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16部分

燕赵文化志-第16部分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国时期的邯郸是北方最大的都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上说:“邯郸郭纵以铁冶为业,与王者埒富。”一些成语典故如“邯郸学步”、“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胡服骑射”等,其素材都源于邯郸,留下了古都的印记。

  三、中山国灵寿故城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一个小国,初建都于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境内),夹居于燕、齐、赵之间,疆域不大,而武力强盛,前323年称王。“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于前408年发动了兼并中山的战争,《战国策·秦策》记载,魏“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中山武公时亡国,下一代中山桓公时又复国,重新振兴,并迁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三汲村北)。

  灵寿故城在太行山东麓,北依东林山、牛山,南临滹沱河,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城址呈不甚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墙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地面已无遗迹可寻,从地下夯土情况分析,城址分东城、西城两部分,其间有一道隔墙,城墙最宽处为35米,隔墙最宽处为25米。

东城区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发现有制陶、铸铜、冶铁和制骨、石、玉器的作坊遗址。西城区中部偏北另有一道东西向隔墙,北为中山王墓区,南为商业区、居民区。在墓区已发掘迁都后第三代国君王?的陵墓,出土很多金、银、铜器物以及陶器,在一件铜圆壶上还记有制器年代、督造官吏及工匠的名字。同时,制器的造型优美、生动,铭文构字清晰秀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古都邺城、平城
  一、曹操始建邺都

  曹操,字孟德,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曾领兵镇压黄巾起义,不断扩充个人势力。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以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二十年(216年)封魏王,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邺城遗址在今临漳县西南部邺镇附近的漳河两岸,西北距县城约20公里。春秋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始筑邺城,汉时是魏郡的治所,曹操始都于此。经过前几代的建筑,邺城已具一定规模,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又徙汉中民8万余口分别安置于洛阳和邺城,使邺城人口得到充实。在建筑上也不断发展,建安十三年开掘“玄武池”以教习水军;十五年起在城西北相继修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并凿渠引漳水入白沟通黄河,以方便邺城交通,充足水源,灌溉农田;建安十八年又始建宗庙。都邺之后曹操继续修造楼阁殿宇、苑囿池榭,同时发展手工业、商业,并设府衙机构,加强都城的政治功能。邺城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城内一条东西向街道将城区一分为二:北区集中了宫殿、衙署、苑囿及皇戚贵族的府宅等大型建筑,南区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居民区。城四周共有7座城门:正南3门、正东1门、正西1门、正北2门。

  据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记载,邺都宫内建筑以文昌殿规模最大,是朝会宾客、享群臣、正大礼的场所。殿前东西有钟楼、鼓楼,文昌殿东边修筑听政殿,殿外列有听政闼、纳言闼、尚书台、升贤署、谒者台阁、符节台阁、御史台阁、丞相诸曹等衙署。听政殿后有鸣鹤堂、高石堂、楸梓坊、木兰坊等建筑,皆属后宫掖庭。

  城内有街渠、里闾、府寺之设。东西南北城门之间有通衢,街巷间整齐划分若干闾里,如长寿里、吉阳里、永平里、思忠里、戚里等,这些里坊都是官宦显贵的府第所在。衙署府曹设有相国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寺、奉帝寺、大农寺、太仆寺、中尉寺、大理寺、太社、郎中令府、宗正寺、卫尉寺等。虎贲、羽林、五营兵士驻扎城南。秦汉时,官署多布列在宫城外与民居杂处,自曹魏邺都起,都城内的衙署开始出现集中的趋向。

  在城外,有多处囿苑、池台,如玄武苑、玄武池、芳林园、灵芝园等,主要分布在城西。

  古邺城在漳水南岸,早在战国时魏国西门豹、史起引漳水灌田,曾促进了农业的进步。曹魏以邺城为“王业之本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左思作《魏都赋》描述邺都的农业是:“墱流十二,……畜为云屯,泄为行雨,水澍梗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板,油油麻紵,均田画畴,蕃庐错列,姜芋充茂,桃李荫翳。”邺城的工商业也繁盛:“廓三市而开厘,籍平逵而九达。班列肆以兼罗,设阛阓以襟带。”左思的赋不免铺陈,但也绝非虚构,反映出了邺都的繁荣。

  220年,曹操长子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定都于洛阳,遂称邺城为北都,史称邺北城。

  二、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邺都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而北方自西晋末,各族人民起义交乘迭起,匈奴、羯、氐、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乘机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邺城虽经几度兴毁,却一直未衰落,仍作列国都城。

  (一)后赵都邺

  羯族人石勒在公元319年称王建国,史称后赵,是十六国之一。石勒先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立都,其继承者石虎迁都于邺。据《晋书》记载,汉人谋士张宾曾指出,“邺有三台之固”,“有喉衿之势”,是建都之地,石勒遂令少府、都水使“监营邺宫”。石虎称帝后,继续大兴土木,工程浩大,在邺北城进行大规模建筑,起台观40余所,并营造东、西二宫,共动用民力40万,为扩建芳林园及邺城北长墙,调发民男民女16万,车10万乘。

  后赵时邺北城基本格局没有明显变化,改建新建较多,据《历代宅京记·邺》记载,原外城门有3座南门,石虎特别“崇饰”其中的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作层观于其上。又于楼置二铜凤,头高一丈六尺,穷高极侈,尽天下巧”,“未到邺城七、八里,遥望此门”,足见其高大壮观。同时,在东城上新建东明观,在北城上建齐斗楼。在宫内,营造东西二宫,原文昌殿已焚毁,在故址上营建东、西太武殿,这是正殿,帝王朝会宴享群臣都在这里举行。在两座太武殿后面又建有东堂、西堂、东阁、西阁,属宫寝便殿。这组宫殿建筑群构成了东宫。太武殿台基高2丈8尺,东西70步、南北65步,以纹石砌造,下穿伏室,可置守兵500人。殿皆“金漆图饰”,檐角挂金铃,银楹金柱,以铸铜为柱基。殿内陈设更为豪华,白玉黄金、珠帘玉璧比比皆是。后赵在铜雀台的东北又营建西宫,名九华宫。宫中正殿称显阳殿,大殿后又有灵凤台9座殿,宫嫔居于其中,故总名九华宫。宫中服绮縠、玩珍奇者万余人,女鼓吹、羽仪、杂使、工巧众多。九华宫北建逍遥楼,登楼北望漳水,极目游嬉。逍遥楼北又建披云楼,“绣栏凌云,彤梁接雾,故曰披云”。

  在城外,后赵也大行扩建。在城外西部,扩建芳林园,改称华林苑,新建观台、戏马台,用以操练军马。在城外南部建桑梓苑,内多桑木,石虎耕藉田于此。苑内建临漳宫。在城外北部新建永乐宫、赤桥宫等,皆为游猎而设。在城外西北2。5公里还修渠灌田。战国西门豹为邺令时作12渠,石虎修西门旧迹,其流10公里,世号“天井渠”。

  后赵是羯族人建立的王朝,吸取中原之制,以邺为都19年,邺北城又有了很大发展,宫殿台阁林立,高楼连云,比曹魏时更加巍峨宏伟。以后,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也模仿了邺城建筑。351年后赵亡,部分宫室被焚毁,邺城的再度辉煌,起自东魏。

  (二)东魏、北齐的邺南城

  北朝时期,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事权极重,534年废孝武帝,由洛阳迁都于邺,立孝静帝,史称东魏,拥有洛阳以东原北魏之领地。因邺北城窄隘,残破狭小,故增筑邺南城,北齐也因循续建。

  邺南城建筑兼取洛阳、邺北城之制,而“规模密于曹魏,奢侈甚于石赵”。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4公里,城周环12。5公里,以邺北城南城墙为邺南城的北城墙,有城门相通。其他3面共设11座城门:南3门、西4门、东4门。

  宫城内以太极殿为主建筑,殿周环120柱,台基高9尺,门窗以金银为饰,椽栿斗拱,尽以沉香木造就,椽端饰以金兽头,台阶石面刻“千秋万岁”字样及奇禽异兽图形,殿瓦涂胡桃油,光辉夺目。大殿东西各有配殿,名太极东堂、太极西堂。在太极殿后又建昭阳殿,殿东西有长廊,廊上置楼。大殿周环72柱,基高9尺,以纹石砌造,门窗饰以镂金,栏杆皆用沉香木。梁拱间刻画奇禽异兽,或蹲或踞,或腾逐往来,椽首雕以金兽。大殿的东、西两侧有阁,由长廊相通,东阁内建含光殿,西阁内建凉风殿。以上两大殿是朝会群臣、接见外国客使的场所。后宫妃嫔则居于昭阳殿后面的宫院,通过“永巷”,跨过五楼门就进入后宫,内设显阳殿、宣光殿、镜殿、修文殿、偃武殿、圣寿堂、玳瑁楼、后园等建筑,装饰豪华,凡殿皆用玉石点缀,大小铜镜万枚,又以曲镜抱柱,入夜数十步之外犹可见光。四壁丁香末涂抹,殿顶以胡桃油漆瓦,四面垂金铃万余枚,风起铃声响彻方圆10里。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400余坊,“四民辐凑,里闾阗溢”,达官显贵宅第星罗棋布,大司马府、御史台等衙署主要分布在宫阙之南,市场分设于东部曰东市、西部曰西市。苑囿建筑也奢于后赵,在铜雀台西、漳水之南筑游豫园,“为射马之所”,南城外建清风园,为官用蔬圃。旧华林园重加增饰,若神仙所居,更名为仙都苑。苑中土山以五岳名之,五岳之间,分流四渎为四海,汇入大池,曰大海,水深可行船,周游12。5公里。池中建有水殿,周环12间,基高2尺4寸,广2丈9尺,殿脚船两支,各长5丈2尺,上建步廊,周环44间,梁枋皆彩画。

  邺都建筑毁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从195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邺都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并分别绘出了《曹魏邺城复原图》、《后赵邺城复原图》和《东魏北齐邺南城复原图》。考古证实,城址范围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邺城的形制、布局在曹魏时已形成,城建以中轴线为基准,对称均匀,呈棋盘格形状的封闭式规划,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都城建筑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从皇宫布局看,在邺北城听政殿后、邺南城昭阳殿后都是后宫所在,这种前朝后寝的定制在邺都已经形成。所有这些重要成果,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划、建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北魏建都平城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王朝,初称代国,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又叫代都。随着国势的发展,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因平城在其北,故为北京,平城与洛阳并称“二都”。

  北魏道武帝初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地当游牧地区,适应了鲜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