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05精华版-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迷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
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都写出了答案。
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憾着我的心灵。
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分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她通常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一定不会吃这个苹果,我会把它送给每天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
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有会得到一个苹果。
我含着眼泪,给孩子的答案了满分。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前沟村三丫头
作者:谷云华
今年十一期间,我应邀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在婚宴上,当新郎新娘来到我们这一桌敬酒时;新郎在我耳边悄悄对我说,你看那穿红衣服的伴娘,就是我曾给你讲过的前沟村李大爷家的三丫头。一听此言,我一下子转过身注视着她,只见她有着秋水般明澈的眸子,青春勃勃的脸庞
上漾着纯真的笑容。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斟了满满一杯酒,走到三丫头面前,对她说,我敬你一杯酒,我听过你的故事,一直想见到你.我从你身上懂得了什么叫纯真如水……这故事还得从我这位学生身上说起。
那是在六年前;我这位学生师范刚毕业。毕业前夕,他和他的女友及另外两个同学一同来到河南农村搞社会调查,在一个叫前沟村的偏远山村呆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他们被这里的贫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怪不得安徽一对作家夫妻发出了中国农民最苦,中国农民最难的呐喊。他的女友拿出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小朋友问;现在不过年怎么能吃糖,村里大人小孩很少有穿袜子的,一位小男孩看到他们吃方便面,对他们讲,他就想生病发高烧,那样妈妈就会买这好吃的面条给他吃;当时他们听了泪如泉涌。
村里有所小学;就是两间不遮风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从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混在一块儿读书。我的这位学生说他目睹了这一切后.他感到他的脚步已迈不出这个小山村了,他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来,虽然不是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但最起码呆上几年.把这个小学办起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女友讲了,女友也同意他的想法,愿意和他在一起。于是他们回来后,做通了双方家长的工作。一毕业,就踏上了圆梦之路。去时他俩什么也没有带,只带了四大旅行包的方便面。他说,不知怎么,到现在一吃方便面就心酸,就会想起前沟村那个只有生病发烧才能吃到方便面的孩子。
他和他的女友与前沟村的村民们一道火火热热地干起来了, 把学校颁发他俩的3000元奖学金全部给了村里。盖教室,置课桌,给学生分班,村长兼小学校长的李大爷摸着女友因干活而布满血泡的手,心疼而动情地说:俺们今后有钱了,一定在村里修座庙,庙里就供你俩……
可不到半年时间,女友坚持不下去了。在一个天边刚显鱼肚白的清晨,女友收拾好行装,和他吻别,女友说,她要早点走,她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
女友走后,断断续续来过几封信,后来渐渐也就音信全无了。他也很知趣,知道不必去问为什么了。李大爷知道后,把他叫到家中,热了一壶烧酒,劝他说:孩子,大伯对你说句心里话,这个地方不是你一人两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不要把自己这辈子耽误了。回去吧,
把你那媳妇娶上,大伯是过来人.心里明白,她心里有你呢。李大爷家那二丫头三丫头在一旁只是流泪。当时他满满一杯酒下肚.大声叫道:哪块黄土不埋人.大丈夫何患无妻。我不实践自己的诺言,何颜去见江东父老。
于是他把失恋的痛苦深深埋人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追求之中。在次年春节期间,他回家探亲时.姐姐为他介绍了一位纺织厂的女工。春节后,这位女工随他一道来到前沟村。在他们到的那一天,刚走到村口,他俩被当时的情景惊呆了,只听鞭炮声突然响起.老村长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少捧着一束束香气扑鼻的梅花像欢迎贵宾一样向他俩走来.两人禁不住泪如雨下……
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姐姐来电话了,说那女工讲,如果他愿意回到家乡,两人就继续相处,如果还留在前沟村,那就……分就分吧.他说这是他预料之中的事。
就在此时,李大爷的大丫头大专毕业,怀着一腔振兴家乡教育的豪情回到了前沟村,她说.她要当现代的女武训。知道了他的爱情遭遇后,不禁为其精神所感动,向他射出了丘比特之箭。他接受了她的爱情,并同时坚定了一个信念:永远不走了,与这块土地上的姑娘作伴,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但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天晚上,李大爷来到他住处,往床边上一坐,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半晌不说句话,他问发生了什么事。李大爷支吾道:儿……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人不如狗了,大丫头下午到省城去了,在一家什么外国人开的公司里干活去了,她说她没脸见你
李大爷走后,他不由双手捂面,痛苦无声地抽泣,是难过.是伤心,还是悲哀,他也说不清。
面对这一连串的爱情打击.他还是决定走了,他感到他赌不起青春。一天晚间,他在收拾行李,眼前不时出现那一个个可爱的面孔:眼睛大大的.整天话不停的小兰子,说话结巴.唱歌不结巴的三旦旦,刚刚才11岁.却羞涩腼腆像个大姑娘的秀秀.不叫他老师,只叫他哥哥,有点智力障碍的大牛子,还有因为她姐和他断绝了恋爱关系.而不让她姐进家门的李大爷家14岁的三丫头……想到此,他不禁心乱如麻。就在这时,他好像听到外面有动静,起身打开门一看.只见是李大爷家的三丫头正站在门外,他忙把她让进屋,问道.三丫头,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三丫头沉默着。他又问,有什么事,跟老师讲。这时只见三丫头猛地往他身上一扑,拽着他的衣服,哭着说:老师,你别走.俺姐不跟你,俺跟你,就让俺嫁给你吧,俺跟你一辈子过苦日子见此状,他不由往地上一蹲,号啕大哭,哭着说着,我不走了,我一辈子打光棍也不走了
补记:后来他的女友知道了这件事,愧疚万分,又回到了前沟村。今年春天,前沟村小学撤销,两人一道回到了家乡,十一举办了婚礼,我也有幸认识了三丫头。
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6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请葬我于大海
作者:徐慧芬
屋子里静得可怕,墙上滴答滴答的钟声,在她听来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床上的母亲,双目沉陷,气若游丝。
她紧紧握住那只枯槁的手,她要让母亲感到女儿对她永远的依恋与不舍。然而,母亲依然是清醒的,她微微颤动着双唇,视线将女儿引向墙角的一只老式衣柜。女儿的心猛的抽搐起来,一大颗冰凉的泪跌落下来。她明白母亲的意思。
20年来,刀一样刻在女儿的心坎上,怎能忘却呢!那天母亲喘着气在病榻上,一字一句的对女儿交代后事:我一生再无它求,只求你们子女一件事,我死后,随便葬在哪里,但将来决不许与你父亲葬在一起,那时,她怎么也没料到母亲对父亲竟有如此伸的怨恨。所辛,后来母亲从死神身边回来了。她这个女儿才有机会探听到母亲的心音,其实,他们夫妻两是一对怨偶,那年她去探望丈夫,竟发现了他与一女子相好同宿,当时他在妻子面前表示要痛改前非。后来,丈夫落实政策回来了,但是,她发现丈夫还在和那女子联系。
她从母亲口中听到这一切,犹如晴天霹雷!她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怎么也没料到母亲这一身如此不辛,而女儿眼里的父亲一直是个慈祥温和的好爸爸。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离婚呢?母亲说:大家都有过这个念头,一是为了你们两个孩子有个完整的家,二是离婚影响不好,两人都是知识分子,面子上也抹不开。这样两个人貌合神离的凑合着,所以,活着不投缘,死了就彻底分开吧。
母亲又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并告诉你外地的哥哥,如果我葬于海,那就把他葬于山上;如果我葬于山上,那就把他葬于海,让我们将来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不要相见。后来母亲当着女儿的面在纸上写下了遗嘱,盖了章,放进了那只梳妆盒。只是没想到,父亲已先走在多病的母亲前。那天,在弥留之际的父亲,同样向子女交代后事:我一身做过不少错事,死后不要作坟立碑,把我的骨灰葬入大海喂鱼吧。现在父亲已归大海,那么就把母亲葬之高山吧。虽然她每每想起这些,心都要滴血,世上有哪一个当子女的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生前永结同心,白头到老,死后葬在一起,相互陪伴?但是,她没理由为了子女的面子而违背了悲苦一身的母亲最后这一可怜的遗愿呢?
母亲的视线久久停在那一角不肯移开,她俯下身子,把嘴巴贴在母亲的耳旁轻轻的说道?妈妈放心吧,我会照你的意思做的。可是,老人的目光还停在那不肯收回,她只得走到衣柜前,打开最下面一个抽屉,轻轻捧出那只梳妆盒,把盒盖打开,取出那份遗嘱,她要把它放在母亲眼前告诉母亲,请放心去吧,女儿不会违背您的遗愿,
可是,她突然呆了,那份遗嘱上的字变了,遗嘱上只有这几个子:请葬我于大海吧。她再三辨认,字迹还是母亲的,还盖着她的印章,时间是一个月前。她楞了好一会,把探询的目光落在了母亲的脸上,可是,她永远闭上了双眼。
她泪如雨下,这回,母亲把谜底永远带走了,只把谜面留给了女儿,让女儿的有生之涯思索,不再寂寞。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学只要半小时
作者:秦明
那年,我来到秦岭一所希望小学支教。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我为了活跃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时间?”
安静的教室一下沸腾了,孩子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