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19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艺人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作者姓名不详。题为温州
九山书会才人编撰。写四川富家子弟张协,赴京赶考,途经五鸡山时,被强
盗抢劫一空,并被打伤。在附近山神庙避难时,得到一位王姓的贫困女子的
救助,并与该女子结为夫妻。张协伤好以后,贫女又为他筹措路费盘缠,让
他进京赴考。
张协中状元后,嫌贫女家贫貌丑,决心抛弃她。贫女千里跋涉,进京寻
夫,却被张协赶出状元府大门。贫女沿途乞讨,回到五鸡山破庙中。不久,
张协被任命为梓州佥判,赴任时经过五鸡山,与贫女相遇。为铲除隐患,张
协竟用剑劈贫女,女子跌入深坑。后来贫女被王德用收为义女,并使夫妻得
以团圆。
《张协状元》是根据《状元张协传》改编而成。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一个戏曲剧本,和《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一样,都是描写“婚
变”,批判男子负心这一主题的。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处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南宋时期,大地主、大官僚把持朝政。为了统
治的需要,曾经大开仕进之门,使一些原来出身微贱、仕途无望的人,或通
过科举、或建立军功、或投身权贵、或因某种偶然的机遇,都有得到功名,
跻身上层统治集团的机会。特别是通过科举这一途径,使一些处于下层的文
人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其中不少人,一旦功成名就,富贵到手,社会地位发生巨变以后,更把和王
公贵戚、权贵公卿联姻作为巩固已得地位的手段;而一些公卿大臣们,也往
往通过联姻的方式,笼络、利用那些新发迹变泰的贵人,以扩大或巩固自己
的势力。他们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制造出不少“结亲权门,富贵易妻”的
悲剧来。《张协状元》,就是把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较早搬上戏剧舞台的。
剧中的张协正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代表。他一旦功名富贵到手后,就变得冷酷
无情,忘恩负义。不仅抛弃妻室,而且报贫女以刀剑,欲致之于死地。作者
对张协这种利欲熏心,阴险狠毒的丑恶咀脸的揭露和批判是十分深刻的。
《张协状元》中的贫女形象也很鲜明。她勤劳善良。张协遭难时,她尽
力相助,毫无所求。在封建社会,一个单身女子无原无故地去救助一个从不
相识的青年男子,而且又是同住在一个庙中,在声誉上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的。可是贫女从不顾及。充分显示了她的高尚情操和坦荡的胸怀。张协上京
赴考,贫女为他千筹万措,不惜剪卖自己的头发,以换取进京的盘缠,对张
协可谓是一片至诚;千里寻夫至京,被张协吩咐下人乱棒打出,贫女对此虽
然十分气愤,但从未采取有损于张协的任何行动。她是“哑子吃黄柏,苦在
肚皮里”;张协重过五鸡山时,对她报之以刀剑,她仍未揭露他,而是谎说
自己不小心失脚跌伤的。这是贫女善良、温柔的一面。对贫女的柔中带刚的
性格也有所刻画。如剧中的贫女曾多次当面责备张协的负义行为;千里寻夫
至京遭拒绝后,毅然含恨而归等。然而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存在一定
局限。如张协中状元后,一方面不认贫女,另一方面又拒绝宰相王德用的招
赘。这不符合张协性格发展的逻辑;作者一面严厉批判张协的忘恩负义,富
贵易妻的行为,另一方面又给安上一个与贫女重新团圆的尾巴。对贫女也是
这样。作者既要保住她的贞节,又要使她得到好报。不惜违背生活实际,硬
要编造一个团圆的结局,让贫女去做几天状元夫人。这样的人物性格和剧情
发展,确实使人感到有些别扭,但却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
从戏剧发展的角度看,《张协状元》的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我国现存较早,
也最完整的一部宋代南戏剧本,而且未经明人改动,基本上完好地保存了它
的本来面目。同时它又是一个当时的演出脚本,从中更可以看到宋代剧本及
演出形式的概貌。
第四节 南戏四大本——荆、刘、拜、杀
从《张协状元》等早期的南戏剧本中,虽然可以看到我国古典戏剧剧本
的雏形,和曲、白、科三者溶为一体的基本格式。但总的说来,这些早期的
南戏结构还比较松散,语言芜杂粗糙,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还有前后不
一致的地方。直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和《琵琶记》的出现,南戏才真
正趋于成熟,从而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荆、刘、拜、杀”出现后不久,就成了我国戏剧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
熟语。分别代表着元末明初的四本南戏,即过去所谓的“四大本”:《荆钗
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现在流传的这四大本南戏,
都是经过明人妄改过的。虽已不是原作的本来面貌,但它们仍然是宋元南戏
向明清传奇过渡的重要作品,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宋、元间戏曲家柯丹邱所作。柯的生卒年及生
平事迹均不详。《荆钗记》写永嘉青年书生王十朋,家道贫寒而才情横溢,
被当地贡元钱流行看中,欲将爱女玉莲许配于他。王母无钱下聘礼,只将一
枚荆钗(一种用荆木制成的簪钗,古时贫穷妇女的用物)送去作为凭信。十
朋的同窗,本地富豪子弟孙汝权,也欲聘玉莲为妻。派人送去金钗一对,压
钗纹银四十两。玉莲鄙弃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
朋。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结发妻子钱玉莲,拒绝了丞相的招赘,因之被派
往荒远的潮州做官。十朋修书一封,派人送往家中报信。孙汝权趁机将王十
朋的家书改为“休书”,哄骗玉莲。玉莲后母也借机逼迫玉莲改嫁孙汝权。
玉莲愤而投江自尽,幸被原温州太守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带往福建任所。
十朋得知玉莲投江自尽的消息后,十分悲痛,誓不再娶;玉莲也把一位与十
朋同姓、同科、同职的官员的死讯当作了丈夫的死讯,悲痛欲绝,誓不再嫁。
经过种种折磨,一对饱经患难的夫妻,终于得以团聚。
《荆钗记》不仅赞扬了王十朋、钱玉莲不因富贵贫贱为转移的婚姻爱情,
批判了“富易交,贵易妻”的谬论。而且通过现实生活中一场常见的婚姻爱
情故事,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和社会上不同人物的心态。
剧中的孙汝权,代表着金钱万能的婚姻观念。在这类人物的心目中,金钱是
万能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土地、房屋、美味、佳肴、
古物、玩好;只要有钱,就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娇妻、美妾、奴
仆、使女、声色狗马,以及高官厚禄,应有尽有。因此,他才不惜以金钗、
重金作聘礼,妄图以此买到玉莲的婚姻。万俟丞相代表的是以权势为基础的
婚姻观念和心态。这类人巧妙地通过与新贵联姻的办法来加强和巩固已得的
权势;这类人,往往是位高权大,把自己的想法作法强加于人,处处事事要
别人按照他们的意志或眼色行事。“富易交,贵易妻”,在他们看来乃人之
常情,理所当然。因此,万俟丞相要招王十朋为婿,就不管他是否已有妻室。
即使已有糟糠之妻,也要让你休妻再娶。王十朋、钱玉莲代表着“贫相守,
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观念。就是说婚姻爱情要不以地位的转变,升沉荣
辱为标准,而应该坚贞不贰,始终如一。为此,作者正面歌颂了王十朋富贵
不忘糟糠之妻,不屈服于权势压力的精神,从而否定了以万俟丞相为代表的
婚姻观念和心态。钱玉莲不贪恋富贵,宁可受屈赴死,也不向恶势低头,否
定了以孙汝权为代表的婚姻观念和心态。尽管剧中有不少地方宣扬了“三纲
五常”,封建说教意味也较浓厚,但仍不失为是一部较好的剧作,具有较深
刻的社会意义。
《荆钗记》以荆钗为线索展开故事,通过一系列的特殊组合、鲜明的对
照和关键性的选择,把人物推向矛盾冲突的焦点,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荆钗记》结构完整紧凑,情节曲折,曲文本色、清新而又写得逼真。虽经
明人修改、润饰,已非原作旧貌,但仍保持着“倭巷俚语”的民间特色。
《白兔记》,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作,名姓不详。写
五代时期刘知远父母双亡,贫无所依,入赘本村富人李文奎家,为李三娘之
夫。岳父一死,三娘兄嫂李洪一夫妇便百般刁难、欺负他们夫妻,并逼迫刘
知远离家从军。知远走后,三娘更饱受兄嫂虐待。“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
挨磨到天明。”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
刘知远从军后,做了岳节度使家的入赘女婿,并因屡建军功,被任为九
州安抚使。三娘在磨房中生下一子,取名咬脐郎,托老家人窦公送往军中抚
养。十六年后,咬脐郎打猎追赶白兔,在井台上与汲水的生母李三娘相逢,
说明情况后,全家终得团圆。
刘知远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艺术中流传。如宋人《新编五代史平话》中
的《汉史平话》就已具关目;宋、金时期的《刘知远诸宫调》,虽系残本,
但《白兔记》中的不少情节都与之相同。《白兔记》显然是在它们的基础上
改编创作的。剧中的李三娘是一位受尽非人生活折磨而又坚强不屈的妇女形
象。她原本是一位富家小姐,只因嫁了一个贫困的丈夫,便为兄嫂所不容。
除被迫与丈夫分离,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外,还要在狠毒残暴的兄嫂的魔爪
下,过着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精神上、肉体上的折磨。剧本采用民间文艺中
惯用的夸张手法,把李三娘的不幸和遭受的折磨、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白
天挑水三百担,水桶是两头尖橄榄形的,站不稳、歇不得,一肩直挑至厨房。
水缸是钻了眼的,永远也装不满;夜间推磨到天明。磨房低小,连头都不能
抬;磨房产子后,只得用牙咬断脐带,用衣服擦干婴儿的污秽,立即将他送
走。此时此刻,李三娘精神上的痛苦是不难想像的。是谁造成李三娘如此的
不幸和折磨痛苦呢?是李洪一夫妇吗?不,不完全是。应该说是当时险恶离
乱的局势。有这样一首诗写道:“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
尽封元亮牧,郡君却作庶人妻。扶犁黑手翻成笏,食肉朱唇强吃荠。只有一
般凭不得,南山依旧与云齐。”(《刘知远诸宫调》)在这种天翻地覆的社
会变革、离乱中,对广大人民来说,始终是灾难。这才是造成李三娘不幸和
痛苦的直接原因。李洪一夫妇,只不过是一对帮凶而已。试想,如果不是社
会离乱,就不可能造成李三娘一家的妻离子散;刘知远也不会投军发迹,入
赘岳府,致使李三娘受苦16 年。因此,《白兔记》虽然描写了李洪一夫妇处
处事事虐待、迫害李三娘的情节。尖锐地批判和鞭挞了李洪一夫妇。但却没
有把他们看作是造成李三娘夫妻悲剧的全部根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白
兔记》是通过对李洪一夫妇贪婪残忍的揭示、批判,控诉了造成妻离子散、
民不聊生,几人升迁,万众离乱的社会现实。揭示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