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

第7部分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7部分

小说: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发明相同或相似的器件;一项发明即使完美,也有可能被埋没,除非发明
家或其他的人决心为之奋斗到底,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价值。把德博诺的发
挥和古尔德的文字比较琢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真正的微言大义了。

写好一本书与作者的功力相关,编好一本书与编者的素养相联。《发明
的故事》之所以成为一部好书,自然离不开编者德博诺关于发明的思想。德
博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脑子里的思想更重要。人类的成就是建立
在人类思想的基础上的。发明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它常常使我们看到,历史
上某个时候的某人头脑中的思想,是怎样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因
为具有这种思想的光芒,这些发明故事才能显影出技术之外的意义。比如,
印刷术具有人文主义和公开性,在商业上颇有活力,能够开拓人们的眼界,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比如,火药的发明结束了中世纪世界各国
的封建制度。

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是如此微妙绵密,知识和趣味的交汇又那么水乳交
融。《发明的故事》应该使我们许多图书的作者或编者汗颜。它的广博深邃,
透彻有趣和精致细腻不仅体现了编著者博与专合为一体的通才素质,而且体
现了编著者对文化事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黄伟林)


《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宽容”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一个颇为流行
的词汇。回想起来,或许与三联书店出版房龙的《宽容》一书有关。三联书
店1985 年9 月正式出版《宽容》的中译本,到1996 年3 月,已印刷9 次,
印数达30 多万册。可以想见,20 世纪最后的10 多年,《宽容》一书在中国
大陆文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宽容》是一部叙述人类思想发展历史的书。作者对“宽容”一词的理
解基本上与《大英百科全书》相同:“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
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不过,房龙对宽容的认识
并未停留在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他明确地区别了“个人的不宽容”和“官
方的不宽容”。

房龙认为:“个人的不宽容只能以自由国家的大多数公民不介意为极限,
不得超越。然而官方的不宽容却不然,它可以权力浩大。”

房龙认为:“官方的不宽容一旦胡乱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
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之事。它不要听任何辩解,还求助于‘神灵’来
支持自己的决定,花言巧语辩解一番‘天国’的旨意,似乎打开生存之谜的
思想是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人的独有之物。”

《宽容》谈论的“不宽容”实际上就是“官方的不宽容”。房龙叙述人
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叙述人类怎样通过流血牺牲突破官方思想方
面“清规戒律”的历史。应该说,房龙的这种谈论还是有局限的,因为许多
不宽容并不仅仅属于官方,还有文化的因素。

在这个维度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他坚持认为:“世界上谁
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力。”他还说:“必
须拥有讨论所有问题的充分自由,必须完全不受官方的干涉。”

苏格拉底放弃了以放弃自己观点为前提而获释放的机会。他坚持自己的
观点,并以生命殉了自己的信念。

蒙田、布鲁诺、斯宾诺莎、伏尔泰、莱辛、汤姆·佩恩等一系列房龙心
仪的历史人物,也在争取思想自由,创造宽容环境的舞台上轮番登场。

当然,房龙不仅描述了思想斗士为宽容而战的历史,而且也分析了“不
宽容何以产生的原因”。房龙认为“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
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区分三种不宽容的类型
同时道出了三种不宽容的原因,那就是懒惰无知与自私自利。最后,房龙进
一步强调:“恐怖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以大量历史材料为依据,房龙说:
“无论迫害的方法和形式是什么,它的原因都来自恐惧,它的集中表现可以
从树起断头台的人和把木柴扔向火葬柴堆的人的极端痛苦的表情中看得一清
二楚。”

无论“不宽容”有着怎样“合理的理由”,甚至它可能是“老百姓自卫
本能的一种表现”。但是,房龙的《宽容》却是一部不折不扣主张思想自由,
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异端的思想启蒙著作。所以,房龙才
会饱含深情地引用先哲的话:“为什么,我们异教徒与基督邻朋不能和平相
处呢?我们仰面看到同样的星辰,并肩走在同一块土地上,住在同一苍天覆
盖之下。每个人自己选择寻求最终真理的道路又有什么关系?生存的奥妙玄


机莫测,通向答案的道路也不是只有一条。”“统治者还是以容忍一切信仰
为好,因为只有宽容才能防止公众冲突。宽容乃神圣之道,上帝自己已经明
确表明容忍多种宗教的意愿,上帝能够独自辨明人类用以理解神圣玄机的方
法。上帝欣赏对他的形形色色的崇拜,喜欢基督徒的一种礼仪,也喜欢希腊
人和埃及人的其它礼仪。”基于这样的认识,房龙才会乐观地表示:宽容一
统天下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黄伟林)


《论英雄和英雄崇拜》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志民、段忠桥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
版。

《论英雄和英雄崇拜》实际上是托马斯·卡莱尔的6 个演讲,6 个演讲
分别以评论他心目中的各方面的英雄人物为核心,在评论的过程中阐述他十
分个性化的观点。有一些观点十分精彩且于我们有益,比如他说:“对于这
些伟大人物,无论你以什么方式同他们接近,他们都是你有益的朋友。”有
一些观点则需要我们加以分析,诸如“从根本上讲,(世界历史)也就是伟
大人物活动的历史”,“整个世界历史的精华,就是这些伟大人物的历史”。
再有一些观点,在现在看来已属于糟粕,比如他认为,决定历史命运的是一
种神圣理念,只有英雄才能理解,并将它传给芸芸众生。

之所以强调这本书中的各种观点的可接受性,是因为托马斯·卡莱尔的
这些演讲充满激情,滔滔不绝,一不小心,读者就会被他的激情、他的充满
导向力的言词所挟持,使人陷入其中,失去自己应有的思考。

英国人的祖先是海盗。富于创新与冒险成为英国民族沉淀下来的文化习
惯,卡莱尔的演说十分精彩地表现了英国民族的思维与表述方法。他前所未
有地把神话英雄、教士英雄、诗人英雄、帝王英雄等等纳入他的标准之下加
以评论,这就表现了作者的创新;而他论英雄,并未像我们平常所读的英雄
人物的书,大谈特谈他们的历史与业绩。托马斯·卡莱尔有时以真诚来评价
他的英雄,有时候以智慧来衡量他的英雄。这也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吧。
因为标准的不统一,加上他以一种道德的眼光来看待英雄,帝王英雄拿破仑
在托马斯的心中平淡无味。

作者100 多年前的观点,要我们现在全部去接受它,并不是我们阅读此
书的主要目的。《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少时代的局限
性。我们不应该只为那些打动我们的观点所激动。那些阅读时的语言感受,
即作者汪洋恣肆的表述,无拘无束的思维和海洋般澎湃的表达能力,跟作者
的真知灼见一样于我们有益。

(梁启谈)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个人的往事,特殊的经历,会像河水似的在那些沉浸在记忆之河的人们
的心底流淌。可是,漫长的岁月里有多少时刻是值得记忆的呢?有时候,宝
贵的时刻也是难于记忆的,只有再亲身经历它你才能重新记起它的全部情感
和意蕴。这对个人的生活或许是无足轻重的。

而人类历史上每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时刻——一人“人类的群星闪
耀的时刻”的来临(“我之所以这样称呼这种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
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却往往会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
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前行的进程。它们的决定性影响超越狭隘的
时间、地域,它们的表现充满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它们自身蕴含的意义,
如星辰,在人生的大背景下,令任何一个作家在静夜中只有默默地仰望。

因此,茨威格“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
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在那些非常时刻历史本身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
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甭想去超过它。”
茨威格只能遵循于真实的原则,重现历史上那十二个撼人心弦的重要时刻,
而这也是他称这十二篇作品为历史特写,而非历史故事或历史传奇的原因。

茨威格在《夺取南极的斗争》中,抒写英国人斯科特南极历险虽败犹荣
的悲壮一幕后,他的结束语就是这样敬献给读者的:“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
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是啊,从拜占庭的陷落
到滑铁卢的一分钟,从谱写出《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的潦倒到“黄
金国”主人苏特尔沦为乞丐,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绞刑架上的“奇遇”到托尔
斯泰晚年矛盾而不可自拔的精神困境,从看到过两个大洋的“人类的第一双
眼睛”的巴尔沃亚到乘坐火车犹如“炮弹”驰回俄国从而震惊世界的列宁,
其间,人类自身展示的是怎样一幅幅惊心动魄又如此沉浮难料的历史画卷。
——人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体,由人创造的历史更是万象纷呈。很难想
象真正的作家通过矫饰历史和英雄,让迷惘不堪的幻象掩盖真实。

的确,茨威格善于运用文学的各种艺术手段: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
心理的刻画、画龙点睛的议论、多变的叙述形式(如《逃向苍天》的戏剧形
式、《英雄的瞬间》的叙事诗形式。。),这使他在十二篇历史特写中自如
地描绘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这一切,都无损于他
记录历史所表现出的一种突出的作家的崇高意识,一种令人钦佩的对历史的
责任感和荣誉感。

而晚年,这种深藏在这位犹太作家热情的生命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导
致他在面对祖国被蹂躏、情感被践踏、责任被剥夺的时代困境和个人困境时,
却不堪忍受个人的软弱无力和黎明前的黑暗。于1942 年2 月22 日,在里约
热内卢附近的一所宅邸里,与他的妻子自杀离世。“。。我向我所有的友人
致意!愿他们度过漫长的黑夜之后能见到曙光!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
他们而去了!”这一颗文坛上的星辰,黯然地落下。

(梁丽明)


《与世界伟人谈心》

[美]房龙著,常绍民等译。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一个杰出的作家会拥有一批属于他的忠实读者。我们可以称这些读者为
这位作家的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