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读小说,写小说 >

第13部分

读小说,写小说-第13部分

小说: 读小说,写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炸毁了桥梁。卡思卡特上校向上级打报告:发给尤索林一枚勋章。提升他为上尉。联军司令亲自前来授勋,却发现尤索林竟赤条条地站在队伍里,一问原委,才知他飞机里有个弟兄战死,溅了他一身血,他发誓永远不穿军装了。
  尤索林开始“捣乱”,为了使一次任务延期,他造成了大家的流行性腹泻,他在半夜里偷移了军用地图上的轰炸线,他还要求前一等兵用油印机伪造一些正式命令,以免除他和弟兄们去执行任务。
  尤索林完成32次任务之后不想再多作一次战斗飞行了;可是卡思卡特上校已把任务提高为40次了。尤索林飞完44次之后,上校要求50次。尤索林已经飞了48次,满以为可以回国了。但医生耐心给他解释,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他一定得服从命令。尤索林完成了51次任务,少校让他去执行例行的飞行任务,但尤索林说什么也不干了。少校让他去找丹尼卡医生,只要医生填写一张小纸条,说他到了神经崩溃的边缘就可以了。但医生又解释说:要是他解除了尤索林的战斗任务,那要飞行大队核准才行,可是他们非但不会批准,反而马上就会让尤索林重新恢复战斗编制,他本人也因而很可能被送往太平洋去受罪。
  尤索林又飞完一次任务,不存多大希望地跑来请求丹尼卡让他停止飞行,医生说他是在白费时间,尤索林“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问丹尼卡“难道不能让一个疯子停止执行飞行任务吗?”医生答道:“当然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他必须让任何一个疯子停止飞行,不过该疯子首先得向他提出要求;一旦有谁提出要求,就表明没有疯,就非去执行任务不可。”
  尤索林很清楚地懂得了这条军规是用来进行诡辩的。他开始有病没病随时往医院里跑,甚至不请假就到罗马去度假……


战争故事(2)


  《索菲的选择》威廉·斯坦隆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德军司令官让犹太妇女索菲在两个孩子之间生死择一,出于母亲的本能,索菲只得让德军带走小女儿,送进毒气室,但她最终也没能保住大儿子。阿多诺曾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德国人写柔媚的抒情诗是野蛮的”。
  战争是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人类没有任何的自救措施。人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机器,一个虚拟的群众承受着一切,再也没有个人,个人只有忍受历史。忍受不了,就成了炮灰。这也是卡夫卡高明的地方,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害怕群众,只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因为这个原因,昆德拉才那么喜欢他。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一个美国青年的战争故事,喜爱战争的海明威这次是让主人公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了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了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不幸的是,凯瑟琳在难产中死了。
  他的主角总是要受伤,因为他本人的大腿上身上就曾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而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
  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只有危害。”只要一想想身上曾装着几百个弹片,叮叮当当地走在这坚实的大地上,海明威也就让我们钦佩不已。可是,喜爱战争并不说明海明威的脑子进水,而是,他真的是脑子里进了弹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是失眠的人。
  当然,他的脑子里后来还有两个更大的弹片,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镶嵌着银子的猎枪插进嘴角,一齐扣动了两个板机。


死亡主题(1)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因羡慕光明而爱上了俊美而空虚的渥伦斯基,安娜从此就活在了自己的爱情里,这种虚妄的狂热也感染了渥伦斯基,使他与安娜一见钟情。没有勇气的渥伦斯基在安娜最孤独无助的时候选择了逃避。但安娜还是安娜,当他在赛马会上因为渥伦斯基摔下马来,失声大叫并因此暴露了“奸情”时,他鼓起勇气对丈夫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描写什么相同的幸福或是各有各的不幸的小说,书中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从萌芽到毁灭,还有列文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个人思考。
  格非在谈到这部他特别看重的小说时说:全书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还有,除了奥布浪斯基公爵,其它的人物无不与死亡的主题有关。这几乎是别的作家很少看出来的。
  从看到格非对《白鲸》的评价之后,作为一个小说阅读者,我至今也对格非的眼光抱以顽强的信任。
  《问题的核心》格雷厄姆·格林
  西非某英属殖民地。一个灼热、肮脏的港口城市。主人公市警察局副专员斯考比出场。他热爱他的工作,但他妻子露易斯只挂念他的升职。不断让人失望的生活,女儿的夭折,以及丈夫受到的不公待遇,众人的窃窃议论与讥笑,使她的神经越来越紧张,这样,热爱诗歌的露易斯很快就开始发疯。斯考比便带她去一家俱乐部放松。在那里,她认识了新来的调查钻石走私的侦探威尔逊,露易斯十分兴奋。他们经常见面,朗诵诗歌。斯考比看到交往给露易斯带来了幸福,也很高兴,因为只要露易斯愉快,怎么都行。这天夜晚,斯考比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因汽车坏了被耽搁在路旁的叙利亚商人尤瑟夫,并顺路把他送回了家。从此这个狡猾而又不乏真诚的商人就卷入了斯考比的命运。露易斯一直想去南非旅行,但又没钱,尤瑟夫成功地让走投无路的斯考比借了他的钱。
  尤瑟夫向斯考比谎报了另一个叙利亚商人在走私钻石。斯考比相信了他,结果陷入了圈套。接下来的经历使斯考比陷于更无以自拔的境地:他在海上救了一位结婚才几天丈夫就遇难的姑娘海伦。磨难后的姑娘面容丑陋。斯考比认为自己有扶助她的责任。一个大雨滂沱之夜,他们发生了性关系。斯考比越陷越深。而这一切都没逃过威尔逊侦探的眼睛。
  海伦开始无休无止地抱怨。软弱的斯考比只好不断地向她证明自己的爱情,并在冲动之下写了一封感情冲动的表白信。因为同时要面对两个女人,斯考比开始说谎。露易斯要回来了。但斯考比又对海伦发过誓:只要她需要,他就会随时来到她身边。他对付不过来了,绝望之中,斯考比想到了怎么去死。
  尤瑟夫终于找上门来,要他利用职权转送给那位被他救过的船长一盒钻石。斯考比当即拒绝。但是尤瑟夫拿出他窃取来的斯考比给海伦的信,斯考比只好答应了。 露易斯回来了,似乎全换了个人,总是逼着他上教堂,他则找尽一切借口拖延不去。最后,他再也逃不掉了:他没向神父忏悔就领了圣餐。他认为自己没救了,开始周密地计划不露痕迹的自杀。但同时,他接到通知说已被提升为专员了。
  斯考比最后一次去看海伦,大吵一场,他身不由己地去尤瑟夫家。他讲了自己的忧虑。尤瑟夫居然把知道他们的私事、为斯考比忠实服务了15年的佣人阿里杀了,并说是帮斯考比灭口。
  斯考比装作心脏病而得到的药物足够了。他向海伦告别。露易斯情绪倒是大为改观了。但他还是自杀了。他是被认为心脏病猝发正常死亡的。
  威尔逊向露易斯揭穿了斯考比自杀的秘密,同时向她求婚。露易斯也向神父证实说斯考比确实爱她。神父回答说:他是爱上帝的。
  《南方》博尔赫斯
  久病初愈的达尔曼去南方旅行,在一家小酒店吃饭时,受到当地几个雇工的挑衅,达尔曼决定克制自己,一走了事。可是,当他准备起身离去时,酒店老板好意调解的一句话,明确了挑衅者与被挑衅者的对立关系。几个雇工中的一个对着达尔曼发酒疯,要达尔曼与他决斗。更要命的是,旁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头儿,及时地给达尔曼抛过来一把亮闪闪的匕首。当达尔曼捡起这把匕首迎接决斗时,实际上却是迎接忽然而来的死亡命运。
  在这关键的地方,博尔赫斯写道:如果说,达尔曼没有了希望,那么,他也没有了恐惧。
  《达洛卫夫人》弗吉尼亚·伍尔芙
  《达洛卫夫人》是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一生的独特小说。主人公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光彩耀人的上流社会中年贵妇。在她一如继往地为丈夫筹备晚宴的一天里,自印度归来的她的昔日情人皮特·沃尔、得了炮弹震呆症的战争幸存者赛普蒂默斯·沃·史密斯、她少女时代仰慕的好友萨莉·塞顿以及伦敦社交圈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相继穿梭在她的思绪里,引发了她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无限怀恋和老年将至的种种恐慌。她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她要抓住一切时间追回自己的生活,却又无意中变成一位左右逢源的政治宴会女主人,为此彻底失去了体验生活本质的机会。
  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达洛卫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她眼望着自己一手布置的繁华宴会却备感人生徒劳,慢慢地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死亡主题(2)


  《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
  一战后,一群美英青年游荡在巴黎。美国记者杰克·巴恩斯,一个在战争中被炸伤生殖器的男人,无法与相爱的勃莱特·阿施利夫人过正常的性生活,只好借酒浇愁。曾在战争中当过护士的勃莱特,她的真爱死于战争中的痢疾,也不能嫁给巴恩斯,于是开始放纵。她眼下倒是有一个苏格兰男友迈克·坎贝尔,但也因为参战而在经济和精神上双重破产,只以喝酒,骂人,借债,再喝酒,再骂人,再借债而度日。
  战争齐齐剥夺了三个人的正常健康生活。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命运似乎已经固定,他们的内心都同时咀嚼着万般的失望与悲哀。同行的倒有一个仍坚信爱情或勇气之类价值观念的美国人,但他们以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讽刺,因而招致他们的集体厌恶。
  他们是一群真正迷路的人,是一群从旧价值的欺骗宣传中觉醒了却又无路可去的迷惘者,肉身死没死已不重要,关键是人生目标已经死亡,这才是“迷惘”的真谛。
  《活着还是死了》泰戈尔
  主人公迦冬比妮死了,但不是真死,只是以一种假象反馈给了这个让她窒息的社会,所以,她其实是还活着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麻烦,因为大家都已把她当死人了。所以,她最终只有以真正的死亡,来证明她还没有死。
  这是一篇令我十分恐怖的小说,我读它时还很小,当时就记着了这个故事。
  遗憾的是,泰戈尔的小说技术太糙了,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像寻回一个老朋友似地再去读他的小说,我认为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