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是写一个被度化的人,最初依恋于尘世的享乐生活,经过神仙的点化而
悟道,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内容上充满宗教迷信色彩;形式上千篇一律,
无甚可取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倾泄了马致远对现实的愤懑情绪。
《狂风子》,全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主要描写莱阳道士马丹阳,
为了超度屠户任风子脱离尘世,故意让一方的人都吃素养性,使他开设的肉
铺无人问津。后又几经磨难,任风子终于得道成仙;《黄梁梦》写八仙之一
的钟离权及骊山老母点化吕洞宾归道成仙,成为八仙中最后一个的故事;《岳
阳楼》写吕洞宾成仙后,在洞庭湖畔岳阳楼超度柳树精(剧中的郭马儿)与
梅花精(贺腊梅)托生人间,结成夫妻,最后在八仙的点化下,夫妻二人同
跨苍鸾登仙;《陈抟高卧》写陈抟不为功名利禄,酒色美女所诱,宁做投林
高鸟,不为深宫野鹿。一心隐居高卧,毫不动摇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不难
看出,马致远想利用这些故事去宣扬浮生若梦的思想。要人们看破红尘,一
空人我是非,去作“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逃避斗争现实。
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隐身避世的消极思想。
《荐福碑》与上述杂剧不同,写穷书生张镐寄居于荐福寺中,准备拓印
寺中颜真卿手书碑文卖钱为生。万万没有料到,碑文忽然被雷电击碎。张镐
正欲自杀,幸遇范仲淹相救,中了状元。这个故事,出自宋僧惠洪的《冷斋
夜话》。马致远借题发挥,既宣扬了穷通得失,皆由命定的消极思想,同时
又描写了元代官场的黑暗和儒生们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第四节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成就
马致远的杂剧,既不同于本色派的关汉卿,也有别于文采派的王实甫。
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语言风格上看,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马致远擅长于在辞曲中借他人之口,抒发自己胸中不平之气,“仍然具
备着诗人的气质”。(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如在《汉宫
秋》第二折中,作者通过《牧羊关》、《斗虾蟆》、《哭皇天》几支曲子,
借汉元帝之口,对当时卑躬屈膝、奴颜媚外,贪生怕死的众官僚进行了猛烈
的抨击和谴责。把满朝文武都比做怕死贪生、卖国求荣的毛延寿;《荐福碑》
则通过穷书生张镐之口,抒发读书人(即作者)胸中不平之气:“则见他白
衣便得一个状元郎。那里是绿袍儿赚了书生处。”(第一折《寄生草》)那
些不读书,粗俗不堪的人却可以做官,而那些满腹文章,才学出众的人却连
一个绿袍小官也得不到。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
挡住仕途。”才造成了现在这种“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
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白描直说,毫不掩饰,十分强烈地泄发了胸中不平
之气。
辞采清朗、俊美而不浓艳。尤擅悲剧性的抒情。马致远用诗笔写戏,不
以曲折、生动的情节取胜;而以简约的叙事,扣人心弦的对白,准确、细腻
的心理刻画和悲剧性的抒情描写,给人以凄凉、怆伤、悲愤之感。如《汉宫
秋》第三折,汉元帝在灞桥饯别昭君时所唱的《七兄弟》和《收江南》等三
支曲子,用重叠交错的文辞,急促简短的旋律、典雅清丽而不浓艳的语言,
以及深秋萧瑟、深宫冷落的环境,衬托出汉元帝对昭君的相思怀念之情。这
是借外在景物以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又从人物内心的活动去开拓外在的景
色。虚实结合,景情交融,具有强烈的悲凉色彩。被王国维赞赏为“写景之
工者”。
第五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四)——白朴
第一节 白朴的生平和爱情剧——《墙头马上》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霐州(今山西河曲附近)
人。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6 年),白朴出生于南京(今开封市)。父名
白华,与诗人元好问是挚友。白朴幼年时正值金国覆亡,元蒙兵大举南下,
大肆掳掠王公大臣及平民妻女、财物。白朴随元好问渡过黄河逃到山东。尔
后读书作文,受元好问影响至深。金亡后,迁居于真定,(今河北正定)潜
心于杂剧和散曲创作,不肯出仕元朝。晚年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放
浪于山水之间,以诗酒为乐。卒年不详。
据《录鬼簿》等文献记载,白朴曾作杂剧十六种。现仅存《梧桐雨》和
《墙头马上》二种。另有《花月东墙记》、《御水流红叶》、《箭射双雕》
三种仅存词曲残文的杂剧,是否为白所作,尚不能确定。白朴还有词集《无
籁集》,存有小令37 支,套数四套。内容多是写景、叹世,以及歌唱男女恋
情等。文字大都清新俊逸。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其故事本源于白居易新乐府
中的《井底引银瓶》。主要描写洛阳总管之女李千金,在后花园赏花时,于
墙头偶与马上的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遇,一见钟情,各有眷恋之意。
二人以诗帖作媒,于当晚双双私奔长安。裴少俊将李千金安排在裴府后花园
内居住,自己谎称进园读书作文,竟与李千金在后花园同居了七年之久。夫
妻感情甚笃,生下一男一女。某年清明时节,裴少俊之父裴行俭到后花园游
玩,见到两个孩子,在严厉追问下,真情大白。袭行俭在盛怒之下,留下两
个孩子,把李千金赶出家门,回到洛阳娘家。
裴少俊中状元后,官授洛阳县尹。来到洛阳后,立即乞求与李千金团聚,
重做夫妻。李千金不允。裴行俭得知媳妇不肯相认,与夫人带领两个孩子牵
羊担酒前来赔情。在一双儿女苦苦哀求下,夫妻重归旧好,合家团圆。
《墙头马上》虽然是脱胎于《井底引银瓶》诗,但无论从主题还是故事
情节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修改和提高。在白诗中,作者虽然对“墙头马上
遥相顾”,一见倾心式的爱情抱有某些同情,但就其主观愿望来说,作者是
不赞成男女青年之间这种自由结合的,特别是私奔这种方式的。所以在诗的
末尾,诗人用劝告的语气,告诫妇女们千万不要“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至此,诗人还怕读者不明白该诗的主
题,又特别在诗题之下注明“止淫奔也”。白朴采用了白诗故事题材的框架,
加以敷衍铺陈,而立意却与白诗完全相反。《墙头马上》着重歌颂男女青年
对婚姻自主的大胆追求;充分肯定妇女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毫无顾忌地与
也钟情于自己的男子私奔结合的合理行为。不仅具有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与反门阀制度的积极意义。而且还突破了白诗“始乱终弃”的老陈套。
《墙头马上》成功地塑造了李千金的形象。她虽然也出于皇族显宦之家,
但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家世以抬高身份;也从不把门第当作婚姻天平上的
筹码。一旦认定裴少俊是个“好秀才”,就毫不顾忌地去爱他,甚至和他一
起私奔。什么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不放在话下。在裴少俊
没有功名的情况下,他可以抛家弃亲,在裴府后花园一住就是七年。忍受着
与世隔绝的、偷偷摸摸的幽居生活;在封建礼法维护者公爹的压力下,她敢
于公开顶撞,自始至终都没有屈服。最后还是裴尚书夫妻向她赔不是后,她
才与裴少俊复婚;她用激烈的言词责备裴少俊的软弱和公爹的无情;她始终
认为大胆追求自主婚姻是正当的行动,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并敢于理
直气壮地为这种行动进行辩护。以上种种,无不显示出李千金对自主婚姻是
多么珍惜;对裴少俊的爱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和纯洁。由此不难看出,《墙
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完全是一个有棱有角、大胆泼辣、光明磊落,十分富于
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毫无闺阁弱女的犹豫和软弱。剧中的裴少俊和裴行俭
的性格也都比较鲜明。着墨不多,各具特色。裴少俊虽不是一个喜新厌旧,
始乱终弃的薄幸负心子弟,却是一位长期受封建礼教薰陶,不敢违抗父命,
懦弱胆小,而又具有某些反抗意识的人物。开始时他热情大胆,毫无顾忌地
为争取婚姻自主而斗争。和李千金在“墙头马上”一见倾心以后,竟能违抗
封建礼法和父命,私自将李千金藏于后花园达七年之久。这种大胆的反抗行
动和后来在他父亲威逼之下:“情愿写休书”将李千金休弃的懦弱恰成鲜明
的对比。应该看到,裴少俊和一般薄幸的贵族子弟是有区别的。他虽然被迫
休弃了李千金,但还是深深地爱着她。他瞒着父亲,悄悄地把李千金送回洛
阳家中。中状元后,也未另求新欢,而是立即乞求复婚。这些情节,不仅使
裴少俊的思想性格发展得以准确的表现,而且也为后来的夫妻重归于好埋下
伏笔。同时对衬托李千金的坚强反抗、敢作敢为,以及使戏剧冲突更加激化
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对裴行俭的冷酷无情、倚势欺人,蛮横无
理,粗暴干涉儿女的自主婚姻,以及在事事处处上所表现出的一付封建礼法
卫道者的狰狞面孔,和前倨后恭的可笑表演等等,都给读者、观众留下了深
刻而鲜明的印象。
剧中的不足之处,是李千金与裴行俭辩论时,过份强调了门第观念。另
外,剧作者最后给裴、李两家安排了一个曾经“议结婚姻”的前提,这在一
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第二节 爱情悲剧的杰作——《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朴的又一名作。主要写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早在《长恨歌》以前
就已在民间流传。后来一些文人将这一故事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以白居
易的《长恨歌》最负盛名。此外,还有陈鸿的传奇《长恨歌传》、宋乐史的
《杨太真外传》,以及《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等。元人用杂剧的
形式写李杨故事的也达六种之多,大多数作品未流传下来。只有白朴的《梧
桐雨》,不仅保存完好,并且成就最高。该剧故事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唐
明皇晚年倦于政事,一心想做太平天子。且贪恋女色,将第十八子寿王李瑁
之妻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从此朝歌暮饮,不理朝政。番将安禄山犯
“损师失机”之罪,按律当斩。因杨贵妃喜欢,就赐予她作义子,并封为渔
阳节度使,镇守边庭。为了夺取唐王朝的江山和杨贵妃,安禄山以讨伐杨国
忠为名起兵渔阳,直奔长安而来。不久攻破潼关,长安告急。唐明皇仓惶向
四川逃跑,以避其锋。
行至马嵬,六军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明皇在
“寡人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将杨贵妃赐死。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回到长安,退居西宫养老。面对杨贵妃画像,
唐明皇朝哭夕奠,悲痛不已。悲痛之中,渐入梦境。见一青衣女郎,口称奉
杨妃之命前来邀他去长生殿宴乐。明皇四处寻觅,也未见贵妃踪影。此时窗
外正是风吹残叶,雨滴梧桐,一片萧瑟之声。明皇被此声惊醒。面对此情此
景,唐明皇淋漓尽致地倾诉了他十分苦闷和忧伤的感情。
《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