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情海 作者:(民国)曹绣君-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说:“我终身不二嫁,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到张家去。”祖父便急急忙忙跑到张家,去跟张家商量此事,张家还正在犹豫,送亲的车已来到了门口。
当初,护送潘女的车还在路上时,潘女一直放心不下,她一边担心张家父母不收留她,一边又怕祖父骗她,因此,每经过一个村庄就要停下来询问,当确信是张家宅院时,才走了进去。来到张家,她便履行妇人之责,孝敬公婆,操劳家事,到底没再嫁人,以处女终身。
皇天何不许我死
《宣城县志》:杨氏,是唐凤腾的妻子,二十一岁时丈夫身亡,她昼夜啼哭,滴水不进,以头触柱,头骨几乎破碎,死而复苏。又闭门上吊,绳子竟被挣断,连续多次,都没死成。
她仰天痛哭道:“皇天啊!你为什么不让我死?”遂将丈夫的灵柩放在卧室内,坐卧流涕,三年如一日。丙戌年,她的家乡发生战乱,家人都劝她出去躲避一下,她说:“不行,我不能丢下丈夫不管。”贼首有知道她苦心守节的,便告诫下属,不许伤害她。偶然有人误人她家,隐隐约约竟听见剑戟声,遂惊慌地退去。她有一个儿子,名叫唐功,也以孝闻名远近。
肠已断矣
《苏州府志》:王氏,是长洲人,她生性柔顺温和,深得父母疼爱。许聘给史洽,但因史洽的父亲是个穷秀才,没钱为儿子操办婚事,史洽便做了上门女婿。王氏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也尽其所能照顾公公和后婆母。婚后二年,公公去世,王氏摘下首饰典卖,为公公置办丧葬用品。赴丧时,又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每遇节忌,又依礼哭泣祭祀,亲戚邻居都称赞她的孝心。公公死前,曾欠下好多债,王氏用做针线活所得的积蓄为他一一还清,没让后婆母为此忧愁。
后来,后婆母听信谗言,竟仇视史洽。史洽常常叹息说:“作儿子的不能与父母相亲近,还活着干什么?”王氏比以往更为小心谨慎地侍奉后婆母,希望母子关系能正常化。而史洽终日为此郁郁不安,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与继母和解,最后竟跳进客舍的井里淹死了。王氏听到讣信,狂奔着来到出事地点,哭得死去活来。史洽的叔父担心王氏拖累自己,便急急忙忙和人商量让王氏改嫁,王氏抢地呼天,想撞死在台阶下,那些议婚的人都吓跑了。父母哭着安慰她说:“你没有儿子还要殉死,你的丈夫就要成饿鬼了。如果立嗣以延续香火,不比身殉要好吗?”于是,将侄子过继给她抚养。自此以后,她精心教育养子,如同自己亲生的一样。并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不让后婆母缺衣少食。婆母深为感动,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悔恨不已。
王氏终日思念丈夫,每到吃饭时就哽咽哭泣。一天,养子想要读经书,王氏便到丈夫生前用过酌箱子里寻找,谁知一见到丈夫读过的书,王氏便伏在箱子上大放悲声,再也没有起来。
父母急忙请来医生救治。医生看了看说:“肠子已经断了,没办法再活了。”从此,滴水不能下咽,没几天就死了。死时才三十四岁。时间为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
天不欲吾夫有后矣
《苏州府志》:赵氏,是昆山乡一位农家女子,十六岁时,嫁给了胡藻时。婚后第二年,藻时便去世了。赵氏哭得死去活来。婆婆劝她说:“你正怀有身孕,要为后代考虑,多加珍重。
“不久,生下了个女孩,赵氏叹息着说:“老天不想让我丈夫有后代了!”自此以后,家中更为贫穷。父母可怜女儿年纪轻轻守空房,于心不忍,就和她婆婆商量让她改嫁。赵氏听说后,便开始绝食。随之,又听说已许配许家,就关上门窗想上吊快死。婆婆发觉后,破门而人,将她解救下来。当她苏醒后,哭泣着说:“干吗要救我,让我死了算啦!我没有儿子,该死;年纪轻,该死;将来婆婆不在时,我没有依靠,该死;婆婆有小叔子奉养不用我照顾,我也该死。”说完,便闭着眼睛不说话。母亲和婆婆百般劝解,就是不听。有人将这事上报官府,请官吏断决,官吏下命令,允许她守节,但让她随母亲居祝赵氏回到娘家,母亲恨她不听话,不理她,什么事情都不管。
赵氏哭着说:“这样我也就知足了!”于是,纺线织布来提供自己的衣食,寒暑昼夜不息,因劳动时间过长,十个手指都裂了。赵氏虽然身在娘家,但心里总是挂念着寡婆,便时常给婆婆送些好吃的,为她做衣做鞋。婆婆病重时,她回到婆家,侍奉了婆婆三个月。婆婆死后,她的小叔子无钱为母亲安葬,她便倾其所有,为婆婆举行了葬礼。她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某个读书人的儿子,这家也是个穷户,女儿又患肺病,不能照顾母亲,相反,母亲还得为她操心。赵氏辛苦了四十年,最后竟忧郁而死。
百年怀抱竟如斯
《宜兴县志》:秦氏,是汤溪县令秦延默的女儿,八岁时,随父亲到了汤溪县。在父亲公署中,她曾对着庭院里的一棵古柏吟诗说:“松柏春不花,寒天亦常碧。”
人们认为这是谶语。不久,父母相继死去,她又仿效蓼莪(《诗经·小雅》篇名。此诗是孝子追念父母而作。后因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译者注。)体作诗四章来悼念父母。
后来,她嫁给了汤振商,生了一男一女。振商因苦读病亡,死时,秦氏才二十岁。她作哭夫诗说:“三载唱随今已矣,百年怀抱竞如斯。”
凡是见到她的诗的人,都很同情她的遭遇。她的儿子思孝长大后,她便口授四书经史,并作训子诗说:聪明不可恃,力学当以勤。
意气不可施,与人当以诚。
在赵氏的教育下,思孝勤奋刻苦,学有所成,深为士林推重。赵氏不但教子有方,而且还极孝顺。恭敬小心地侍奉公公汤士望、婆婆陈氏,很得老人欢心。而她自己则因劳累过度,积郁成疾,三十九岁就离开了人世。她写的《依桂》、《纫兰》二诗流传于世。
媳去子真死矣
《宜兴县志》:秀才周南的女儿,自幼许配给胡锦的儿子胡兆祥。将要成亲时,兆祥因读书过于劳累,患病身亡。周女听到讣讯,想去胡家奔丧,父母不同意。周女哭着恳求父母说:“我既以许配给胡家,怎么能因兆祥的死而败坏这个盟约呢?
“父母多方挽留,她就是不听,终于穿上孝服去了胡家。到胡家后,她伏在棺柩上失声痛哭,闻者无不落泪。胡锦夫妇婉言劝她让她回家,她跪在地上把头都磕出了血,请求说:“大人怎么能不爱你的儿子呢?你的儿媳要是离开了,你的儿子就真死了。”胡锦夫妇为她的言行所感动,就让她留了下来。周女留下后,便为胡家操持家务,事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她又很识大体,从不多事,深得胡锦夫妇喜欢。终以处女老于胡家。
吾宁可复事他人
《定远县志》:徐氏女,名纯懿,是定远人。自幼许配给冯廷栋,但到她十四岁时,廷栋却不幸夭折。听到讣信,徐女嚎啕大哭,发誓要以死殉夫。父母很担心,便千方百计防范,使她没能死成。不久,她又要到冯家去奔丧守节,父母不同意,她便拒绝吃饭,哭着说:“我怎么能再侍奉他人呢?”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不再嫁人,为廷栋服丧。自此以后,她不施粉黛,以麻束发,身穿孝服。直到廷栋安葬后,她才脱掉孝服。
徐女家境贫寒,盗贼曾闯进她家,想偷点东西,可是一看,家徒四壁,只有两个生病的夫妇躺在床上呻吟。盗贼自叹晦气,匆匆溜走了。徐女是长女,她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刚刚七八岁,小弟弟还在吃奶,父母患病,家中的所有事情都由她自己承担,除了照顾生病的父母,还要看护两个未成年的弟弟,但她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一门心思扑在家务事上,为父母煎熬药剂,伺候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事事都做得有条不紊。父母病故后,她备尝艰辛,把两个弟弟抚育成人,且都榜上有名,家道也一天好似一天。弟弟们不论事情大小,都要征询她的意见,只有她同意了,他们才去做。她为什么能赢得弟弟的尊重与信任呢?因为她敬业乐群,蹈礼秉义,就像陶孟之母一样,善于教人。她的两个弟媳也像侍奉婆母一样孝敬她,家族的人都尊奉她为大师。
转思之固不宜死
《无为州志》:武氏,是谢邦瑜的妻子。因婆母早亡,邦瑜哀伤过度,抑郁成疾。婆母的丧期过后,武氏和邦瑜才举行婚礼。新婚之夜,邦瑜吐痰见血,武氏手提衣襟端庄严肃地来到丈夫面前说:“你的病还没痊愈,怎么可以结婚,成家立业,虽然是父母的愿望,但保重身体,也是孝敬父母的大事。请让我们先分开来住,等您调治好了,再住到一块,可以吗?”邦瑜听从了妻子的建议。可是,过了一个月,邦瑜的病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武氏很忧虑,便祈祷上苍,愿以自己的生命替代丈夫。她精心伺候丈夫的饮食起居,煎药喂汤从不懈怠,为了照顾好丈夫,她和衣而卧一年多,只要丈夫一呻吟,她就立刻下床来到他的身旁。虽经多方治疗,邦瑜的病还是没有好,一年后,他便病故了。武氏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因为她虽然举行了婚礼,但并没跟丈夫同房,还是处女,人们便劝她改嫁。她坚决不干,说:“既然举行了婚礼,我就是他的妻子,现在我丈夫的尸骨未寒,你们怎么竟能这样逼我。”于是,乘人不备,便上吊自尽,幸亏发现及时,才捡了一条命。武氏苏醒后说:“这是上天不让我死啊!然而我转念一想,我也本不该去死。我的婆婆已经死了,公公又垂暮年老,而小叔子又未成年,我若是死了,家中的后事怎么办呢,这是因一节之小而使我家绝后呀!”于是,哭着祷告婆婆和丈夫的亡灵说:“我要将小叔子抚养成人,再到地下见你们!”第二年,她的公公又去逝了,武氏便自己抚养着小叔子,为他做饭洗衣,严加教诲,待他稍为大些,又将自己的妹妹求聘给他,并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后,他们生了个儿子。谢氏宗族的人都为她的忠节品行所感动,遂将她的事迹上奏州太守,太守下令为她家挂匾额以表彰她的贞节。
以是为赵女之笄耳
《无为州志》:吴氏,是秀才傅扬声的妻子,侍郎吴光义的三女儿。扬声学问不错,但家中贫穷,又不幸早折。扬声死时,吴氏才二十二岁,她悲痛得想以身殉夫,只是因为婆婆年纪太大,无人照顾,才强忍殉死的念头,服事婆婆。
自丈夫死后,她便同婆婆居于一处,同吃同住,两人常常相对饮泣。她母亲常来接她回娘家去住,但她总是不去,留下来照料婆婆。吴家仅有几亩薄田,所产粮食不够家用,她父亲时常周济她,可她从不多拿。崇祯年间,兵匪进犯无为,她的母亲很为她担心,说:“她孤独无依可怎么办呢?”父亲说:“别为她担忧,她有强大的后盾。”母亲很奇怪地问:“她有什么后盾?”父亲说:“别人依靠人,她依靠鬼神。”
以前,吴氏的衣袖里总是放着一样东西,一时一刻也不离左右,有人问她,那里面放的是什么?她说:“是钥匙。”母亲不相信,派婢女一检查,原来是用一块手帕包裹着一条长十几尺的丝线绳。母亲迫问她:“随身携带这东西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