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使用手册(2006年版)-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对中医的自信则来自于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虽然不敢说融会贯通,但对于大多数的慢性病都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经常能够准确地协助朋友解除病痛。
编者:书里非常强调日常保健的基本功课,请问这个日常保健的“一式三招”具体指什么?您身边的人都有实行这个一式三招吗?他们有什么感觉?
作者:一式三招指的是早睡、敲胆经和按摩心包经。
我的家人和朋友,许多人都实施一式三招,特别是一些重病患者找我帮忙,都是从一式三招开始,很快就能看到成果。
由于一式三招太简单了,许多人开始时都持很高的怀疑,但是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病痛就开始减轻了,精神体力也开始变好了,失眠的人也开始睡得着了。
有一个医生朋友,本来学的是西医,行医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他自己的医术无法真正地帮助病人,于是再去学中医。也许是学得不对,因此,还是觉得不足,又去学气功,始终都没有找到真正能帮助病人的方法。我们有机会认识之后,他学了这一式三招,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好处,很感慨地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来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和方法。他在台湾中部开一家小医院,可是却很少开药给病人,他最常开的处方就是这一式三招。
编者:您在书中挑战西医的一些治疗法则,一般病人都是弱势群体,能提出这样的质疑,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您这些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科学进步,医学昌明”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的概念,可是环顾四周的亲朋好友,却又有那么多不能治的慢性病。我在企业界工作,这种话听起来就像一个公司每天都在赔钱,经营者却用许多美丽的谎言,安慰那些投资的股东—样。明明面对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束手无策,却又不断地教育整个社会现在“科学进步,医学昌明”,建立医学界不可侵犯的权威,掩饰医学体系的无能。
“科学进步,医学昌明”这句话已经传了一两百年。20世纪初或者更早,人们就认为已经“科学进步,医学昌明”,可是当时连电脑都没有,现在回头看起来很可笑。今天我们这么说,一百年后当人类向科学更加进步,我们的子孙再回头看今天的我们,必定也觉得很可笑。
我们发现了的书中所列举的那些检查方法的不合理,以及各种疾病逻辑的误谬,在逻辑上西医有许多理论和方法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也就是真理在我们这边,这就是我的勇气基础。
当年哥白尼发表“地圆说”时,不也违背了整个主流科学界的认知,虽然今天看当年的那些主流科学界,可能有许多人非常不耻他们的行径,但相同的故事可能在任何一个年代里发生。今天我不过拿中国人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来指出西医的问题,比起当年哥白尼的勇气,还差得很远呢。
平时我经常协助朋友对抗疾病,书中的各种慢性病的逻辑,其实都是我们的经验,相信未来都会慢慢的被证实。每当我们克服一种疾病,就发现一种西医理论的误谬,也找到一种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中医的方法。
其实我想做的不只是这类的质疑,而是希望能有医界的人也开始用这种态度来重新检讨他们的理论。希望他们不要一味地在枝微末节的技术研究中浪费时问,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哲学层次理论的重建工作。基本的方向错了,再多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非常寄望这本书在大陆的出版,我深信未来必定是中国科学家才能发展出解决慢性病的技术,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有人说“2l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至少在医学技术方面,我深信如此。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切向西方看齐,其实最好的东西并不在西方,而在我们自己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里。
编者:您在书内提到,实行“一式三招”之后, “有些人体力很差,经常很容易疲倦,到医院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在试行了这套方法三到四个月之后,体检时就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的糖尿病症状,这些却是好转的现象……”请问这种情况的人多吗?我想如果知道会产生这个结果,很多人都不敢实行了,我就有点怕,您怎么看?
作者:在西方国家及台湾,流行许多的另类疗法,如西方的同类疗法(或称顺势疗法),在治疗的过程都会出现这一类“好转反应”。因此,这类问题许多人都能接受。
实际上,如果是重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还会出现远比这些反应严重许多倍的好转反应。在我的Blog中,就有一篇最近我帮助过的大肠癌病人家属写给我的信,他的主要感想是“康复的路比放弃困难得多”。请参考alexwu2300。blogspot/
编者:书里提到的保健常识,有些是不需要技巧的,只要有这个理念然后坚持就行,例如“早睡早起”,但有些我认为是很专业的,例如“敲胆经”和“按摩心包经”,请问实行这两条时有什么禁忌?任何体质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吗?每天都可以这样做吗?
作者:这两条经络是身体大多数时候都能按摩的,对于大多数人,除了避免在饭后一小时内实施之外,没有什么禁忌。
但是孕妇是不能敲胆经的,还有血友病人有可能会使微血管破裂而内出血,也不适合。
编者: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例如“不生气”和“保持洁净的肠胃”,但我想您肯定做得很好,请问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作者: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地会遇到许多不平的事,还是会生气。以前会把这些怒气忍下来。学了中医之后,知道忍下的气还是很伤身体的,因此,就改变了这种做法,只要有不平就尝试着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和对方沟通,在小事上就把压力泄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怒气累积到一定程度,再爆发开来所造成的身体和人际关系致命的伤害。
有时还是不能避免生气,生了气回家赶紧按摩太冲穴,把肝气疏泄出去,把身体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
在学习中医之前,我很喜欢吃生鱼片,也常吃生的龙虾,几乎从来不拉肚子。自己调养血气一段时间之后,肠胃即开始修复工作,由于肠胃的问题实在太多,一修就是很多年。最近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宴会,看到生鱼片,忍不住又吃了一片,结果回家拉了一个星期的肚子,可是那天一起吃的朋友们,却没有人有任何问题。在大多数人的认知,这是我的肠子不好所致,我自己知道这是我调养多年的成果。我的肠子又变干净了,具备了婴儿般灵敏的反应,只要有不洁的食物进入,它必定会将之清除干净。
我有两个孩子,以往我们吃东西都不太忌讳互相的接触,经常把自己吃一半的食物分享给孩子。结果孩子的肠子就有许多问题,脸颊上长了一些小痘子。学了中医之后,才知道那些痘子和小肠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在家中严格实施公筷母匙,杜绝彼此之间唾液交换的可能性,再加上一式三招,没多久,小孩的脸色就开始变得红润,也不再有便秘的问题了。
编者:您周围的朋友在实行这个一式三招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可以讲一下吗?
作者:在经验里女性比较容易接受我的方法,这是比较有趣的现象。我们平时的经验,似乎男人比较容易接受科技的产品,可是这种未被完全证实的理论,却是女人比较容易接受。似乎男人比较迷信权威,女人则比较相信自己的直觉。虽然我是男人,但是我的认知是女人远比男人更具灵性和智慧。
有一些现象是本来难以想象的。曾经有一群朋友一起实施我的方法,其中大多数人体重都上升了不少,但外形却没有变胖。有一个女性朋友,从四十九公斤升高到五十六公斤,但所有的衣服都没有更换。我的判断是她体内增加了许多血液,而那些血液都存在体内的脏器,所以外形并没有变化。由于缺乏仪器的验证,我无法证实那些重量都是血液,但一个人的血液可能会有五至十公斤重量的变化,这是很惊人的。
编者:听说您此书的繁体中文版今年中已经在台湾出版?还一直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般是些什么样的读者买此书?
作者:今年六月一日我的书在台湾出版,完全没有行销的广告宣传,一个月内就在金石堂(台湾的大型连锁书店)和博客来(台湾最大的网络书店)进入排行榜。由于我没有实际的统计资料,很难知道是什么样的读者买这本书,从读者来信,似乎是年龄层在二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的都有。特别是健康有问题的人特别多,许多网站和报纸都主动地帮我传播这个消息。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出版的初期,销量很大,大多数是网上看过我的书的人买的,第一波的热潮过后,销量开始下降,过了一个月,销量又开始逐渐回升。前期的大销量,主要是期待很久的网友买的,后面的销量回升,则是看过的人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许多单位都是集体透过网络购买。
大概网络上很少有这样的先例,在出版之前,出版商担心大多数的网友都看过了我的书,会不会不想花钱买?结果正好相反,大多数买我的书的人,都是网上看过的,而且多数人都不只买一本,这本书很可能是最多人拿来当礼物的书,有人在网上封这本书为本年度馈赠亲友的最佳礼物。在台湾,平面书出版之前,许多人都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看,也有单位内部集体打印后卖给同事。
我本来不知道这本书在网上的流传状况,直到有一天和新见面的朋友交换名片,新朋友看到我的名字当场惊叫,吓了我一跳,他说正在读我的书。我从未出书,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以为他弄错了,过一会儿他拿出打印的书给我看,我才发现这本书已经传开了。很快地我也收到朋友传给我的书,再到网上搜寻,才发现网上有很多可以下载这本书的网站,也有很多人在讨论这本书。
编者:现在的简体中文版在广东出版,请问它与台湾版,与网络版,在内容上有什么调整?
作者:由于我不会画图,随便贴上别的书中的图,担心会侵犯别人的版权,因此在网络版的书中没有插图。平面版的书,由于专业出版社的协助,找了专人画图,使书本读起来更方便易懂。另外,为了让读者有更深的印象,我特地请上海著名的漫画家郑辛遥老师为我画了二十幅漫画,表达出这本书中许多重要的观念,这也是网络版中没有的。
平面版中增加了一篇寒气,那是我最近的研究心得,是非常重要的论述。我接触的所有重病患者,身体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寒气。虽然这方面在古书中有许多论述,但至今没有用现代物理或化学方法的描述,我提出的方法,限于我的环境,无法提供科学化的验证,但在我自己临床的经验,用这个方法和逻辑是能圆满解释各种不同寒气的症状。
由于简体版的出版时间较繁体版晚了几个月,花城出版社组织了最好的工作班子来企划这本书,因此在版面的选择和图片的制作上都记取台湾版的缺失,做了许多改正。
2005。9。6
怀着戒慎恐惧的心情,花了许多年,不知改了多少个版本,总算完成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