拷打死”的场面:    
    赵姨娘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说:“打杀我了,红胡子的爷,我再不敢了!”有一时双手合着,也是叫疼。眼睛突出,嘴角鲜血直流,头发披散。人人害怕,不敢近前。……到了第二天,也不言语,只装鬼脸,自己拿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好像有人剥她的样子。    
    也还写凤姐“被众冤魂缠绕”。    
    在《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一回中,写宝玉病危,被前来送玉的和尚救活,但他让宝玉魂魄出窍,重游一次幻境,使他领悟“世上的情缘,都是那些魔障”的佛家说教。于是把小说楔子和第五回情节都拉了进来:宝玉一会儿翻看“册子”,一会儿看绛珠草,其中也有神仙姐姐,也有鬼怪,也在半途中喊救命等等,读之,足能令人作呕半日。还遇见尤三姐、鸳鸯、晴雯、黛玉、凤姐、秦可卿等阴魂,只是太虚幻境原有的三副联额都被篡改了,成了十分庸俗的“福善祸淫”的劝世文,太虚幻境也成了宣扬因果报应迷信观念的城隍庙。    
    七、因袭前人,有时还难免出丑    
    续书中有些故事情节,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书本。说得好一点,就像诗文中在用典故,你可以找出它的出处来;说得不好一点,则是摭拾前人唾余。    
    比如宝钗替代黛玉做新娘的“调包计”,不论其是否穿凿,是否真实,情节的故事性、离奇性总是有的,所以也就有了一定的可读性。但那是续作者自己构想出来的吗?倒未必。比曹雪芹早半个多世纪的蒲松龄,其《聊斋志异》中有《姊妹易嫁》一篇,就写张氏以长女许毛家郎,女嫌毛贫,不从。迎娶日,彩舆在门,坚拒不妆。不得已,终以其妹代姊“调包”出嫁。这一情节,还不是蒲氏首创,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谓:“编中所载事迹,有不尽无征者,如《姊妹易嫁》、《金和尚》诸篇是已。”的确,冯镇峦评此篇时,就提到姊妹调包的出处:    
    唐冀州长史吉懋,取南宫县丞崔敬之女与子顼为妻。女泣不从。小女白母,愿代其姊。后吉顼贵至宰相。    
    可见,“调包”之构想,已落前人窠臼。    
    再如黛玉焚稿情节,全因袭明代冯小青故事。小青嫁与冯生为妾,冯生妇奇妒,命小青别居孤山,凄婉成疾,死前将其所作诗词稿焚毁,后其姻亲集刊其诗词为《焚余草》。记其事者有支小白《小青传》等多种,亦有好几种戏曲演其故事。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则套的是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差别只在恶棍张驴儿欲毒死蔡婆,而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而悍妇夏金桂欲毒死香菱,而结果反毒死了自己。    
    最能说明问题的其实还是诗词。    
    明清时,小说中套用、移用古人现成的诗词,作为散文叙述的点缀或充作小说人物所作的诗词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红楼梦》续书也如法炮制本算不了什么问题,只是曹雪芹没有这种写作习惯,《红楼梦》前八十回也不用此套,所以置于同一部书中,前后反差就大了。    
    比如写黛玉见旧时宝玉送的手帕而伤感,说:    
    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对句用的是秦观《鹧鸪天》词:“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宝玉去潇湘馆看黛玉,见她新写的一副对联贴在里间门口,联云: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也不说明出处,令读者误以为是续作者代黛玉拟的。其实,它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题沈隐侯八咏楼》诗中的原句。沈隐侯即沈约,他在任东阳郡(今浙江金华市)太守时建此楼,并于楼中写过《八咏诗》,后人因以此名楼。《八咏诗》的第一首是《登台望秋月》,故崔颢凭吊时感慨窗前明月景象犹在,而古人沈约已不可见,只留下历史陈迹了。续作者取古人之句充作自己笔墨不说,还让黛玉通过联语忽发思古之幽情,泛泛地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似乎也没有必要。    
    写黛玉病中照镜,顾影自怜说: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这是全抄冯小青《焚余草》中的诗。诗云:“新妆欲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这首诗很有名,故演小青故事的戏曲有以《春波影》为名的。续作者竟摭拾此类,滥竽充数,以为可假冒原作,实在是太小看曹雪芹了。    
    黛玉窃听得丫头谈话,说什么王大爷已给宝玉说了亲,便心灰意冷,病势转重,后来知是误会,病也逐渐减退,续作者感叹说: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又是小说中用滥了的俗套。系铃解铃,语出明代瞿汝稷《指月录》。    
    第九十一回宝黛“妄谈禅”,黛玉说:“水止珠沉,奈何?”意思是我死了,你怎么办?宝玉要回答的本是:我做和尚去,不再想家了。但他却引了两句诗来作为回答:    
    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这次拼凑古人诗就不免出丑了。“禅心”句,虽然是和尚写的,却是对妓女说的。苏轼在酒席上想跟好友诗僧参寥开开玩笑,便叫一个妓女去向他讨诗,参寥当时就口占一绝相赠,说:“多谢樽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东风上下狂?”怎么可以用宋人答复娼妓的话来答复黛玉呢,不怕唐突佳人?黛玉从前听宝玉引出《西厢记》中的话来说她,又哭又恼,说是宝玉欺侮了她,怎么现在反而不闹了?想必是黛玉书读少了,连《东坡集》及《苕溪渔隐丛话》之类的书也没看过,所以不知道。我在想,将《红楼梦》说成就是《青楼梦》、金陵十二钗就是秦淮河畔十二个妓女的欧阳健,实在不必引袁子才把黛玉当成“女校书”(妓女)的“糊涂”话来为自己作证,他大可振振有词地说:“你们看,贾宝玉都认为林黛玉是妓女,你们还不信!”    
    “莫向”句出自唐诗。《异物志》云:“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往),南人闻之则思家,故郑谷诗云:‘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席上赠歌者》)唐时有《鹧鸪天》曲,故曰“唱”。不知续作者是记性不好,背错了唐诗,还是有意改歌唱为舞蹈,说什么“舞鹧鸪”,谁曾见有人跳“鹧鸪天舞”来?如此谈禅,真是出尽洋相!    
    还有凤姐散花寺求神签,求得的是“第三十三签,上上大吉”,签上有诗云: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抄唐罗隐《蜂》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它与“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同一个意思。这样明确表述白白地辛苦一生的极不吉利的话,怎么可以写在“上上大吉”的签上呢?这是连基本常识都不顾了。    
    诸如此类,还不包括指明是“前人”所作的“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一二○)清初邓汉仪诗。可这样的例子,在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是一个也找不到的(行酒令用的“花名签”之类戏具上多刻《千家诗》中句,非此例)。雪芹非但不喜移用前人现成之作,恰恰相反,倒自拟以托名,将自己写的说成是古人写的。    
    如秦可卿卧房中的所谓“宋学士秦太虚写的”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轼)门四学士”之一。这副假托他手迹的对联只是雪芹学得很像的拟作,并不出自秦观的《淮海集》。    
    再如为表现探春风雅志趣而写的她内房中悬挂的一副对联: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说明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大臣颜真卿,代宗时封鲁国公。《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并无此两句,也是雪芹的拟作。    
    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作诗、拟对本雪芹平生所长,所谓“诗才忆曹植”(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根本无须借助他人之手;另一方面也与他文学创作的美学理想有关,或者说与他文德文风大不同于流俗有关。    
    小说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原稿,在惜春谜后“破失”。雪芹未动手补写就突然病逝了。此回因此断尾。脂评只记下宝钗谜诗一首,并无叙述文字;后由旁人将此回补完。有两种不同的补写文字。其中一种特自以为是,将宝钗谜改属黛玉,又另增宝玉的镜谜和宝钗的竹夫人谜各一首,为程高本所采纳。宝玉的镜谜云: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后两句语出《孟子·万章上》。“象”,本人名,舜之异母弟,在谜中则是“好像”之义。我在读冯梦龙《挂枝儿》一书中发现了此谜,梅节兄则看到更早一点的出处,原来在李开先《诗禅》中也有。很难设想曹雪芹会将已见李开先、冯梦龙集子中的谜语,移来充作自己的文字,还特地通过本该“悲谶语”的贾政之口喝彩道:“好,好!猜镜子,妙极!”居然毫无愧色地自吹自擂。曹雪芹地下有知,看到这样几近乎剽窃他人的补法,也许会摇头说:“这太丢人了!”八、续书功过,看从什么角度说    
    我谈论续书,给人的印象大概是全盘否定的。所以,当我有时提到续书的整理刊行者程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