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异乡的儿子的关爱,对走向成才之路的青年艺术家的鞭策。这一切,只有
一个神圣的目的,希望儿子热爱自己的祖国,执着追求艺术事业,并要求他
无论走在何方,都能保持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艺术家的尊严。你看,傅雷先
生是这样激情充溢地对傅聪倾诉他浓烈的爱国之情的:“中国正到了‘复旦’
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
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
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60 页)“你每走一步。。随时随地
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150
页)正是有这样一位把祖国与艺术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并深挚热爱它们的
父亲,才使另一个他乡的赤子与自己的祖国,与崇高的艺术紧紧相连。傅雷
先生又是如此谆谆善诱,引导傅聪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做一个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
中能使人恬静旷达(古人所云‘荡涤胸中尘俗’,大概即是此意),维持精
神与心理的健康。在众生万物前面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祛除我们的
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
心。。。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尘世留下些小成绩。”(309 页)如
果说傅聪后来的艺术成就,犹如一朵盛开的美丽花朵,那么傅雷给予他的爱、
关怀、培育、陶冶,则像水、肥、阳光,施于根本,使他终于欣欣向荣,开
花结果。傅雷夫妇不仅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爱的巢穴,更重要的是也给予
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一颗傲视四野的宽广的心。
倘若你们还能了解到傅雷先生这些家书是在怎样复杂和艰难的现实环境
中写就的,你们更无法抑止品味家书后的澎湃之情。——那是一段乌云遮蔽
的日子。人类的理性和智慧敌不过蒙昧和褊狭孕育的黑暗。傅雷夫妇在那时
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们热爱的艺术,还有他们的孩子。但是,他们留
给傅聪兄弟和我们的,却昭示着一个人生存的尊严和信仰的不可亵渎的神圣
和崇高。
(梁丽明)
《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世界上共有39 种不同版
本,用33 种不同文字出版,可见此书被广泛接受之一斑。
我们自己每天都按时到学校上学,按班级上课,老师把知识通过课本传
授给我们,我们到学校是为了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胜任将来的工作。
这些,与我们同龄的年轻人也一样,我们对这些生活的规定进入学校以后就
慢慢习惯了,甚至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我们的父母以及整个社会,也都觉
得我们这样的学习生活很正常。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考试
常常不及格,那么,这个学生是不合格的差学生——这样的观点,大家都公
认是对的。
但我们都认为这样是对的观点,在《学会生存》里却受到了种种怀疑:
虽然考试制度有它的独特作用,比如在历史上的成绩代替出身来衡量一个
人,又比如用考试的办法堵塞了裙带关系或任人唯亲。但“记分制,一般来
说,可以使一个人的成绩和他的同伴的成绩进行比较;但记分制却很少考虑
一个人的成绩和他开始时的水平相比到底进步了多少”。“教育体系给学生
升级,也给学生降级。那些在考试中不及格的人。。就变得灰心了。”
在《学会生存》中,到处是对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生活的警示。有
些东西我们隐约感觉到了,但不以为然;有些东西我们是想都未想,因此这
些警示都很触动我们心中的某些情绪,令我们兴奋和震动。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类学会生存,这似乎把平常的问题提高到了哲学的层
次。但想一想,人类的物质文化发展越来越快,带给人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然而刀耕火种的时代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比,人类的幸福增加了多少呢?人类
天天在为生存而努力,但人类并不是每一种努力都指向怎样好好生存,比如
我们的教育。
《学会生存》并不就一个问题层层谈论,而是围绕教育,像数珠子一样
谈,这一点与那一点之间,并不一定有很必然的联系,像一串珠子,你可以
忽略串连珠子的线,但连成串的珠子每一颗都有它自身闪光的东西。就阅读
效果来说,《学会生存》并不能提供一两项实用的知识或技能,它提供的不
是这些东西,而是无限开阔的思维和处处变通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会生存》于1972 年出版,所用图表数字至今已
发生很大变化,但那些图表和数字仍给我们不过时的提示。比如一个图表展
示了这样的内容:人类从发现到应用摄影技术花了112 年,而发现到应用原
子弹仅用6 年时间。还有,文中的注释也往往藏着充满创新的见解:“知识
不能是由自认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给’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的”;
“一个模范的学生,一个用来供模仿的人,这个概念在传统教育学中占着统
治地位。这类教育学的动力不是发展人格,使人不断关心他的自由、他的自
我责任,而只是获得大量知识。”这些,都是藏在注释中的。
只是,这本书是译著,有的地方的句子不是很汉化,特别是埃德加·富
尔的前言——不过,前言不去细读也无关紧要的。
(梁启谈)
《心灵鸡汤》
[美]杰克·坎菲尔、马克·韩森编著,杨淳茵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
版。
心灵鸡汤!心灵与鸡汤竟然能挂上号,中国人听了,总觉得外国人的思
维真是奇怪。原来,“鸡汤”(CHICKEN…SOUP)一词,在欧美是用来泛指营
养且经济实惠的物品,尤指滋补品。《心灵鸡汤》,则期望借着那些朴实率
真却感人至深的事情,借着貌似平凡的寻常却令人无法忘记的人们,借着那
渗透人们美好向往,追求真善美理想的字句,使它们“犹如香浓滚热的鸡汤
滋养辘辘饥肠一般,润泽那些在生活风雨中被擦伤冻僵、被尘封垢污的心灵,
使之回复初始的光彩和活力”。
《心灵鸡汤》的编者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告诉我们,他们收录的
近百篇故事,或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是名人专家提供的实例,或是普通人
的生活体验和处世哲学。这些故事的主旨,是力图帮助现代人消解重压在心
灵上的情感焦虑。“事实上,追求高度的自我评价与个人效率,任何人都做
得到。”这就是说,如果你渴望烹调出让自己和别人都骄傲的鲜美的生活鸡
汤,那么,拥有爱的力量,点燃你的梦想,再辅以执着不懈的努力,将会让
你于艰难处,于平凡处,于细微处,点化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命光彩,散发
出人性的高贵光辉。
比如说,你完全可以具备洛克·里昂兹的胆识和信心,8 岁的他挽救了
压在小货车下的妈妈。他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任何人在当时都会那
样做的。”他的母亲虽然缝了344 针才整合了受重创的脸,但是他在洛克的
鼓舞下,保住了生命。(《我做得到》)李斯·布朗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被
编到专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所安排的特设班,最后却在美国的广播、政治、
公共演说及电视方面缔造了成功的事业,他的经历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
只要能拥有远大的理想,且有永不退缩不懈努力的决心,便能迸发出惊人的
力量。(《听着!宝贝,我就是你要的人》)还有善良的贝蒂·杜丝女士,
她拯救了219 个因越战而无家可归的孤儿。没有人曾经要求过她这样做。正
如一位也帮助过不少难民逃离战火,曾在越南担任美军的海军医官的汤姆·杜
利所说过一句话:“不平凡之事都是成就于平凡人之手。”(《她拯救了219
人》)
还有这样的一段话使我不由自主的想与你们分享,“我曾是集中营里的
囚犯。我永远记得,即使在那样暗无天日的悲惨情况,有人仍是沿着牢房安
慰他人,或是拿出仅剩的面包分给同伴,也许这些人只是少数,但他们证实
了一件事,外在环境或许会剥夺人的一切,但夺不走他最后的自由,那就是
在某些恶劣的情况下,他仍有自由选择自己的处世态度及方式。”(维多·法
兰柯)——这也许正是人的高贵之处。它让许多人在最艰难最荒诞的生存境
遇中,顽强地,自由地,充满希望地生活下去。
这才是真正的心灵鸡汤。
(梁丽明)
《与成功有约》
[美]柯维著,顾淑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各有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渴望成功的梦想,也
许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事实上,追求高度的自我评价与个人
效率,任何人都做得到。
这种意识正是我们在追求圆满与成功之前,必须建立的观念。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就说过这样的话:“努力奋斗是每个人的责任,我对这样的
责任怀有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念。”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完善负有无法选择的
责任和使命。这包括在身体、心智、精神、才华、待人处世等方面,由内而
外地全面造就自己。因为,全面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与成功有约》,属于一本心理励志型的书籍,美国作家柯维将以自己
的心得体会、人生经验引导大家走向全面的成功。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
内向外开启的心灵之门,改变之门。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敞开心扉,打开自己
的改变之门,那么,掌握柯维为我们总结的七大良好准则,你将会拥有一个
全新的自我与一个崭新的未来。
掌握“选择的自由”。人们生存在这个生活内容愈来愈复杂、情绪愈来
愈焦躁的现代社会里,经常会体验到一种无所适从、无可把握的危机感。客
观条件制约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拥有“操之在我的力量”,
秉持为生命负责的信念,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机会,对现实环境做积极的回应。
“最令人鼓舞的事,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梭罗)
确立目标。有些人一生勤勤恳恳地工作,却不知道自己事业的目标、生
活的目标何在。有些人则忙忙碌碌,为了并不实际的目标,到头来一无所获。
因此,我们务必掌握人生的真正目标,一旦确立,则持之以恒,义无反顾。
掌握重点。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是个人效率体现的关键。它透过独立
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世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它
对成功的意义远远胜过勤奋、灵活的手腕甚至运气所给予的。
利人利己的人际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事业的竞争中,经常会认为事
情只有一面:非强即弱、非胜即败、非好即坏。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
够的生存空间,唯有互相合作才能增进幸福。
双向沟通。做一个良好的“双向传播”的表达者和聆听者,准确简明地
表达,设身处地地倾听,以品格赢得信赖,以充实的感情增进了解,这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