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震撼-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一般的沉默。更是高贵的沉默。
但是,我们应当记住,社会应当记住,历史应当记住,在苦难的岁月,所有正常人遭遇的苦难,在残疾人那里都要乘上三倍、五倍、十倍甚至百倍!
1968年8月6日,湖南省汉寿县城关镇。
因为穷,也因为混乱,母亲只能在家里生孩子。那是一间半砖半土的破瓦房,一张破烂不堪的席子,一个男婴在母亲痛苦而扭曲的嘶喊中落生了,他就是胡诗词。他是顶着“文革”的风暴来到这个人间的,家里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其实与传统文学并无多大关系,而是从当时盛极一时的“毛主席诗词”中取了后面这两个字,既显着虔诚,用来也方便。可是,如此虔诚的父亲并没能逃过厄运,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关进牛棚,工资停发,挂牌游街,遭受残酷批斗。家里只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4个孩子(后来又添了两个孩子)艰难过活。透风漏雨的房子,烧不起炭火盆,冬天,寒风瑟瑟,雪花飘飘,饥饿和疾病一起袭来。那是胡诗词刚满周岁的时候,他发了高烧,烧得满嘴起泡、奄奄一息,没钱治病,母亲只好弄些土药灌进他嘴里。高烧退了,可残酷的命运令他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残废了。他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一样的聪明可爱,却从不知道怎样用强健有力的双腿行走。
渐渐长大。孩提时代,在床上爬来爬去的胡诗词,只能靠在窗前,看居民院里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欢笑嬉闹,你追我赶。那时他只是羡慕,还不懂得痛苦。终于有一天,他摇晃着父亲的手臂,哭着问,院子里的小朋友都能跑能跳能走路,为什么我不能呢?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跟他们一起玩……
父亲猛地抱起胡诗词,喉咙发出一阵哽咽,粗糙的脸上挂满泪水。渐渐,胡诗词明白了,残酷的命运让他失去了与小朋友共同玩耍嬉笑的快乐,而且是永远,是的,永远。
他的生命只能匍匐于地。他的人生没有道路。他的道路很早就折断了。
他家的房门前有一棵高大的郁郁葱葱的苦楝树,每年春天都盛开一树白艳艳的花。只要天气好,胡诗词就要家人把他抱到树下。靠在树干上,坐着小竹凳,他痴痴地看太阳东升西落,看远山迭翠,看过往的路人和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放学的孩子,或者瞪着茫然的眼睛,幻想西边的山里有美丽的白雪公主,东边的树林里藏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秋天到了,苦楝树结出一串串沉甸甸的、微微泛红的果子,看着很馋人,可吃起来很苦。母亲告诉胡诗词,苦楝树一生只开白花,只结苦果。仿佛是一种征兆,一种宿命,胡诗词觉得,他的命运、他的一生就是这棵苦命的苦楝树了。
7岁时,父亲背着胡诗词,把他送到离工作单位数里之遥的乡村小学就读。老师见胡诗词双腿残废,觉得太麻烦,不肯收。父亲再三央求说好话,小胡诗词的眼泪也成串地滚过脸颊,他呜咽着说,老师,我会努力学的,我不会给你添麻烦,我已经认识好多字了……
一测验,果然。
无论怎样苦难的岁月,只要能上学,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对双腿瘫痪、无法拄拐、又买不起轮椅的小胡诗词来说,那是更大的痛苦。学校离家有两里多路,每天清晨,不管寒风凛冽,还是淫雨连绵,3个哥哥总是轮流把胡诗词背到学校。哥哥们为了保证去自己的学校不误课,必须提前把胡诗词送到。太早了,校门还没开,胡诗词只好缩在墙根下等着,是冷是热、有风有雨都得咬牙挺着。等到凌晨6时校门打开,他才弯腰抓住自己的双脚,把自己一点点移进学校。
请大家记住,他是一位用手走路的人。
当年胡诗词拄不了拐,家里也买不起轮椅,他只能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走”路。他要把自己的身子向下几乎弯曲成锐角,勉强用细瘦无力、毫无知觉的双腿撑住身子,再用双手握住自己的脚踝,轮流用力向前搬动双脚,就这样依靠手臂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挪进教室,爬上自己的座位。当他终于可以手扶课桌坐上板凳时,浑身已是汗水淋漓。
这时候依然太早,同学们都没到,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胡诗词在静静地温习功课,或者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语文课本和他特别喜欢的唐诗宋词。同学们纷纷攘攘地来了,铃声响了,整整一天的课程一堂接一堂开始了。两堂课之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同学们一窝蜂似地跑到操场上嬉戏,只有胡诗词永远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中午,同学们大都回家吃饭,胡诗词只能啃自己带来的掺了糠皮野菜的冷硬干粮。在学校,无论怎样渴怎样饿,他都尽可能少吃少喝,因为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他无法大小便,常常一憋就是一整天。偶尔因为憋不住,尿裤子了,不懂事的同学们便围过来惊叫、谩骂、拍手、取笑。看到胡诗词流泪了,同学们才悄然散去。
晚上放学后,同学们走光了,胡诗词还要孤零零地呆在教室里,等候父亲或哥哥们来背他回家。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哥哥们都忙自己的功课,父母还常常加夜班,胡诗词依然只能饿着肚子,在昏黄的天色中焦急地等下去,等到星星点灯,月亮升起……那会儿,他饿得连爬到窗台那儿朝外面望望的气力都没有了。
由此,胡诗词成了全校唯一天天早到、迟退的学生。也因此,一天只能吃上一顿晚饭是经常的事情。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三哥为了赶时间早早地把他背到学校,没吃早饭。中午家里都忙,也没人给他送午饭。下午上课时他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浑身簌簌发抖。晚上放学时,老师通知,为迎接考试,同学们都要留在教室里晚自习。一整天水米没打牙的胡诗词,终于挺不住,身子一歪,砰地昏倒在地上。
随着年龄增长,稍稍有了一点力气,如果家人没有时间来接他,胡诗词就自己爬下凳子,手撑课桌把自己移出教室,再弯曲着身子,用双手抓着双脚,像蜗牛一样缓缓向前移动,移过空荡荡的操场,移出学校大门。
但是,他必须尽可能等天黑以后再走。胡诗词很善良很仁义,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和“走”路的模样很古怪甚至很吓人,许多同学人前人后都叫他“怪物”。把自己移到街道上以后,他要小心翼翼地察看街上是不是有行人,并且总是尽可能地避开他们的视线。这不仅是因为自卑,更因为他害怕因自己奇特的“行走”方式而惊吓了过往的行人和孩子。就这样“走走”停停,不过两三华里的路程,他要挪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家里,移动这么一趟,双手、后背、腰部和臀部会累得犹如筋断骨折、痛彻心脾。尤其因为长时间弓腰匍匐用力,总是大头朝下,体内的血总往头部涌,胃部倒流欲呕,眼前直冒金花,嘴里尽是血腥味。
母亲心痛地说,孩子啊,这么难,就别去上学了。
胡诗词受了惊吓似地叫,不不不,我要上学!年纪轻轻的时候他就懂得了,作为一个残疾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很可能彻底成为废物,沦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歌手与乞丐(3)
4
胡诗词在苦难与辛酸、沉默与勤奋中度过了三年半的小学时光。那是他黑漆漆的生命历程中唯有的一线光亮,是他泪水人生中唯有的含泪的微笑与骄傲。每个学期,胡诗词都以全学年最优秀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奖励和老师的赞誉,都当选“学习毛选积极分子”标兵。每一张大红奖状都让父母百感交集,每个“第一”都在无形中增添了胡诗词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但是,命运多舛。那年他家从城关镇南头迁到北头,学校离他家足有6华里之遥了。这样的距离,对活蹦乱跳的孩子完全不是问题。而对胡诗词来说,要家人天天送他接他背他,或者让他提着自己瘫软的双脚,天天在学校和家里之间一寸一寸地挪动身体,这太难太难了。
家里又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不要说青菜,有时连咸菜也吃不起,母亲只好到菜市场上拣枯黄的菜叶子,煮过后一家人蘸着盐水就饭吃。
刚刚读到小学三年级的胡诗词已经懂事了。他知道,父母买不起轮椅。他知道,对他来说,继续读书比之李白诗中的“蜀道难”,更加“难于上青天”。他知道,不能再给艰难度日的父母添麻烦添负担。他知道,家里6个孩子,父母收入有限,生活如此困顿,应当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健康的兄弟姐妹。就这样,小学三年级刚刚读完上学期,胡诗词辍学了,终生离开了他无限向往、无限热爱的学校(尽管有那么多同学不理解他,也缺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给了他无尽的白眼和嘲笑)。
那一年,胡诗词11岁。他开始孤单地守在家里,从白天到黑夜,生命的叶子一片片飘落,他只能靠回味魂牵梦绕的学校生活,打发枯燥、无聊、悲伤和漫长的日子。唯一能够使他忘记现实和痛苦的,就是从外面借回来的书。所有的朋友都知道,胡诗词对他们一向别无所求,他只是不停地、贪婪地、疯狂地向他们借书。朋友的藏书看完了,他就要求朋友向他们的朋友去借。又看完了,再要求朋友的朋友向朋友的朋友去借。书是他的天空、海洋和大地。书是他的太阳、梦想和翅膀。书是他的全部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他寸步难移,在书中他可以自由飞翔。
有时想到这里他就会哭。家人在的时候他偷偷地哭。孤独一人的时候就号啕地哭。哭完了,他才觉得有些许的缓解和轻松,否则他会活不下去的。
渐渐大了,胡诗词开始练习用双手提着双脚一寸一寸移动着料理自己的生活,他学会了洗衣、做饭、拖地、打扫房间,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一点点事情。兄弟姐妹渐渐大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胡诗词长到20岁,依然看不到有任何出路和希望。那年,父亲母亲相继退休。回到家里,父亲默默坐在院子里吸烟。有些失落和伤感的母亲掉泪了。她瞅着在屋里艰难移动的胡诗词说,爸爸妈妈都老了,我们总不能养你一辈子吧,你的年纪也不小了,得给自己找个安身立命的饭碗和处所啊。不然,我们都死了,谁养活你呀!
其实这是胡诗词早就在想、时时在想的问题。可他想不出任何出路和办法。此刻,万般无奈的母亲把这个严峻问题提了出来,这让他伤心透顶又无地自容。昏黄的灯光中,望着父母衰老的面容和斑白的鬓发,第一次,胡诗词在父母面前禁不住掩面失声痛哭。
他是一个用手走路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他已经习惯于用倒视的方式来观察。他看到的更多是地面上的尘灰、肮脏、泥泞、垃圾和坑洼不平。
死吧。他想。
他还认真而悲哀地想,健康人想死可以有多种选择,跳楼,投江,上吊,钻车轱辘底下,都很壮丽,都很轰轰烈烈。而身患残疾的他连死的方式都无法选择,只能割腕或者吞药,默默地在寂寥和黑暗中死去。
不管怎样,那一定是苦尽甘来的快意过程。
胡诗词找到县里几个常在一起活动的残疾朋友,从容地说,我活够了,想死。你们这个熊样儿,跟我一样都是家里的累赘、社会的负担,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活着有啥意思?跟我一块死吧。
朋友们纷纷说,下决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