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儿节
《日下旧闻考》:据《宛署杂志》记载,京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把家中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是已经出嫁的女儿也不例外,她们在这几天回到娘家,修饰得极尽妍态。俗称这几天为女儿节。
《析津志》也说,京都百姓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邀请女孩子作巧节会,称为“女孩儿节”。当日晚上,宴饮尽欢,第二天早上馈赠一些东西给她们,然后把她们送回家。《帝京景物略》云,九月九日,父母家一定要把出嫁的女儿迎回家中,也叫女儿节。
据此说来,一年中有三个女儿节。
欢喜地
宋人袁褧《枫窗小牍》:武肃王还临安时,与父老们宴饮,席间有“三节还乡之歌”。父老们多不明此义,肃王便用吴音高唱道:“你辈儿见依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长在我侬心子里,至今狂童游女。”后来人们以此歌作为私奔约会的问答之歌,称其宴饮处为欢喜地。
绣花坡
《锄金书舍零墨》:我村自东街迤逦东行一里多路,有个地名叫绣花坡。此地古木萧疏,茅屋三两,是一个小村落。据说,著名顾绣源于此地,因以为名。我在一年的秋季来过此处,还题了一首诗:鸳鸯绣出色丝工,自昔传闻歇浦东。
今日绣花坡上过,胭脂零落野花红。
后来,我见《墨余录》说:顾绣创始于明嘉靖时进士顾名世家,故名。顾名世在上海建有露香园,他的儿子顾会海有个小妾手极巧,她刺绣的人物字画堪夺天工。露香园顾氏绣自此驰名。顾绣选色配丝,独臻精妙,其方法来自皇宫。《上海县志》也是这样记载。据此始知,绣花坡并不是因此得名,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名称。
盒子会
《渔矶漫抄》:南京的妓院,色艺俱佳的妓女颇多。她们常常二三十人结为手帕姊妹,每到三月初三上巳日,她们便拿出自己精心制做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来比赛,称为“盒子会”。凡得到奇品的为胜。输了的人要买酒招待赢了的人。她们的相好,也带钱来助兴,终日狂饮乱欢,一个月才止。
婿乡
《城固县志》:婿乡,在县东北六里,原名智乡。唐公昉得道升仙之时,知道他的女婿没回来,不能与他同登云端,便让女婿在此乡居住,说是以后没有严霜蛟虎之患,百姓认为自那以后,的确是这样,故名婿乡。
药妇山
《平利县志》:药妇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旧传,有一对夫妇同去打猎,丈夫坠到崖下摔成重伤,他的妻子捣药为他治伤,后来,夫妇都变成化石。至今捣药的石臼还在。
响履廊
《苏州府志》:春秋时,吴王修建廊屋,他命令工匠用黄楩木铺地而使下面留有空隙,然后让西施等人在上面走,地面便发出声响。今天灵岩寺圆照塔前西上小斜廊,就是它的旧址。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响屧廊中金玉步,采兰山上绮罗身。
莲花双冢
《兴化县志》:莲花双冢在安仁乡。据说,有姑嫂同去割稻子,小姑子掉到深沟中,嫂子急忙去救,两人一同淹死了。
家人把她们埋葬在沟旁。其后不久,在她们的坟墓上突然生出几朵莲花。人们很奇怪,打开棺木一看,莲花竟是从她们口中生长出来的。于是,人们称其墓为“莲花垛”。现在双墓犹存。
三娘子台
《南乐县志》:三娘子台,在县城以西二十里处。据传,宋朝时,沿河堤上,设官守堤,堤坝如果决口,就处以死刑。
有一年,堤坝决口了,守堤官召来人马堵提,但怎么也堵不上,守堤官的小女儿怕父亲死于非命,便跳进决口处,堤坝终于堵住了。后人在她投河处筑坛立庙来祭祀她,此地因此得名,现在遗址犹存。
乔家故井
《潜山县志》:乔家故井在彰法山,汉朝末年乔公在此居祝乔公有两个女儿,皆国色天香。孙策攻占安徽潜山县时,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乔氏二女常把用过的脂粉扔到井里,因而直到现在井水还有脂粉色。
四娘坞
《绩溪县志》:四娘坞在城北。据说,宋人程濠死后,她的妻子为他苦守贞节。她有三个女儿,也一直没有出嫁,母亲死时,她们便一起自杀。当地人赞扬她们的贞节烈行,便以此命名。
九女墩
《宁国府志》:九女墩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处的楚王城旁。
从前,有九位姑娘遇到水难,她们的尸体紧紧抱成一团,逆流而上,到了此地,便不再漂动,村里人将她们掩埋了,名其坟为“九女墩”。
十女墓
《芜湖县志》:十女墓在县东四十里的德政乡。元朝时,有位叫丁月娥的贞烈女子,不甘受兵匪污辱,率领家中九位姐妹自杀而死。其后,族人将她们埋葬,名为“十女墓”。
桂龄
《清代声色志》:桂龄是楚南人,在清道光年间名重一时。
阳羡人方开曾镇守楚南,此时,天下又趋于安宁,承平日久。
方伯常在傍晚,乘着竹轿,同当地的某公到山弯僻静处游玩。
他与桂龄的关系尤好,曾为她代撰楹联献给观音寺,楹联写道:“十七载风尘幸苦,我独何辜?剧怜莲性虽胎,难堪是檀板清樽,千呼万唤。
五百年香火因缘,身将谁托?漫道藕丝自缚,只愿得慈云甘露,并蒂连枝。”
不久,方伯被罢了官,桂龄也到岳州避难。第二年,禁烟战争也波及到湖南,姹紫嫣红,尽被金风卷去。不知道桂龄是作了痛骂贼匪的毛惜惜,还是作了投靠匪贼的李师师。想那金戈铁马中,不会再吹拉弹唱了。
小杨枝
《清代声色志》:杨枝是江苏如皋县冒辟疆家中的歌妓,容貌非常妩媚艳丽。有位知名人士曾题赠一长卷,陈述杨枝的秀美与特长。二十年后杨枝老了,她有个女儿也长得如花似玉。
因此,人们都叫她小杨枝。一天,宴请宾客,冒辟疆拿出先前名士的题赠让大家观看。虞山的邵青门看罢又在其后题诗曰:唱出陈髯绝妙词,灯前认取小杨枝。
天工不断销魂种,又值春风二月时。
古今情海
第五部
(民国)曹绣君著
卷二十二 情中外
比玉居
《谭概》:有个姓王的排行老大的后生,长得很漂亮,很多人都爱他。沈伯玉到他家去,见屋上的匾,就题了“比玉居”三个字。沈伯玉解释说:“这个匾额特别有意思:用‘比’字置换出‘居’里的‘古”字,那分明就是‘屁古’两个字。
‘玉’字也是‘王一’两字组成。又分又合念起来就是‘王一屁古’四个字。”姓王的青年听了也不禁笑起来。
羽衣人
《晋书·郭璞传》:暨阳地方有个叫任谷的人,耕田时在树下休息。忽然有个穿道士服装的人来奸污他,过一会儿就不见了。任谷于是怀了孕,到日期要生产,那个道士又来,用刀刺穿他的阴部,生出一条小蛇,就走了。任谷就成了一个太监。
后来他到皇帝那里去上书言事,称自己懂道术。皇帝就把他留在了宫里。
表弟非表兄表子
《坚瓠乙集》:泰兴县令胡瑶爱上了一个衙役。一天坐堂审案时,看见一个小吏调戏那个衙役,同他说悄悄话。县令大怒要处罚小吏。小吏撒谎说:“他是小人的表弟。我们在聊家常。”县令于是出了一条对子:“‘表弟非表兄表子’你如能对得上就可免于处罚。”小吏对道:“丈人是丈母丈夫。”县令赞赏他对得好,笑着原谅了他。
南风五两轻
《履园丛话》:本朝初年有个监察恋上一个戏子,在一起住了五、六夜,赏戏子五两银子。戏子不高兴,有人听说后说:“这在唐代王维诗里已经说难办了。”戏子问:“什么诗?”
那人说:“恶说南(谐‘易’音)风五两轻。”
叶先生冥缘
《张氏卮言》:松陵县的叶元礼先生,名叫舒崇,被迎接人县学时,骑马从一座彩楼下经过。楼上有个大家闺秀看见他,非常爱慕,想以他为夫,患单相思得了病,临死时才告知父母。
她家就请叶先生到家来诀别,叶先生也禁不住哭起来。十六年之后,叶先生进京赶考,到山左地方,路上遇见一个漂亮小童,没告知父母就随叶先生到了京城,彼此相爱过于夫妻。后来小童病死在京城,叶先生几乎哭昏过去,没过半年,他也死在京都。那个姑娘因一时钟情爱恋,女身转生为男身,仍然这样爱得如胶似漆。元礼先生本来是位名士,相貌出众,善长传统的学问。中进士时,考官得知他的名声,对天拜了四拜说:“没想到叶元礼在我手下中进士。”他不知道有种冤业一直随着叶元礼,没到五十岁就死了。叶元礼临死时,人们都看见他喜欢的那个漂亮小童又出现在他床前,互相握着手死去。唉,叶元礼只活了一生,而这个姑娘已经过了两辈子了,过去她为叶先生死去,这一生叶先生又为她死去,忽而女忽而男,到阴间仍持续着这段姻缘,都是因为不忍割舍这种痴情埃在这里普劝世上的人们,要警惕呀。为此作了六首绝句说:未经弱冠已蜚声,潇洒丰姿冰玉清。
偶过翠楼珠箔下,美人含笑订三生。
单思无奈病缠绵,拼得形骸赴九泉。
为告双亲儿不起,叶郎误我已经年。
唤郎呜咽诉前衷,一笑烟缘命已终。
今日迸形心内死,来生端的要相逢。
忽忽年华十六春,公车山左走黄尘。
马前来得人如玉,宛似曩时梦里身。
得捷南宫到处随,同衾同案不相离。
宜教两世姻续续,昔女今男事更奇。
玉儿病肺喘丝悬,儿没郎随只半年。
昔死为郎今为我,韩朋箫史语空传。
八股何如两股好
《丹午杂记》:明朝时某人年轻美貌,然而有一种不好说出的男性疾玻后来他当了浙江学政,对待考试的读书人极为苛刻。这些读书人在映壁墙上贴了一副对联:八股何如两股好,前场不比后场通。
男妾
《金壶遁墨》:有强盗劫掠十二三岁以上的儿童六千多人,把他们全部阉割,误伤睾丸,有十分之六七的人死去。强盗秀清从中选择长得清秀的,给他们涂粉缠脚,穿绣花衣服,称作男妾。像侯裕宽、李寿春、钟启芳、王俊良等人,都极为美貌,很聪明,能摆出媚态讨强贼喜欢。时间长了允许他们出房门,和秀清封的伪嫔妃通奸,交接的丑态难说出口,而那些叛贼却看着取乐。
法外纵淫
《滦阳续录》:郭石洲说,河南有个富人,做官退休后回家乡,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身休强壮得像年轻人。他经常养着三、四个年幼的小妾,到她们二十岁时,就为她们准备嫁妆把其嫁出去。这些女人仍然是完好的处女,娶她们的人都暗暗感激富人的恩德。这样,有人也愿意把姑娘卖给他作妾。然而他在日常生活中,和妻妾在床上亲近,和普通人都一样。有人以为他只是取女孩的经血配药;有人以为他只是观赏这些女孩,实际上已老得失去性能力,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形。后来他家的女仆私下泄露了秘密,他是把女人当男人鸡奸。他的老朋友暗中同他核对,他毫不隐讳说:“我血气还盛壮,不能没有性欲,和女人交接仍可使其生孩子,但担心死后留下累赘;想搞男色,又担心他和我的妻妾发生关系,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