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愤怒 作者:张结海-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9。 很久没有看这么有意思的文章了,精辟到家了!
70。 感动中,您是勇于发现中国男人伤痛,并为之开良方的人。谢谢!
看了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老实说,如果问到我,中国男人那些五花八门的心理防御工事,我都具备。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到汗颜!我愿意自我治疗,有机会的话会会白人女子。
现在中国怎么了,中国男人精神有什么问题。谁说中国男人不行了,在中国有许多男人都有血性,他们不比任何人差。中国男人挣钱少,不是中国男人个人有什么错。要知道华人可是世界首富,为什么海外华人可以那么富裕,国内不行呢?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
中国在近代是输了,因为中国长期没有天敌。可就是那样,中国时刻都有人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的抗争什么时候停止过?中国在差距那么大的情况下,也没有完全成为殖民地,为什么印度不行呢?因为中国到处都有真汉子。美国很强大,谁都知道。但它只输了两场战争,都是输给中国。一个集体阳痿的国家,能打败美国,能做到别的国家做不到的事情,你们觉得这可能吗?中国真的集体阳痿吗?错,大错特错。中国到处都有真汉子。
有些人说,中国男人矮小,无能。在西方国家,我们个子是不高,但中国男人并不矮小,因为中国到处都有真汉子,他们内心强大。成龙个子不高,但他却是汉子,哪个人能做到像他那样。你们说说。邓小平个子不高,但他打仗的时候,谁敢小瞧。你们说说谁敢?我想再问问,为什么中国有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中国男人集体阳痿吗?
您真是太伟大了,指出了许多中国男人的通病。如果不看你的贴子,我可能得很久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诚如你所说,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升国人自信,而非指导国人去追女人(不过如有国人从中受启发而追到自己的所爱那就更好了)。强烈建议看过这个贴子的人转发,推荐给自己的朋友,以提升国人自信,我作为一个外语系的学生,决定把它贴在我系门口,加强影响。再次强烈感谢作者。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我在国外生活了近二十年,到过很多国家,回国这么几年,我感到我们国家和国外最不一样的就是“自信”。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无比较不知道,真是一针见血。只是不知有多少中国男人能看懂,能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让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中国男人能够强壮起来,不是在那里写评论的几个人,而是大多数的、全中国的男人都能自信起来,要中国走向世界,首先应该要中国男人先走向世界。
张结海,文章很好,但总体上太理智,太客气,更重的话没有说,是怕挨骂吧。我也是中国男人,绝对有你分析的心理。我认为在白人面前不自信是民族性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在宣传教育的失误。这种民族的劣根性,应该从国家,从政府,从官员改起才行。
我认为中国男人患集体阳痿症,其原因是中国的女人太强壮了。现在的泼妇、悍妇河东一狮吼,吓得男人只有阳痿的份喽。我们单位的男人(大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也许是工作性质(整天待在实验室里)的关系,个个都阳气不足,但娶的老婆都身强如牛。今年春节,我家楼下一悍妇年三十中午在阳台上和婆婆吵得一塌糊涂,整栋楼都听得见,骂的话不堪入耳,可这个男人居然却躲在房里屁也不敢放一个,急得我远道而来的妹妹大呼:“你们单位的男人都阳痿吗!”是啊,哈哈哈……我也觉得挺可笑。
作者的分析确有相当的见地,内心根本里的自卑,哪怕在国外生活30年、40年也改不了,那么多BBC男生的女朋友全是来留学念书的女学生,连女性BBC都不愿意嫁,更别说当地女性,缺乏自信不得不说是很重要的一点。
本文尽管言辞激烈,但中国男人需要这样的精神刺激,我们花了太长的时间在讨论这个合理,那个不合适,声音是需要的,但行动和精神是必需的!!!别再拘泥于文章观点用词的小细节了,干点什么。
中国男人岂止是精神有问题?方方面面都有问题。我为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到羞愧!他们无信仰、无责任心和爱心、无进取精神……无论他们自身如何卑劣或平凡,却要求女人这样那样(尽管有些是暗地里想),他们嚷嚷着女人回家,但又无法一人承担银行的贷款;他们骨子里认为女人无才是德,却又无法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他们一会儿要女人思想、经济独立,一会儿希望她们从各方面依赖自己……
注:我有美好的家庭和不错的经济基础,但丝毫不能减少大部分中国男人各方面沦丧的事实。
我们需要张先生这样有着中华民族血气方刚的中国式男人给我们中国男人——中华民族的脊梁注上这一支强心剂。和周边国家相比,我们太需要民族的阳刚;从当今国际形势来看,我们更需要示刚。只有刚才能无惧;只有强才能吓阻他国的无赖和霸道。(一个有同感的中国男人)
写得实在,我认同。我在海外生活了14年深有感触。
中国人的过分自卑与过分自信交和在一起随处可见。
这就是弱势民族的特征……
调查“中国男人为什么不想追外国女人?”
沪学者“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结论惹争议
时代报记者/张林烽
本月初,上海市青年学者张结海博士,在某杂志发表了《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白皮书》。短短几天,该文在网上被转载逾5 000次,引起网友激烈争论。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结海。
张结海坦承,《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白皮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在这篇不足万字的文章中,张结海对他界定的“中国男人精神问题”从病例分析、诊断结论、治疗方案三个方面作了阐述。而所有结论的切入点只是一个简单的调查:“中国男人为什么不想追外国女人?”
针对得到的回答,如“外国女人不如中国女人”、“中国男人身材矮小”等进行
分析后,张结海得出:“中国男人的身体绝对没有萎缩,萎缩的只是自信心”,并起名“中国男人集体精神阳痿症”,还开出了“马桶疗法(与外国人共用一个马桶,即增多交往)”、“观念疗法”结合“信仰疗法”的药方。
网上众多议论中,很多人指责张结海哗众取宠,由少量例证归纳出针对全体的结论。对此,张结海强调文中涉及个案全是调查得来,没有捏造和夸大。他还解释说,心理学研究不讲求样本的数量而在于理论的高度,比如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全部研究对象就是他的三个孩子。
张结海对《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白皮书》的回应
《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白皮书》发表后,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用Google简单地一搜索,就有8 500多条,几乎主要的中文网站都有转载,单在“凤凰网”上的跟贴就有160多页,而各种纸媒体的转载更是没法统计。这种反响虽然在我们的期待中,但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期待,《看世界》记者和这一文章的作者又进行了一次访谈,力图解答读者们的主要疑问。
《看世界》:你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
张结海:从酝酿写这篇文章到最终成文差不多两年了,最初的触动来源于我的一个有关在沪外国人的文化适应的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许多老外提到他们不喜欢中国人总是把老外当回事。比如,C’est le vie酒吧的老板在法国是一个下层百姓,因为认识一个温州人来到中国,在上海开了这家酒吧发了财。在访问中他一再强调,他本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他很受不了一般中国人把他太当回事。还有许多老外提到,他们看不惯其他老外利用这一点占便宜,不过他们自己有时候也这么做。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个法国人忘了接待的例子,当时我自己也在场。我记得我们在广场上议论,要是一批中国政府邀请来的外国学者在中国的火车站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我们都一致认为,有关部门早就安排他们到宾馆里住下了。
第三个原因是一个直接的原因。我问中国的留学生为什么不考虑找一个外国女朋友。他们总是回答说外国女人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比如,还有一个缺点我在文章中没有提到,许多网友也在说,外国女人有艾滋病。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
《看世界》:所谓的中国男人精神阳痿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你为什么这个时候重提这个话题呢?
张结海:其实,我这篇文章的落脚点并不是中国男人,而是全体中国人。讨论的核心是面对当今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世界时中国人的自信心。正如许多网友也指出的那样,自卑和自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往往同时出现,而我们需要的是大国国民应有的平和。只有当我们的自信心也崛起了,那才是真正的崛起。这个话题我认为非常具有现实性。
《看世界》:你文章里所有的结论只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调查上,科学性有多大?
张结海:首先我要澄清一个误解,那就是许多人以为越是复杂的东西越科学。这可能是我们发现高精尖的东西往往都很复杂。但是,实际上,在科学研究上,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
其次,我文中所有的回答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案例都是真实的,采访对象的数量也满足科学研究对样本的最低要求。
第三,我要特别强调,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和理论的高度有关。理论越高,所需要的样本就越小。比如,我说,“我把一个人的头砍下来,这个人就会死”,这个假设只需要一个人检验就可以了。你不会质问我“你怎么只用一个样本就可以了?”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他的理论就只是建立在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观察上。
《看世界》:你是从中国男人不敢追外国女人来展开你的话题的,反过来看,外国女人怎么看中国男人?你有过比较具体的观察吗?有什么特别的心得?
张结海:如果我们针对白人女性进行一项有关中国男人形象的调查,我敢预测这个形象不会很好的。我的确有这方面的心得,也许我以后会专门来谈这个问题。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第一,总的看法与具体到某一个个体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我的英国朋友和法国朋友都告诉我,总的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相互不喜欢。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承认,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法国人(或者英国人)都非常好。可能许多中国男人有类似的担心,觉得反正总的来讲,外国女人对中国男人有偏见,就认为自己没有机会,也就不敢尝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国的农民和出租车司机之所以能找到洋媳妇,试想,如果他们连想都不敢想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第二,审美的逻辑是“强者即美者”。当今世界之所以流行白人的审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