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精华帖欣赏-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数量上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诗超过198首(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大多为吴起言绝句和律诗。其中引用了大量的 名家作品,如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等人的作品。
《水浒传》。里面的诗超过576首(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比《三国演义》多处近2倍,绝大多数为七律,五言诗极少。
《西游记》中的诗多达714首(据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除七言绝律,多了不少词。
《金瓶梅》超过800首(据香港太平书局《全本金瓶梅词话》)。
《红楼梦》的较少,但也在268首以上。(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中只有《红楼梦》有所减少,其他小说中的诗词都教前人作品有大幅度增加。再具体分析一下便可看出,每部作品中诗的功能都有所不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三国演义》中的诗,几乎全用于人物评论。这里的评论又分成两类:一类评论书中人物一时一事,另一类评论人物的一生,带有总评性质。前者如第5回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后者几乎每个知名人物死亡都有。其中又以评论诸葛亮的最多。罗贯中多引用别人的诗来作评论,自己对历史人物没有多少新鲜的见解。
《三国演义》中的诗用来描写的极少,描写貂禅的三首却很值得注意。类似的小说中连用三首诗来描写一个女性的极其罕有,这在《三国》中可算是一个特色。描写景物的也很少,只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几回描写了卧龙岗雪景、长江江景,南方六月天。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是个的功能单一,多引录前人的诗句,正处在长篇小说以诗入小说的初级阶段。
到《水浒传》时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用诗的描写代替了诗的评论。中科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指出:“一般地说,《水浒传》地韵文部分史执行描写地任务,《三国演义》不同,它只是评赞而已。
《水浒传》的576首诗中,以人物诗和景物诗占大多数,一百单八将都有描写,其他重要人物也都又描写,比如高俅、方腊、玄女娘娘,有时就连小角色作者都乐于用诗去描绘一番。第57回中写鲁智深的“自从落发寓禅林”一诗,写他的全人,个性跃然纸上。再如梁山好汉如阮氏三雄、宋江、张横等人的一些自白诗,既表现了他们造反的共性,又凸显出鲜明的个性。写女性的诗多落俗套,远不如《三国》写貂禅,唯独24回写王婆和49回写顾大嫂写出了性格。描写梁山群像最多的则是在76回和82回。前者用25首诗来描写梁山将领,后者则用一篇长长的骈文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队列写出。
《水浒》中写环境的诗仅次于人物诗。几乎每到一处,便有一首诗来描写。和散文互相衬托,包含了很深的意味。
《水浒传》中写战争,写杀人,写水斗,写比棒比枪比朴刀比箭,写酒,写树,写剑写马写风,写金铃吊挂,还有各式武器,都要用诗来描写一番。《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些诗词的价值,袁无涯和胡应麟都认为它们起了“形容人态”,“顿挫文情”的作用,是整部《水浒传》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水浒传》之后的长篇小说里,诗歌日趋成熟,也都有各自的突破。比如《西游记》中人物以诗歌来对答,以及宗教诗歌的大量使用,《金瓶梅》中出现了描写世情的诗歌,《红楼梦》不仅以诗入小说,甚至以诗话入小说。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对小说中诗歌的描写作用的奠定有极重要的影响。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描写有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大体上是显写环境,次写人物,再写打斗等等。虽然打斗的场景描写比《水浒》要多要好,但不能说这不是脱胎于《水浒》的描写方式。《金瓶梅》中大量的描写,《红楼梦》中谶语式的诗词,都或多或少受到《水浒传》诗词的影响。
论《水浒》(李希凡)
一
《水浒》,是作为一部小说流传在读者中间的,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虚构,《宋史》有三处记载宋江农民起义的事,其中《张叔夜传》记载最为详细:
……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但是,历史记载中这样一个简单事件,在文学作品里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斗争,这说明:水浒英雄产生在农民斗争的中间,人民照自己的意志给以渲染和修饰,使得故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民间的艺术家采集了它们,编成“说话”演唱的内容,并进行了更大的艺术加工。像宋罗烨《醉翁谈录》所谈到的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可能都是平话中个别人物的英雄传奇。而到了宋元之间流传的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它所记述的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迹,就更加接近水浒基本情节的规模了。元杂剧有《黑旋风双献功》、《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宋公明劫法场》等,王国维《曲录》里也录有二十二种水浒剧目。可以设想在佚去的话本和剧文中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它们都在《水浒》成书以前。毫无疑问,元明两代连连爆发的农民起义斗争,有给水浒故事添加了现实的血肉。先是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到了小说里便成为千军万马了。
对于这次农民起义,小说确实是做了极大的艺术夸张。和同时代的方腊起义军相比,宋江起义军的规模不可能超过方腊,这从历史记载里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如上所说,《水浒》这部小说是根据民间传说、民间说唱加工创造成功的,很显然,无论是在传说阶段,还是在作者的集中再创造阶段,它都大量地概括了同类史实。宋江这支起义军的千军万马的大聚义,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它却符合宋元明三代以至中国封建社会多次起义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历史,才产生了《水浒》这样的小说。
《水浒》反映的时代,确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历史时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对外屈膝,缴纳岁贡;一方面穷凶极恶,掠夺人民。有名的“花石纲”,使人民破产,激起“饥民并起为盗”。《水浒》选择了这个时代,把宋江起义军的历史事件描写成声势浩大的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人民大起义,也是符合这一历史时期历史生活的真实的。
《水浒》一开头,并没有铺叙千军万马的场面,而把高俅发迹的一段小故事作为全书的引子,因为高俅的发迹,正是封建王朝腐朽生活的写照,高俅的画像正是“六贼”集团的缩影。金圣叹曾这样评价这一高明的笔法:“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金圣叹的看法未必符合实际,但在《水浒》作者,这确实是用心的杰构。高俅出场后,王进因高俅迫害而夜走延安府,林冲因高俅诬陷而发配沧州道,杨志因高俅的斥退而流落东京城;在全书中,高俅始终和蔡京、童贯狼狈为奸,作为梁山起义军的主要敌人而展开活动。安置在小说开端的这个引子,概括地表现出水浒起义的政治背景。
不过,渗透着《水浒》情节的梁山起义的壮阔的历史背景,不仅只是高俅这一特定时间而展开,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向整个社会延伸开去,勾画出宋代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显示出不同人物怎样在他独特的命运里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水浒的英雄们,并不完全是农民,其中有渔民、流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猎户、小商人,也有下层的知识分子、行脚僧、江湖道士,有封建政权机构中的小官吏、小军官,甚至有不少中小地主,也在不堪官府压迫下参加了义军的行列,这就更深刻地反映了徽宗王朝腐朽统治的危机和必然覆灭的命运。正是在不同人物通过不同道路汇聚梁山的每一个特殊情节的构成里,作者创造了义军主要英雄人物精彩的性格传记;从每一个或每一组性格传记里,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同时,这样的情节构成,又是这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像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杨志、石秀、七星聚义劫取生辰纲……,和他们相关联的“传奇”性描写,都充分表现出艺术情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它们千姿百态地展开了不同的被逼上梁山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有力地引导了小说主线的发展。他们个人性格的完成,并未终止在个人的生活命运里,而与农民起义运动的整体命运相联系。这个时代的典型社会矛盾所造成的结果,是“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斗争规模,它不再是三拳打死镇关西式的个人斗争,而是攻城夺县,用集体的武装力量摧毁县、州、府政权,用集体的武装力量消灭祝家庄和曾头市这类恶霸地主势力,真实地反映了农民战争的规律。也只是在《水浒》这样的情节构成里,才使它的思想艺术成就与农民起义运动相辉映,成为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少有的歌颂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文学杰作。
作者: 水浒天蝎 2005…4…3 11:38 回复此发言2 论《水浒》(李希凡)
二
自然,文学作品的创作,终究不是历史的写照,它需要创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水浒》的情节构成里,作者集纳、吸收了民间传说与平话中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创造了梁山义军主要英雄人物精彩的性格传记,广泛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社会面貌,创造了那些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和鲜明形象。如前十六回林冲、鲁智深、杨志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以及其后的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都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章节。这些人物由于个人的生活地位、社会身份以至于命运际遇的不同,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独特的个性,丰富着每一个艺术个体的生命。
从出场先后来看,继九纹龙史进之后,是花和尚鲁智深。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鲁智深的被逼上梁山,不是由于现实对他的迫害,而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鲁智深虽是“粗鲁”之人,可由于他一身好武艺,统治者还需要来帮护。他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提辖官,然而,他却不能忍受他所生存的社会,对他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当金氏哭诉镇关西的暴行时,史进和李忠都比较漠然,鲁智深却有强烈的反应,他立刻就要去打死那“腌脏泼才”,虽然被人三番五次的劝住,还是不肯干休,终于三拳打死镇关西。出家当和尚后大闹五台山,被遣往东京的路上遇到小霸王强娶刘太公的独生女儿,又打了周通;瓦官寺那伙道士为非作歹,又拼杀了他们几个。后来听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