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

第1部分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第1部分

小说: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马克·吐温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思·克利门斯。生于地方法官家庭,他十二岁丧父,之后便过着独立的劳动生活,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水手等,他还曾去西部找矿几年,结果空手而归。后来他当上了弗吉尼亚州《事业报》与旧金山市《晨报》的记者,开始用“马克·吐温”这一笔名发表通讯和幽默小品。这期间的重要作品有《竞选州长》(1870)、《百万英镑》(1870)等。七十年代初,马克·吐温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此后,他写了一系列长篇小说,其中重要的有《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王子与贫儿》(1881)、《傻瓜威尔逊》(1893)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可以说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译者序      通令      作者说明
第01章 教赫克学文明规矩——华珍小姐——汤姆·莎耶在等候
第02章 两个孩子逃过了杰姆的搜寻——汤姆·莎耶的帮伙——精心作出的计划
第03章 全身查看了一遍——主日得胜——“汤姆·莎耶的一次谎话”
第04章 赫克与法官——迷信
第05章 赫克的父亲——好父亲——改造
第06章 他控告法官撒切尔——赫克决定要出走——政治经济学言论——折腾
第07章 守候着他——给锁在木屋里——把尸体沉下去——歇息
第08章 睡在林子里——打捞起死者——察勘全岛——发现了杰姆——杰姆的出逃——预兆——“巴伦”
第09章 山洞——漂流的屋子
第10章 发现——“老汉克·朋格”——男扮女装
第11章 赫克和村妇——搜捕——支吾搪塞——去高申
第12章 缓慢的航行——借东西——上破船——歹徒——搜寻小船
第13章 逃出破船——守夜人——沉没
第14章 快活的时光——后宫——法语
第15章 赫克丢了木筏子——雾中——赫克找回了木筏子——垃圾
第16章 期待——一次没有恶意的谎话——漂来的钱财——错过开罗——往岸边游去
第17章 章黄昏时叫门——阿肯色的田庄——室内陈设——斯蒂芬·道林·博茨——诗兴
第18章 格伦基福特上校——贵族门第——打冤家——《新约全书》——收回了木筏子——木料堆——猪肉和白菜
第19章 白天停靠——一个天文学说——重振戒酒运动——勃里奇华特公爵——王室遭难
第20章 赫克作解释——策划一次战役——到野营会上去施展一番——野营会上的一名海盗——公爵充当一位印刷工人
第21章 斗剑操练——哈姆雷特独白——他们在镇上四处蹓跶——一个懒散的市镇——老博格斯——死
第22章 歇朋——看马戏——在马戏场里发酒疯——惊心动魄的悲剧
第23章 上当——拿国王跟国王比——杰姆想家心切
第24章 披了王袍的杰姆——他们收了个乘客——打听情况——一家人的悲痛
第25章 “是他们么?”——唱颂歌——光明正大——殡葬酒宴——投错了资
第26章 一位虔诚的国王——国王的教士——她向他赔不是——在房间里躲起来——赫克把钱拿走了
第27章 葬仪——满足好奇心——对赫克起了疑心——薄利快销
第28章 准备去英国——“这畜牲”——玛丽·珍妮决计离家——赫克分别玛丽·珍妮——流行性腮腺炎——冤家对头
第29章 争当家属——国王对丢钱作了解释——笔迹问题——把尸体从墓中挖出来——赫克逃跑
第30章 国王和他闹开了——国王勃然大怒——烂醉如泥
第31章 凶险的策划——来自杰姆的消息——回忆往事——一头羊的故事——宝贵的信息
第32章 静悄悄象过星期天一般——认错了人——露马脚——进退两难。
第33章 一个偷盗黑奴的人——南方的好客风气——很长的感恩祷告——柏油和羽毛
第34章 石灰桶边上的小屋——荒唐透顶——爬避雷针——中了魔法
第35章 合乎规矩的逃亡——险恶的策划——能偷不能偷有讲究——深挖洞
第36章 避雷针——竭尽全力——留给后代来完成——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
第37章 最后一件衬衫——东张西望——开路的命令——送鬼饼
第38章 纹章——一个高明的督导——难熬的光荣——叫人流泪的花
第39章 老鼠——床上活泼泼的伴侣——用麦秸作替身
第40章 钓鱼——警戒委员会——一阵快跑——杰姆主张请医生
第41章 医生——西拉斯姨夫——霍区基斯大姐——萨莉姨妈愁死
第42章 汤姆·莎耶受伤——医生的陈述——汤姆招认——葆莉姨妈来到——把几封信交给了他们
最后一章 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付钱给囚徒——你们真诚的朋友赫克·芬
附录(一) 在木筏子上①    附录(二) 马克·吐温年表    附录(三) 木筏子的行程

 译者序

  马克·吐温(1835—1910)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①(1884,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年前(1984),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②其他的名家象埃略特、屈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赫克》之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世界名著,殆已成定论。 
  《赫克》的意义,事实上已变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美国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回顾美国的电影史,自从第一架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发明,百年来却一直偏爱马克·吐温迷人的小说,尤其是《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美国电影界在1900年便拍了《汤姆·莎耶历险记》的黑白片。1917年拍了《赫克与汤姆》黑白片。1920年又拍了《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黑白片。拍片的公司为著名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导演为著名导演威廉·特蒙特·泰勒。赫克由路维斯·索琪卡勃扮演,“国王”由汤姆·奥·贝茨扮演,“公爵”由考拉尔·亨佛莱扮演,杰姆由乔治·李特扮演。当时的《纽约时报》对影片作了好评。 
   
  ①关于马克·吐温的生平,参阅附录《年表》。 
  ②海明威《非洲的青山》,纽约,1935,22—23页。 
  在市场经济国家,观众、票房价值决定电影公司的选题。观众并未满足于看过一次《赫克》就算了。于是在第一部黑白片以后的十一年,同一个公司再一次拍了《赫克》,全长73分钟。在这以后八年(1939),另一家公司,米高梅公司又拍了《赫克》,这一次扮演赫克的乃著名童星密克·隆尼。同一个公司(米高梅),在21年后(1960),第一次把《赫克》拍成彩色片,由埃迪·霍格斯扮演赫克。又14年以后(1974)美国艺术家——读者文摘拍了彩色片《赫克》。从1920年到1974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赫克》,在美国拍成黑白片与彩色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上如此被热爱的珍品,也许还不多吧①。 
   
  ①贝里·佛伦克《拍成电影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载《批评家论赫克·芬——百年纪念评论选1884—1984》,纽约,1984,271页。 
  意味深长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赫克》,不仅成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的珍品,也为俄国人所喜爱。据一个资料记载,从二十年代的早期到四十年代,在前苏联发行的马克·吐温的作品,达3;000;000册之多①。美国的苏联文学专家第明·勃朗教授说,“在苏联,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汤姆·莎耶历险记》和《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②。”有意思的是前苏联还把《赫克》拍成电影,那是1973年的事。虽然当时还是冷战的年代,苏联著名的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把《赫克》拍成了电影。导演为著名导演乔治·纳·丹尼莉娅。赫克由小学四年级学生十一岁的卢马·马第亚诺夫扮演。场景摄于第聂伯河上和波罗的海地区(原立陶宛)。当地的大河及河上市镇,颇类似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③。 
  此外至少有两次拍成电视,一次是1975年,又一次是1978年②。 
  另外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影公司在1965年把《赫克》拍成三集彩色的教育电影。1975年,ABC电影公司拍了90分钟的《赫克》彩色片。1978年,西克——苏恩名著出版公司拍了97分钟的《赫克》彩色片。 
   
  ①同①353—354页 
  ②同① 
  ③②《百年纪念评论选》,271页。 
  凡是这些都表明了《赫克》既是美国文学珍品,又是美国文化珍品,并影响及于世界各国。而且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学名著,并非停留于文学本身,或停留于某些政治考虑而成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美丑善恶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发生强大影响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审美的观念正逐渐风靡世界。 
  是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使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如此喜爱《赫克》呢?是它给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富于美国式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一个西部开发时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进行豪迈拓殖时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幽默逗人发笑,幽默蕴含着智慧,幽默乃机智的闪光。这样的幽默与塞万提斯笔下没落骑士阶级战风车的幽默又不一样,乃是美国“西进”与“南下”声中千千万万勤劳的老百姓——这些强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它启发人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坎坷曲折,怀着活泼泼的生机,开拓前进,因而是独特的,是美国式的,平头百姓的。作品迷人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赫克》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书一打开,就读到赫克、汤姆等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一次得到密报,有西班牙商人和阿拉伯富翁,要带着二百只大象,六百头骆驼,一千多头驮骡,载满了珍宝,经过附近一座山岭。这伙“强盗帮”便埋伏在林中,一声令下,冲下山去。可是哪里有什么大象、骆驼的影子,只是一群教会办的主日学校的小学生在野餐,被他们冲散了。原来“强盗帮”成立了一个月光景,“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作那样罢了。”可这“当作那样”的幽默,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