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志-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简易,穿用方便,男女皆宜,最为实用。
京样衫子是一般平民衣著,袖管和腰身窄小,贴身很紧,外穿宽边坎肩,头戴瓜皮帽。清代男人不穿裙,改穿裤子,唐宋以前衣不可不穿,而裤子可以省去,只要袍裙即可,到清代一般都穿裤子,末端用带子系结。还有一种“套裤”,无裤腰。
男人的帽子除百官的礼帽、便帽外,一般人带瓜皮帽、毡帽、风帽,还有儿童用的狗头帽或称兔子帽。高底鞋和方头靴是男人穿用的,农民多穿草鞋。
清代妇女服装最突出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长袍由宽大渐变为窄而瘦长,外穿坎肩,领头渐渐增高,这种服装最终演变为所谓“旗袍”,后人称满族妇女为旗人,因而得名。旗袍右开大襟、两侧开衩、衣长至膝下,有长、短袖之分,紧腰身,臀部稍宽,略收下摆。其优点是由上至下贴身合体,显得亭亭玉立、俏丽大方,衬托出线条美。1912年后,旗袍流行起来,风靡全国,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民族服装。清代妇女服饰精巧,最为明显的是衣边上的变化,到清末,在衣襟领口、袖口处镶嵌花绦,最多镶十八层,俗称十八镶。更华贵的是在衣襟和下摆处,用不同色的珠宝装饰成绚丽花朵。
一般汉族妇女穿衫袄,式样比较宽大,长至膝下,内穿长裙。到清末时,穿裤的增多,形成社会流俗。妇女穿的鞋叫弓鞋。汉族妇女缠足,鞋有木底,弯如弓,《清稗类钞》记载:“弓鞋,……京津人所著者,宛如弓形。”而满族妇女为天足,鞋木底比弓鞋高,因形状而名“花盆底”。
2。蒙古族的袍服
适应游牧生活的特殊需要,蒙古族服饰富有草原民族特色。蒙古族男女都穿长袍,宽松肥大,长衣袖,高领,下摆不开衩。夏季穿布面或绸面,冬季穿羊皮袍。颜色多彩,男的喜黄、蓝、棕色,女的喜红、绿。腰带和袍料相同,带长而宽,男子系腰带后将袍身上提,显得威武、利索。女人系腰带后,袍衣下垂,富于女性美。一年四季蒙古族人穿靴,或皮或布,特别在牧区,利于骑马护踝,冬季适于保温。农业区蒙古族人则多穿毡靴。
蒙古族妇女讲究头饰,用红、绿绸裹头,首饰有玛瑙、珍珠、宝石、金银饰品。蒙古族五颜六色的族服,在飞驰的马上或翩翩起舞时显得十分飘逸潇洒。
第二节 社会文化习俗
一、岁时节日
(一)春 节
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又称“过年”。从前的“春节”专指立春而言,以农历元月初一日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一般从腊月八日开始作准备,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止。北京过年的形式和内容比其他地方更显得丰富多彩,充分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
过腊八是汉族的传统,由来已久。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产生一定影响。相传吃腊八粥就是为纪念佛祖成道的,元《析津志》记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供佛”。这一天由芸豆、豌豆、小豆、红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熬成的粥叫腊八粥,外加桃仁、瓜子仁、栗子、小枣、红白糖、桂花等。更讲究的用江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莲子肉为原料,煮成的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撒上蜜饯果脯、荔枝肉、桂元肉、青红丝,可以摆出图案花样来,谓之“八宝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的日子,祭灶神时供桌上摆关东糖、糖瓜、南糖,按尊卑长幼行跪拜礼,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谓之“过小年”。这以后,家家买年货进入高潮,除了肉食、蔬菜之外,年前市肆有卖年画的、对子摊写春联的、卖挂钱、绒花福字、绢花灯笼、杂拌糖、花炮等等应有尽有,采办年货者熙攘往来,有时通宵达旦。年俗还有“二十四扫房式”之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打扫房舍,有去旧迎新之意,大有益于家庭卫生和身体健康。
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凡街巷胡同住户门框上都贴春联,旧称桃符,门扇上贴门神,大户大家院门外高挂大红灯笼。在中堂设天地供桌,摆香炉、蜡扦等祭器,供奉“天神诸圣之全图”,简称“全神”,以三四尺高的蜜供、精制的糕饼点心以及素食水果、米饭馒头为供品,点缀上绒花、“福”字,更显得“年味”十足。天黑之前,大街小巷都有卖“财神爷”的小孩挨门高喊:“送财神爷来啦!”主人开门“请”进财神,照例付钱,图一个吉利。当晚,在大门到堂屋的走道上铺满芝麻秸,人踩上去“噼啪”作响,叫“踩岁”,取岁岁平安、节节高的意思。俗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家家灯火通明,围炉叙话,吃更岁饺子团圆饭,又称“年夜饭”。是日,老幼皆长夜不寝,称为“守岁”。进入“子时”(夜12点钟)是上供上香接神的时候,同时燃放鞭炮,全家互相道禧。接着,给老祖宗磕头,行祭祖礼。然后,小辈给长辈拜年,未成年小儿接受“压岁钱”,意在压邪,希望小儿不遭灾生病。这些节日风俗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整个除夕之夜喜气盈庭,欢声笑语,直到旭日当窗。
正月初一日天明后,走亲戚看朋友,拱手作揖互道“恭禧发财”、“新禧!新禧!”之类吉祥语,俗称“拜年”,普遍互赠礼品,如糕点、名酒、水果、香茶等。这一天,北京到处是喜庆的鞭炮声,“车马喧阗,追欢竟日”,春节达到高潮。初二日祭财神。财神是各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清晨,住户和商户在供桌上摆公鸡、猪头、活鲤鱼,行叩拜礼毕,将财神像置于庭院的松柏、芝麻秸上与黄钱一起焚化,加放鞭炮。祭罢,吃一顿羊肉馅馄饨,谓之“元宝汤”。饭后,去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买几个纸元宝回家,俗称“借元宝”,第二年加倍奉还,象征一年吉兆。
商店铺户从初一至初五都停业关闭,窗门上粘贴“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陈州放粮”等年画,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基本过去,初六日清晨燃放鞭炮,行“送神”礼,然后下铺板(门窗护板),准备营业,“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幅对联喻示着新的一年买卖兴隆、财源茂盛。
春节期间,除家内娱乐之外,逛庙会是最大的乐趣。厂甸是典型的春节集市庙会,位于和平门外的一条小街上。早年,厂甸庙会有宗教活动,以后逐渐以集市为主。其特点是,文物书画集中交易的场所,同时北京风味小吃也应有尽有,生意分外兴隆。儿童各式各样玩具更是绚丽多彩,扑扑登儿、大风车、大糖葫芦、空竹、木刀枪、花脸面具、布娃、布虎、万花筒、金鱼缸、蜡动物、蜡瓜果、花炮、灯笼、琳琅满目。小手艺有作江米人的、吹糖人的、捏泥人的,各显身手。四面八方的游人扶老携幼赶来逛会,从和平门外的护城河沿到虎坊桥口,喧嚣的人声,京腔京调的喝声,“嘎嘎”作响的风车声,“嗡嗡(儿)”的空竹声,“噼啪”的鞭炮声,与身着新衣的游人、五颜六色商货,交织成一幅京师民俗画。逛厂甸成了北京人最喜欢的春节活动。“年”,给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春节活动,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形成最后一个高潮。元宵节张灯相传始自东汉,为表示对佛的尊敬,汉明帝命百姓元宵放灯,以后历代的规模越来越大。唐诗人孟浩然在今北京观过灯,写下了“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的诗句。明时,北京形成盛大的灯市,在今北京灯市口。清时,移今前门外大栅栏、琉璃厂、东四、西四、地安门等处。古灯种类很多,有各式各样的绢灯、纱灯、纸灯、通草灯、玻璃灯等,晶莹闪亮。除灯市外,家家户户也悬灯结彩,大小商铺、住户还燃放烟火,火树银花,夜如白昼。
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元宵,又叫汤圆,煮熟后,全家围坐吃元宵,有团圆和睦的含义。在燕赵其他地区,如冀东昌黎、冀中满城、束鹿、涿州等地,街上有舞龙灯的、跳狮子的、踩高跷的、走百索的、敲太平鼓的,蔚为壮观,俗称“闹元宵”,表现了人民在新年元始积极向上的情趣。
(二)岁时风俗
燕赵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诸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等。在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中,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体现了本民族独特的风韵习俗。“那达慕”,蒙古语,意思是欢乐,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时举行。会上有精彩的赛马、摔跤、射箭比赛,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欢跳马刀舞、盅碗舞,表演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好来宝、笑喀(相声)、岱日勒其(对口唱)。大会又是物资交流场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货物云集会场。“那达慕”盛会充分显示了草原丰收的成果和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那达慕”大会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庙 会
一般大庙或有影响的寺庙都定期有会,庙会有3种:一是香火庙会,纯以烧香敬神为目的,最盛者如娘娘庙会、药王庙会。二是娱乐性庙会,以敬神为名,以人民自相娱乐为实,如高跷会、龙灯会等,河北的胜芳镇庙会、天津的皇会属于这一种。三是商品交易会,如北京隆福寺,《北平风俗类征·市肆》记载:“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社会的发展,多数庙会渐变为融交易、游艺、文化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燕赵大地每月定期庙会以北京五大庙会为代表。据《老北京的风俗》一书介绍:
土地庙会 在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南口有座建于元代的土地庙,内供土地爷和土地奶奶,每月逢三为庙会,凡家庭用具以及绫罗布衣皆有卖,其中木器、藤器、鸡毛帚子最多,附近丰台一带的花匠也推车前来卖各色花草。
花市 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的火神庙,每月逢四有庙会,以卖假花、鲜花为主,故称花市。其中,东花市是纸花、绫绢花、缎花、绒花的集散处,西花市是花农、花贩云集之处,除冬季外鲜花不断。也有趁集市在这里卖鸟、蛐蛐、蝈蝈的。
白塔寺庙会 辽代的大圣寿安寺俗称白塔寺,元明重修,位于阜成门大街宫门口以东,每月逢五、六日是集期。寺内东侧有日用杂品地摊,西侧是风味小吃摊。二院内更热闹,有说唱曲艺场地,表演京味的相声、大鼓等节目。院东侧有卖衣帽鞋袜的、女人用的梳头篦子、化妆品以及儿童玩具等等。西侧有茶馆,经纪人有在这里跑合作买卖的。寺院外围也有作各业营生的,如弹弦唱曲的、相面测字的、卖花鸟虫鱼的。
护国寺庙会 寺建于元代,明清重修,每月逢七、八日开集。这处庙会除一般食品、百货外,以贩卖珠玉、首饰、绫罗、古玩、字画、硬木家具等贵重物品为突出,故尔引得王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