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拔刀相助事。剧中写权豪势要赵都巡借催交官粮欺害百姓,要强娶李古女
儿;李古有冤不去官府而去梁山告状等,对封建社会阴暗面有所揭露,歌
颂了梁山好汉的侠义性格。但对梁山英雄的行为也有歪曲之处,如又写张叔
夜招安,宋江李逵投降去打方腊等,这种歪曲在《豹子和尚自还俗》中更明
显。该剧写鲁智深因“擅自杀害了平人”被宋江“打了四十大棍”而负气出
家,宋江以各种办法劝其还俗之事,它借鲁智深之口说梁山好汉“风高时杀
人放火,月黑时窟剜墙”等等,明显地表现了作者与农民起义力量对立的
封建罍王立场和“泓宣教化”的创作目的。此外,朱有燉还有几篇上五类难
涵盖的戏剧,如《关云长义勇辞金》、《判官乔断鬼》、《孟浩然踏雪寻
梅》等,其中《关云长义勇辞金》最有名,写关羽离曹而去之事,据说其第
四折[货郎儿一转]:“凉时节秋风八月? 。”一曲,近代湖南高腔仍能传
唱。
总之,朱有燉杂剧在当时名声颇大,但今天看来,内容上可取之处不多,
不过他在杂剧形式上却很有贡献。他的剧作虽大体上能遵守元人规范,但不
少作品已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以及生或旦一人独唱到底的限制,采用合
唱、对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等新唱法,对后来南杂剧及短杂剧的形
成均有影响。而且他的杂剧音律和谐,与舞台表演结合紧密,适于搬演,对
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亦有贡献。
综上可见,明初杂剧作家作品都为数不少,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贵
族罍王及其御用文人为主要作家等原因,所以多为歌功颂德、消闲享乐之作,
有思想价值的东西不多,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杂剧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虽
① 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
能为杂剧发展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但终究是不能挽救它江河日下的气数的。
在明初杂剧主宰剧坛的同时,元末出现的《荆》、《刘》、《拜》、《杀》
及《琵琶记》等南戏经改编后仍在各地广泛流传。
第二章 成化至隆庆时期戏剧(1465—1572)
第一节 成化至隆庆时期戏剧发展总面貌
这一时期戏剧发展的总面貌是杂剧衰落、传奇繁荣。
传奇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从各种声腔的并进至昆山腔崛起、弋阳诸腔流布。
自元末明初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及《琵琶记》流
传后,传奇便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各地上演的过程中,由于语
音的差异和“各方风气所限”(魏良辅语),促成了南戏各种声腔如昆山、
海盐、余姚、弋阳腔等等剧种的形成。“起初是南戏各种声腔的并列竞争与
交流发展,随后是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崛起盛行和流布演变。”①尤其是昆
山腔,经嘉靖年间的魏良辅等改革、梁辰鱼《浣纱记》应用于戏剧舞台上之
后,到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大放光彩。这时的文士都竞相依昆山腔创作,产
生了不少名作。与此同时,善于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结合的弋阳腔也成为
一个大的声腔系统而广泛流布于民间,在下层民众中保持有巨大影响。
2。就传奇的思想内容而言,此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竭
力阐扬封建伦理道德、形式上好用骈体语言典丽辞藻的“骈俪派”。年辈较
早的邱濬的《伍伦全备记》和稍后些的邵燦的《香囊记》是其代表。另一倾
向是出现了以历史事件以至当朝时事为题材的、反映忠奸斗争的政治剧。李
开先的《宝剑记》、传为王世贞写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是其
代表。
(二)杂剧
这一时期,杂剧已从先前的主宰剧坛降为附属地位。从总体上看,象元
杂剧那样具有思想锋芒社会意义的作品少了,题材趋于狭窄,不少作品侧重
于抒情,不适于场上搬演。但是,虽则如此,此时杂剧剧坛却出现了对封建
传统礼教颇有不敬和叛逆之意的杰出剧作《四声猿》,(徐渭作),它以新
的思想境界成为即将到来的《牡丹亭》等进步戏剧文学潮流的先声。
这时的杂剧形式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它进一步打破了元人规矩,一折
者有之,五折以上者亦有之。曲调上有南北合套者,也有只用南曲牌调的所
谓“南杂剧”。
(三)此时明代戏曲理论研讨正式拉开了帷幕。徐渭《南词叙录》专论
南戏,他推崇民间乐曲,提倡“本色”。李贽(1527—1602)剧评高扬戏曲
地位,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提出“化工”“画工”之说,褒《西厢》
而抑《琵琶》。何良俊(1506—1573)《四友斋丛说》重本色,褒《拜月》
而抑《琵琶》,亦强调音律,为沈璟曲学之先声。王世贞重文词,褒美《琵
琶》,等等。明代戏曲界的三大论争:《琵琶》《西厢》《拜月》高下之争,
汤沈之争,本色派与文词派之争,此时已开其端。
第二节 昆山腔、弋阳诸腔传奇的文学形式
一 昆山腔传奇的剧本体制
①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如前所述,《浣纱记》是把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成功地应用于传奇形
式的第一篇作品,昆山腔自此便崛起于戏曲舞台之上,并很快取得了压倒其
它声腔的优势。尤其是从明万历到清中叶,是昆山腔传奇最为得意的黄金时
代。这一时期的戏剧史或戏剧文学史,都以它为主要研讨对象。
昆山腔传奇剧本体制,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保持了宋元
南戏固有的一些特点而又有所发展提高。它的体制特点主要是:
1。篇幅上仍没有限制。但总的说来,篇幅较长,尤其是前期剧作,三、
四十出、四五十出的剧本,都是司空见惯的。并且不少传奇又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最后一出叫“小收煞”,下卷结束叫“大收煞”。由于剧本太长,难以
卒演,所以艺人上演时往往只演出其中精彩部分,折子戏即源于此。鉴于剧
本太长的弊端,到了后期剧本渐趋压缩,一本二三十出甚至更短的,也为数
不少。
2。结构格式与宋元南戏无大区别。一般是第一出为“副末开场”(即“家
门大意”),由副末上场用一两首词报告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第二出是男
主人公“生”出场;第三出是女主人公“旦”出场。大都是先用唱词念白做
自我介绍,然后展开情节。作者安排场次时要尽可能照顾脚色行当的劳逸、
冷热场子的调剂等,使唱、念、做、舞诸种艺术手段均能有效发挥。
3。在音乐上,昆山腔传奇较宋元南戏更加成熟。它既吸收了杂剧音乐结
构严谨的优点,又保留了南戏音乐的灵活性。即“一折戏中若干曲牌既有宫
调的变化,同时又依一定的宫调运用法则来加以规范。”①在曲牌上,它大量
继承了南戏各种唱腔的曲牌,又吸收了北曲曲牌,使曲牌数量大增;同时,
还采用了“借宫”、“集曲”、“南北合套”等音乐手段,大大丰富了戏剧
表现生活及人物性格的能力。演唱方式仍承袭南戏,比较自由。
4。脚色分工较宋元南戏更为细密。南戏有七个基本脚色,昆山腔传奇为
十二个。即所谓“江湖十二脚色”。十二脚色名称各书记载不尽一致。明王
骥德《曲律?论部色》云:“今之南戏(按:指昆腔传奇)则有正生、贴生
(或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即中净)、小丑
(即小净)共十二人或十一人。与古小异”。清李斗《杨州画舫录》曰:“梨
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
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
杂。此江湖十二脚色? 。”。并且随着昆山腔传奇表演的进一步发展,脚色
分行还有发展。
5。昆山腔传奇的内容一般比较曲折、情节比较复杂。清?李渔在《闲情
偶记》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
以得名。可见非奇而不传。”这与传奇的长篇巨制结构是相一致的。
二、弋阳诸腔戏曲文学形式的革新②
弋阳诸腔剧本传世者少,但它戏曲文学形式上的一些变革对清地方戏很
有影响,所以在此一并加以介绍。
如前所述,以曲牌联套分出是传奇剧本的基本结构形式,这种形式自南
戏《琵琶记》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遵循。但这种形式有它的缺点:戏剧结构要
受音乐结构的制约,有时剧情结构要迁就音乐结构,造成或是语过于情、或
①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② 由于资料所限,本部分主要借鉴了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资料。
是语未尽情等遗憾,妨碍更好地安排情节和刻划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弋阳诸腔戏在南戏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革①。变革的主要方面有二:
1。增插道白和更动曲文。如弋阳诸腔对高明《琵琶记》的更动,这里引
一段为例。
先看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中片断:
赵五娘:(唱)[犯尾引]懊恨别离轻。悲岂断弦,愁非分镜。
只虑高堂,风烛不定。
蔡伯喈:(唱)肠已断,欲离未忍;泪难收,无言自零。(合)
空留恋,天涯海角,只在须臾顷。
再看弋阳诸腔对这一段剧文的改写②
蔡伯喈:(唱)[犯尾引]懊恨别离轻。(白)五娘,未行三五步,连
叹两三声,莫非为断弦分镜之悲乎?
赵五娘:(白)夫,绿鬓才郎,朱颜少妇,眼前虽有离别之苦,久后还
有见面之朝。解元夫,奴不(唱)虑悲岂断弦,愁非分镜。
蔡伯喈:(白)五娘,你虑着何来?
赵五娘:(白)解元夫,堂上公婆年满八旬,就似风前烛、草上霜,朝
不能保暮。(唱)奴只虑高堂风烛不定。
蔡伯喈:(白)五娘,你是女流之辈,到有此心,为丈夫的是一男子,
到不如你了。妻,好教我(唱)肠已断,欲离未忍;泪难收,无言自零。
赵五娘:(白)你看我丈夫行色匆匆,好似甚的而来。(滚)
就似弓动不留弦上箭。丝牢难系顺风舟。你那里去则去终须去,我这里
留则留怎生留。(唱)空留恋,天涯海角,海角天涯,须臾对面,顷刻离分,
俺和你别离只在须臾顷。
以上引例两相比较可见,弋阳诸腔戏这段引文对原剧道白的增插很多,
曲文也有一定更动,较之原作确实是对人物心情刻划得更加委曲细腻了;在
表演上,由于做念手段的增加,表现生活的能力也提高了。因此可以说,增
插道白、更动曲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传奇套曲分出结构形式的缺陷。
2。在原曲文中加“滚”。所谓滚调是一种介于唱白之间的朗诵体韵文,
有人称之为“流水板”。“滚”的形式通常是五、七言韵文,但也有特殊者;
滚的语言一般都比较通俗易懂。“滚”的位置通常是加在原曲文之中,也有
加在原曲文之前或之后的。关于滚的形式及作用,通过下例便可一目了然。
仍以《琵琶记》为例。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二出“路途劳顿”赵五娘有这
样一段唱词:
赵五娘:(唱)[月云高]路途多劳顿,行行甚时近?未到洛阳城,盘
缠多使尽。回首孤坟,空教奴望孤影。
(白)天哪!(唱)他那里谁偢倸,俺这里谁投奔。正是西出阳关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