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03 年,裕容龄带着她的西方舞蹈知识和技艺与全家一起返回中国。
1904 年,她入宫担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由于她特殊的掌握外来舞蹈的才
能,颇得喜欢洋玩意儿的慈禧的赏识和宠爱,裕容龄被留在宫中专门研习舞
艺。1905 年,裕容龄曾为慈禧和光绪表演过《西班牙舞》、《希腊舞》和她
自己创作的《如意舞》。
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如意舞》已经是很有中国的特点的了。的确,这
个专为慈禧太后而编、结束时将手中的如意献给太后并祝福她吉祥如意的《如
意舞》,是裕容龄尝试走自己的路而创作的中国舞蹈。回国后,裕容龄有机
会观看了每逢年节和大型典礼活动而奉诏入宫的“戏班”和民间“走会”的
众多演出,接触了一些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萌生了她创作中国舞蹈的意图
以及接下来的付诸实践。裕容龄将中西舞蹈文化内含融于一炉,先后创作了
《扇子舞》、《荷花仙子舞》和《菩萨舞》等。她在宫中表演的舞蹈,无论
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深受宫中人士的广泛喜爱。
1907 年裕容龄出宫并结婚,但她的舞蹈表演并未就此终止。她先后多次
参加了各种义演活动,比如,1922 年1 月8 日,她以自己的舞蹈节目参加了
由北平美育社为北平四郊农民筹集救济款项而在上海真光剧场举办的歌舞晚
会; 1928 年2 月18 日,北平天津中外慈善家们在协和大礼堂举行演艺会,
她又表演了《华灯舞》和《荷仙龙舟会》等作品。她的这些舞蹈活动无疑为
在舞蹈文化方面荒漠一片的中国社会以启蒙的意义,尤其是在世纪更替的时
候,因而引起后世舞蹈学者对她的关注是很自然的。裕容龄于1973 年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
二、西方舞蹈,阔步向封闭的中国社会走来
在对西方舞蹈的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而同时,西方舞蹈也开始
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社会渗透。
随着留洋海外的学生和出使各国的清廷官员在数量上的日渐增多,各种
由这些人撰写的出版物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在这些书中记录下了他们在异
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大量他们所目睹的于19 世纪盛行于欧美的交际舞、
芭蕾舞、外国民间舞,以及穿插在马戏表演中的各种舞蹈场面等新奇舞蹈形
式。当时有一套名叫《星绍笔记》丛书,里面就有不少这类关于洋舞的记载。
由此可见,西方舞蹈的渗透已初现端倪。
1886 年,最早的西方马戏团进入中国,使长袍马褂的中国人终于得以一
见“西洋舞”的“庐山真面目”。1886 年4 月19 日,西方车尼利马戏团在
上海开始正式演出,内容除各种马戏杂技节目之外,还为中国人表演了西洋
舞蹈节目。
进入20 世纪以后,西方舞蹈团体到中国演出的趋势一直保持着上升的态
势,并于20 年代达到高峰。所表演的舞蹈内容也及其广泛,涉及芭蕾舞、现
代舞和外国民间舞等。比如,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于1923 年在上海维多利
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日本剧团同年也在上海演出日本歌舞剧《20 岁之少
年》。
最值得一书的是,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妮丝率领她的现代舞团在该团
的远东巡回演出中,于1925 年和1926 年两度访华、先后为北平、天津和上
海观众表演了由她创造的即使在西方也很新鲜的崭新舞蹈节目。圣·丹妮丝
小姐的舞蹈实验是以其作品中充斥着浓郁的东方审美特色而饮誉欧美的。她
的艺术想象力之惊人,思维模式之独特,为西方僵化的古典舞蹈程式带来一
个强烈的冲击波。通过这两次的访华演出,她相继为中国观众表演了以下作
品:《西班牙舞》、《海之精》、《爪畦舞》、《印度舞》、《印第安舞》,
具有中国色彩的《观音舞》和《霸王别姬》,舞蹈剧《埃苏亚的幻象》、《黎
明之羽毛》、《阿爱丝太女神》,日本风格的《长戈舞》以及《埃及舞》,
一时间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于1926 年来中国表演的外国舞团还有: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
尔登戏院的演出,表演剧目包括:歌舞《沙乐美》、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
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塞维尔之假日》及舞蹈《小
丑舞》、《华尔兹》、《牧童舞》、《波尔卡》等;菲律宾小吕宋歌舞团;
欧洲跳舞团等到上海表演的芭蕾舞《火鸟》、《西班牙舞》及《水手舞》等。
1926 年11 月至12 月,由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
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从中国东北部进入中国,先后在哈尔滨、北
平和上海等地演出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主要作品有:《青春》、
《快乐》、《捉迷藏》等。田汉、郁达夫等和众多的中国观众一起观看了该
团的演出,并举行了联欢会。郁达夫在观看演出之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邓
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既是中国人对现代
舞的认识,也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1927 年1 月,这支舞团到达汉口演出,
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作的现代舞《葬礼歌》和《国民革命歌》作为序曲而
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然后表演《望着红旗前进》、《少年共产国际歌》、《铁
匠》、《童子舞》、《爱尔兰舞》、《行军舞》等十余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
息和革命内容的歌舞。其中,由依莎多拉·邓肯亲自创作的《中国妇女解放
万岁》一舞,是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而编的,此前曾在前苏联表演过。
这个舞团的中国之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爱玛·邓肯后来在她撰写
的自传中,特用了一章的篇幅详细记述了这次远东之行的不凡经历。
在20 世纪初,西方现代舞两大圣祖依莎多拉·邓肯和圣·丹妮丝这两种
崭新的舞蹈形式和风格,都已在中国观众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此外,西方舞蹈还以外国电影作为媒介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1920 年,
在北平前门打磨厂福寿堂内第一次放映的外国电影中,就有“美人旋转微笑
或着衣作蝴蝶舞”等舞蹈场面,舞蹈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成为早期默片的主
要内容。在其它电影中还先后有长蛇舞、西班牙舞、印度执棍舞等。随着有
声电影的问世,歌舞场面更成为电影中主要的娱乐程式之一。1926 年在上海
百星大戏院播放的有声歌舞短片中,表演了一系列的外国舞蹈,如:音乐舞、
芭蕾舞、西班牙斗牛舞、探戈、匈牙利舞、埃及舞等等。电影这种易于普及
的形式,为中国人的西洋舞蹈启蒙教育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条件。
当时,还有一支传播外国舞蹈的生力军,一些旅华外侨和留洋归国人员,
都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西方交际舞传入中国各大城市后,学舞者
急剧增多,因而各类以教这类舞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
纷建立起来。比如,俄国侨民司达纳基芙就先后在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地
开办跳舞学校,教授当时风靡世界的各种交际舞,如探戈、华尔兹以及最新
流行的查尔斯顿舞等等。另外如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也颇有名气,他
常邀请各界人士与舞蹈名家联欢跳舞,引来众多慕名而来的跳舞者。同时,
也有一些中国人开办这类舞校,如留法归来的唐槐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
1926 年在上海开设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交际跳舞学
社”,后改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跳舞学社”,专门教授西洋交际舞。后来,
又有许多教舞机构纷纷成立。所有这些活动,都为西方舞蹈在中国社会中的
传播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舞蹈的人士。事实上,
后来活跃在中国舞坛的一些舞蹈家,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都曾在这类机构中
接受过芭蕾舞及现代舞的启蒙教育。
需要一提的是,当年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正反两
方面的:既鼓励了中国人民注重身体文化、热爱舞蹈艺术的健康审美意识,
也由于商业化倾向助长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这些都是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
的。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清晰地看到,19 世纪与20 世纪之交,西方舞蹈艺
术终于叩开了艺术舞蹈尚嫌薄弱的中国大门,并逐渐找到了立足之地。这一
方面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
心态和形式。
三、黎锦晖与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
历史进入20 世纪,新旧文化的斗争日益尖锐,新派知识分子提倡废科
举、办新学,使得教育界气象更新,旧貌换新颜。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
国一些大城市的学堂教室,在开设了“乐歌”课的同时,也把“舞蹈”列为
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强国人体魄的教育目的。
起初,这类舞蹈课的具体内容,主要由外国传来的交谊舞和“土风舞”
充当。到30 年代,为了配合学校里的这部分舞蹈教学内容,一大批这类书籍
相继问世,如先后出版的《学校舞蹈教材》、《舞蹈新教本》、《舞蹈教材》
等教材,为学堂舞蹈课的实施与传播提供了方便。有些外国舞蹈,传入中国
社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已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就
是从最初的完全照搬到吸收消化再到有所创新。
在这样一个教育领域的新运动中,有一位音乐家的努力不容忽视。他就
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黎锦晖。他从20 年代开始,就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
响,先后编写了30 多个具有儿童特点的、融教育与舞蹈于一体的新型儿童歌
舞和歌舞剧,为学堂歌舞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音乐家黎锦晖,1891 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在童年时,他就十分喜
爱各种乐器的演奏,先后学习过道教音乐的演奏、湖南花鼓戏、京剧以及北
方的曲艺,成年后又非常热衷各种民间音乐的搜集工作。在意义重大的新文
化运动中,黎锦晖于1918 年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1920 年秋,
发起并组织了“明月音乐会”。1921 年他到上海后,除日常工作外,还创办
了《小朋友》周刊。这类工作提供的便利条件,使他渐渐产生了运用美育的
方式来教育下一代的念头。
由于黎锦晖拥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素养和汉语音韵学的功底,同时
又有志于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因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为
了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的音乐教育,他在十年间先后创作了12 部儿童
歌舞剧,著名的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
画家》、《三蝴蝶》、《小羊救母》和《最后的胜利》等,以及24 部儿童歌
舞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努力》、《春深了》、《小鹦哥》、
《蝴蝶姑娘》和《吹泡泡》等。
1927 年2 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招收了30 余名青少年。
在舞蹈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艺术舞蹈,有古典舞、现代舞、
土风舞等,主要学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