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郁达夫作品集 >

第123部分

郁达夫作品集-第123部分

小说: 郁达夫作品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儿子。并喝令他在刀旁跪下,说是包庇不揭同罪!他急忙大声向老祖母呼救,而老祖母好像事先和母亲串通好的,早已躲到别处去了。从此,两兄弟就再也不敢了!
  内外严师的管束,读书好学的习惯是养成了,而他的少年个性也被压抑得越来越沉默孤僻了。
  两年的“蒙馆”之后,他进入了春江书院。这个书院,据《富阳县志》记载,原由历任县令所谓“捐廉俸”、“劝输助”和拨了部分公地、公款建办起来的,属于公办性质。虽创办得很早,而因“司事不得其人”,办办停停,到光绪二十多年以后才巩固下来。作者进入时,书院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师资、学生、房舍、院产都属全县之冠。全国性质的“比年岁科试”,富阳县的秀才考试也在这里举行,因而东、西两庑都建立了考棚。书院实际上是高一级的书塾,即所谓“经馆”之属。作者在这里开始接触古典文学,他特别对旧体诗和韵文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自述诗》第六首云:“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谁知早慧终非福,碌碌瑚琏器不成。”诗后自注:“九岁作韵语,阿母抚余曰:‘此儿早慧,恐非大器’。”指的就是这段时间的事。但终究作了什么样的韵语?是诗还是其它形式的?至今没有发现。从《自述诗》第八首的自注“有诗,不存集中”看来,这些少年时的习作,当初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
  不久清廷废科举,办学堂的那股新风也吹到了富阳这个小县。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和登场往往并非那样容易和顺利。在清末,“百日维新”不算,慈禧太后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下令从明年起废八股取士,改办学堂的。经过各省层层反对、拖延,下达到富阳,据《县志》记载,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八月才“奉谕停止科举,春江书院改为富阳县学堂”。而当时的富阳,反对洋学堂,看不惯新学的顽固派、老学究果然不少。他们认为八股应试毕竟是正路,学堂,充其量不过是“讲艺”,舍本求末,说穿了是出卖灵魂给鬼子。像编成于同年(1905年)十月的《富阳县志》的纂修者们,面对着刚于两个月前接到的这道改办学堂的上谕,实在情难自制,就让声声抱怨残留在《县志》上:“逮自迩年人心厌故,视庠序为具文而书院设,目书院为顽固而学堂兴。”他们连书院都看不大顺眼。又说:“未有舍中国之书不读而能治中国之天下者!”(均见卷十三·书院)当然,更不用说读英文的洋学堂了。因此,又经过县里的一番议论、拖延,到光绪三十二年初,春江书院才正式改建成富阳县高等小学堂。作者和书院的大部分学生便在这时进了学堂。学堂比起书院来确实新了,或者如当时所谓的“洋”(这是个滋味不那么好的字眼)了。不仅撤考棚,造“洋房”,学生一律穿制服等等,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内部的学习课程也增加了英文、算学、地理、图画及体操等崭新课目,以及配合新课程增加了不少的新式老师。办这样的新式学堂,读比较有用的书毕竟是时代的潮流,是大势之所趋。不久,不仅一般的乡下人,城里人“崇拜、惊异”,“学堂生”自鸣得意,如自传中所说那样,而且反对派也不得不让自己的子弟上洋学堂来读书了。旧书院原有一些好不容易中过秀才,准备再考举人,又博得官费伙食待遇,而来继续学习的所谓“廪膳生”,都已是中、壮年人了,有的还已经有二三个子女了,因为原来是按经、书进程分别段序的,现在则按新式课程而编排年级,就不得不与作者那样的十一二岁的小同学同班了。他们比起顽固派来毕竟属于“识时务者”流,因为他们已经感到今后功名的依靠,惟有接受新学,读学堂书之一途。因此,尽管一肚子抱屈,两眼里瞧不起毛头小同学,也只好将就同班。而假日回家,走回乡下去的时候,则就要换上“长袍马褂”,重现其昔日威风了。
  作者十三岁的冬春,因成绩优异而跳班升级,又因连升之荣而非皮鞋不足以显威。这两件事,似乎曾一度轰动了这个小城,当地有些老年人一直到后来还记得。这时候,随着他的学业日深,他的母亲再也没有红字纸可查了,早已从家庭的兼职严师完全恢复到慈母本色了。在这位母亲的身上,“严”正是“慈”的特殊形态。严慈合一,不仅充满着母亲对于幼子的分外宠爱,而且浓缩着寡母对于孤儿的特别操心。这双皮鞋的要求,在这位母亲的眼里,说什么也是合理的,简直天经地义!这正是全家经济最困难的年代,最后赊欠不成,她没有哭,还是收拾了一大包旧衣服想上当铺去押钱来满足儿子的“合理”要求,直到儿子一定不要了,母亲才真的伤心地哭了。她是为伤了儿子的心而伤心的,是为自己的无能而哭的啊!当地老年人后来谈起这件事来,大概体谅到母亲的这层心思吧,都没有责备儿子,只是叹息终于买不成皮鞋而伤了这位可敬的母亲的心!
  皮鞋风波,促使他发奋读书,有人说他一生读了将近三万册中外书籍;也使他下意识只和贫苦同学相往来,并且养成了穿青衫布鞋的习惯。后来有不少写他的《访问记》、《印象记》,都说他的衣着质朴,出人意外。但青衫所包裹着的,不是一颗自惭贫贱的心,而是一身愤世嫉俗的傲骨。在他学习于高等小学堂的整段时期中,直至他成为著名作家以后,这种傲骨,对为富不仁的巨贾资本家的仇视,还是像放射体那样丝丝缕缕地散发出来。一九二一年夏天就有过一次强烈的“辐射”:有一天晚上,他和郭沫若同到出版创造社刊物的泰东书局去,受到老板的奚落。他们“立即由书局退出,在四马路上接连饮了三家酒店……”,回来时,“在那平滑如砥的静安寺路上,时有兜风汽车飞驰而过。达夫曾突然跑向街心,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比成手枪的形式,大呼着:‘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见郭沫若《论郁达夫》)他甚至“怪癖”到仇视金钱。在他的日记和小说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把钞票垫在鞋底里,以示报复。一九三六年,他在福州,一次领到薪水,回寓后就把钞票尽数抛散在地板上,来回践踏以泄愤。事被次日邀他去“福龙泉”洗温泉浴的孙问西、陈觉民两位先生得知,传为奇闻;更被当日寓所的房东太太看作“神经病”发作了!
  在高等小学堂里,他初次听到了反对帝制,反对民族压迫,革新图强等等革命思想,无异忽然见了天外还有一个新的广阔天地!传播这些新思想的“几位看报的教员”中,一位便是李问渠。他的诗和经、史、子学都很有造诣,特别难得的是能化古为今,接受新思想,是当时高等小学堂的著名教师之一。作者和许多富阳的学人都受过他的熏陶,如后来成为富阳的著名教育家的蒋伯潜就是他的亲炙弟子。另一位叫王沛文(字子明),富阳乡下的上官深里人,考取过秀才,后又毕业于两级师范学堂。从最近新发现的一首作者的佚诗《寄王子明业师居富阳》,就不难看出当时两人间的关系较为亲密。这首诗是从本世纪初期的上海《神州日报》上查获的,写成于一九一三年秋作者离家到日本之初,早在作者生前就已散佚。诗云:
  海外难通尺素书,病慵容易故人疏。
  况当少小离乡日,更苦陬隅学语初。
  客里浮生同野马,浙西佳味忆鲥鱼。
  何能花月春江夜,重过黄公旧酒垆。
  五  春   愁
  也许是由于时间久了,对于二、三十年前的往事,难免记忆恍惚,作者在自传各篇所记的年份、年龄(均按虚龄计岁)有几处与事实颇有出入。前文已有提及,一九一八年,作者二十三岁时,又写过一组《自述诗》。这组诗共十八首,每首诗后附有注语,也记述了自出生至二十三岁为止,亦即与自传所记年代相同的这段生活。这是与自传具有同样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献,而且由于写作时间较早,记忆较新——写作时作者还在日本第八高等学校上学,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其中所记年份、年龄的出入也较少。但两者所记的事件尽管不尽相同,却是一致的。历来国内外研究家或采前传,或取后述。又因自传是在三十年代中期就已公开发表,而《自述诗》,至少在国内传播,还是八十年代开始的。因此,国内早期研究家以采据前者的为多,近年才较多地取用后者,也有两厢对照采用的。这一组《自述诗》,写成于一九一八年的年底,原稿注明的定稿清日期是“戊午(即1918)十二月二十八日抄”。但作者写完脱稿后,没有像当时所写的其他诗歌一样寄到国内的《神州日报》或日本的一些报刊去发表,却于二十五日先抄了一份赠与日本友人。这份抄赠稿,六十余年来一直为日本友人所珍藏。这位珍藏的友人是谁呢?当时作者已结识比他年长近三十岁的日本著名汉学家,诗人,《新爱知新闻》汉诗栏的主编服部担风先生,受到担风的激赏,成了忘年之交(担风曾有“交态忘年久倾倒”之赞)。并与担风的入室诗弟子,年岁相仿的富长觉梦(号蝶如)先生也结成了很好的诗友。担风先生已于一九六四年谢世,而富长觉梦先生却尚“身健眼明”,今已八十九岁高龄了。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富长觉梦先生曾在给笔者的来信中说:“余在东京与郁君(达夫)订交最深矣……每相往来,谈诗论文,赠余史梧冈著《西青散记》四册、曼陀君所画山水图、《自述诗》十八首,今藏在书斋中。”又据富长觉梦先生的学生,现日本金泽大学教授稻叶昭二先生所著,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郁达夫——他的青春和诗》中说:“这组《自述诗》……大概就是在(1919年)新春贺宴上,(郁达夫)提出来交给了服部担风。后来担风给了与郁达夫有着亲密交情的富长觉梦老师,至今还在他的书斋击竹山房里悬挂着。”查郁达夫《己未(1919年)日录》,一月四日果有参加担风新年贺宴的记载:“晨餐毕,即赴弥富,访担风于兰亭,蒙留饮,席上分题得雪中眉,限微韵,予诗如下……席上遇花村弘(号蓑州,爱知县知多郡邑崎町)等。”虽没有提到〈自述诗〉的事,但稻叶先生的说法还是可信的,因为,由担风转给,正是他的老师富长觉梦先生告诉他的。这与富长觉梦先生给笔者的来信所说的直接“赠余”情况也不算相悖,从富长觉梦同担风、郁达夫生前的交往来说,由担风转给或直接相赠原也无多大不同意义。总之,作者确实是抄赠给他们的,并由富长觉梦先生保存至今。这份亲笔抄赠件,在日本,早于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就已发表了,内容基本上与国内的原稿相同,只有部分字句有些差异增删。而这些差异增删之处,在今天,又恰恰为我们理解《自传》和《自述诗》提供了不少补充、诠释的十分难得的重要线索。《自述诗》的第八首说:
  左家娇女字莲仙,累我闲清赋百篇。
  三月富春城下路,杨花如雪雪如烟。
  注:十三岁秋九月遇某氏于剧场。
  日本抄件中,第二句的“累”作“费”,注语为:“十三岁秋遇某某,有诗,不存集中。”这首诗中的“娇女”,即注中的“某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