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志-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学校中,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保定直隶农务学堂是今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北洋大学堂是今天津大学前身;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是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南开学校是今南开大学前身;京师铁道管理传习所是今北方交通大学前身;协和医学校是今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清华学校则是今清华大学前身。这些新型学校的兴办,对全国近现代的教育都有着重大影响。
第七章 文学与艺术
燕赵的文学与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精神在反映不同时代风貌的同时,突出地展现了燕赵文化的地域特色。
燕赵地区的诗歌素来兴盛,天下闻名。“悲歌慷慨”,甚至被后人概括为“燕赵风骨”,产生了高亢激越的美学蕴含。大众化、通俗性的燕赵民歌在燕赵文学和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西汉的《陌上桑》、北朝的《敕勒歌》、明代的《数落山坡羊》小曲,都是燕赵民歌中的杰作。
燕赵音乐具有明快、整齐的强烈节奏感,而民歌则不仅长于抒情,而且长于叙事,它们的结合便滋生出说唱艺术。荀子的《成相》、北宋燕山的《蓬蓬花》、明清的大鼓书,即清楚地标示着燕赵说唱艺术的递进演变。
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以参军戏为代表的其他曲艺形式也得以发展起来。到金元时期,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戏剧在有着良好表演艺术基础的燕赵地区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借助大都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燕赵地区成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的中心。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剧作家。明清两代,燕赵作为京畿地区,戏剧曲艺更加兴盛,四大声腔系统都在这里汇聚演变。这不仅促进了燕赵地区地方戏和曲艺的发展,而且产生出了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燕赵地区杂技的发展也与这种表演艺术的发达息息相关。
这种艺术结构的戏剧模式对燕赵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缺乏音乐性和戏剧程式的散文,在荀子之后并未在燕赵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相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诗词和散曲在燕赵文学中却占有相当的地位。剧本的创作使这类文学体裁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情节的构思和整体布局上对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具有社会审美的属性。燕赵地区的北部地带呈扇形地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相接,为边塞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国内的民族战争。因此,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在燕赵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西晋诗人张协的《杂诗》之八即为燕赵早期边塞诗的代表作。隋唐时期的诗人卢思道、高适把燕赵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另外,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歌和作品在燕赵文学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在绘画艺术中也有体现。在燕赵古代为数不多的著名画家中,胡瓌、高益、张勘都是以善画胡人蕃马而独步一时的。
燕赵的造型艺术具有强烈的民间造型艺术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纯朴自然,装饰性较强。从汉墓壁画到杨柳青年画,从云岗石窟到曲阳石雕,从寺庙塑像到“泥人张”彩塑,古代燕赵的造型艺术都表现了这种明显的倾向。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居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首位,代表了古代燕赵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第一节 文学
一、先秦时期燕赵的诗歌与散文
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中,《邶风》、《风》、《卫风》部分地反映了古燕赵南部地区的民歌特色。《邶风·静女》、《风·桑中》、《卫风·氓》等诗都是《诗经》中有名的恋歌,情真意切,细腻传神。
战国后期,燕赵地区的民间小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创作的《成相》,即是后世弹唱艺术的滥觞。它大体是“三三七四七”的句式,如“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整齐而富有变化。
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赴秦刺秦王。易水相别时,他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后来被称为《易水歌》的诗,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吟咏不衰。
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汉书·艺文志》)的赋体也产生在燕赵地区。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不仅是写作曲艺辞体的第一人,而且还是写作赋体作品的大家。荀子著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以及《佹诗》、《小歌》两篇以“诗”和“歌”命名的“骚体赋”。
荀子的赋,字句整齐,有韵,具有半诗半文的气质,是一种说理、铺陈的散文赋,缺乏《离骚》、《九辩》等南方抒情新诗体的情感和韵律美。它与汉代的散文赋,形式已很接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可以说,荀子的赋与其《成相》一样,是源于燕赵民间文学俗体的。在文体上,它又给汉赋以直接影响。
荀子还是一位散文大师。荀子的散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多用比喻、排比,浑厚雄奇,简洁明快。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戏学》)。“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荀子·天论》)。
在荀子之前,无论《论语》、《孟子》,还是《墨子》、《庄子》,其散文每篇标题都是不完整的,多取文章的开头几字做篇名,例如《学而》、《尧曰》、《秋水》、《天下》等。但荀子的散文,每篇都有一个完备的标题,概括其中心思想,例如《劝学》、《王霸》、《议兵》、《天论》等。标题的完备,是散文固定成形的标志。因此,荀子在散文文体上的建树是具有开创性的。
二、汉乐府中的燕赵民歌及《陌上桑》
乐府是中国古代专掌音乐的官署,早在秦朝就已设置。汉武帝时,重设乐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歌采集。在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歌中,除吴、楚、齐、郑等地民歌外,还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以及“邯郸、河间歌诗四篇”(《汉书·艺文志》)。燕代讴以及邯郸、河间歌诗即燕赵民歌。
尽管汉武帝时期乐府所采集的民歌后来大部分已经佚失,但少数燕赵民歌却因脍灸人口而得以保存下来。《陌上桑》就是其代表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是一篇优秀的叙事体民歌,源自民间传说。崔豹的《古今注》记载:“《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引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陌上桑》当然不是罗敷所作《陌上桑歌》,而是民间诗人根据罗敷的传说创作出来的。
《陌上桑》在继承和发展《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用高度的夸张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叙述上也较为成熟,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位英勇机智、反抗强暴的美丽妇女形象,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邺下文人集团及西晋燕赵文学
自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起,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东)就成为曹魏政权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一大批文人聚集在邺城,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掀起了建安文学的高潮。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他的诗歌今仅存20余首,全都是乐府歌辞。其中,《苦寒行》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险,格调悲凉沉郁,带有建安诗歌的典型特征。《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全诗情景交融,境界高远,场面壮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除曹操外,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都对建安文学的兴盛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当然,在邺下文人集团中,除曹丕夫人甄氏、刘劭、李康等少数几个人外,大多数文人都不是燕赵籍贯。然而,燕赵风物却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曹操的《苦寒行》、《观沧海》即是如此。另外,他们的文学活动反过来又对燕赵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张华、张协等西晋著名的燕赵籍作家,就是在邺下文人集团所造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其父张平,曾任曹魏渔阳太守。张华少年丧父,陷入孤贫境地。他痛感怀才不遇,写出了《鹪鹩赋》。《鹪鹩赋》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赋,与曹植的《鹞雀赋》、阮籍的《猕猴赋》齐名,极受“竹林名士”之一的阮籍称许。
西晋建立后,张华飞黄腾达,历任中书令、散骑常侍、侍中、中书监、司空等职。他凭借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张华学识渊博,曾作《博物志》10卷;擅长作赋,善作五言诗。张华的诗,今存30余首,其中有10余首拟乐府诗。这些诗代表了张华的最高文学成就,也影响了西晋一代的文风。
张协(约255—307年),字景阳,西晋安平(今河北属县)人。历任秘书郎、华阴令、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职。著有《洛禊赋》、《关邙赋》、《七命》等文以及《杂诗》等。《杂诗》十首是张协的代表作。
《杂诗》十首从不同的方面抒情述志,既有闺情、乡恋,又有怀才不遇之叹;或叹世途多艰,或高歌固穷守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杂诗》之八:
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