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知道,此生再无返回南京的机会。第二天,且月22日,中国各地报纸同时刊登三份通电:五十五位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蒋介石辞职,李宗仁就职。
同时爆发的大事件仿佛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们感叹:谁说民主人士没有力量,一封通电就把老蒋轰下台了!
7.“代总统”李宗仁乃第三力量领袖
1月22日是个周末,“代总统”李宗仁却急不可待地开始视事办公。别人说李宗仁觊觎宝座已久,李宗仁却是因为时不我待。
李宗仁内心十分清楚,老蒋此刻丢给自己的,是一块烫手的炭。此时此刻,近来老蒋对自己的“关照”不禁又历历在目——
去年12月中旬,老蒋两度登门表示让位,李宗仁赶忙拒绝。白崇禧发电要求蒋介石和谈,李宗仁又托傅斯年向老蒋解释这并非逼宫。李宗仁知道,老蒋说让位,不过是试探。
李宗仁哪里知道,这已足以惹动老蒋的杀机。
元旦文告,老蒋公开表示可以引退,李宗仁顿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1月4日,老蒋御驾亲征,来到傅厚岗副总统官邪。
“总统”开门见山,提出引退。
“副总统’例提出武汉与徐州指挥不统一的问题。老蒋不把军事指挥实权交给白崇禧,李宗仁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老蒋却回避实质问题,只是说,你出来,共军的进攻可能缓和一下。
李宗仁还是坚决拒绝。
后来,蒋介石又派张群和吴忠信上门劝说,还把李宗仁请到总统府,搬出宪法中的总统继承条文。为了解除李宗仁的顾虑,蒋介石主动表态:五年之内不干预政治。
三月5日,司徒雷登的私人顾问傅泾波看望李宗仁,代表美国大使征求李宗仁的意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就得到美国的有力支持,此时,盟邦又出现了……
1月8日,蒋介石派张群约黄绍竤,乘专机到武汉,与白崇禧商讨引退之事。白崇禧当机立断,派黄绍竑乘专机到香港接李济深。白崇禧判断:李宗仁在国内向有“民主将军”之誉,且得美国支持;李济深是反蒋老将,与桂系私交殊笃;这两人联合,必可主导大局,使第三方面不受中共利用。
各方劝说,李宗仁渐生舍我其谁之感,终于走马上任。
“代总统”上任,首要步骤是建立自己的阵营。
22日,李宗仁致电孙夫人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盟张澜、章伯钧、张东荪等人。李宗仁自信,许多民主人士投向共产党那是老蒋独裁逼过去的,自己的形象要好些。
23日,李宗仁派邵力子、张治中去上海,与黄炎培、罗隆基。张澜联络。
24日,李宗仁命令行政院把全国各地的“剿匪总司令部”改名“军政长官公署”,释放政治犯,停止特务活动。
27日,李宗仁致电毛泽东,正式倡议和解。
李“代总统”雷厉风行,树立不同于老蒋的民主形象。
李宗仁期望,自己以“代总统”身份名正言顺地登场,能够建立一支堂堂正正的第三力量。外有盟邦支持,内有独立势力,就能引导国民党、共产党走到谈判桌上,制止共军南下。
这时,果然有人出来讲话。
中国工程师学会致信国共双方,要求“迅速达成全面和平之使命”。
可是,国民党大势已去,老蒋又祸尽第三方面,更多的人不肯为李宗仁出面。黄炎培就对张治中说:“我的朋友,被你们杀的杀,关的关……”
幸好还有一个人,专好在别人不说话的时候发言,这就是梁漱溟。
1946年调处国共谈判失败的梁漱溟,声明政治上“不行动”,隐居重庆著书。现在,《大公报》登门索稿,梁漱溟反而连续发表《内战的责任在谁》、《给各方朋友的信》、《敬告中国国民党》、《敬告中国共产党》等文章。
梁漱溟认为:挑起内战,责任主要在国民党,国民党自“代总统”李宗仁以下,统统应该辞职谢罪。但是,共产党也打了三年仗,也应同感歉疚。共产党再用武力打下去,不否认在一年内有民主和平之可能,但那时既没有联合也没有民主……
梁漱溟这时出面讲和,形同挽救李宗仁政府。李宗仁极其器重这个广西同乡,要重庆市长买好机票催梁漱溟来南京斡旋,可是,梁漱溟又“不行动”了。李宗仁又派程思远带着钱去重庆邀请,梁漱溟留下钱办学,仍然不行动!
李宗仁礼贤下士。李宗仁特派甘介侯博士前往上海,主动支付张澜、罗隆基在虹桥疗养院治病的全部费用,恳请张澜、罗隆基出面为他讲和。
其实,甘介侯的说辞,罗隆基早已从美国人那里听到了。罗隆基本来就认为,一统天下没有中间力量的位置,对立双方相持不下,才是中间力量扩张的好时机。如果国共两党划江而治,岂不给第三方面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
做生意的总是不希望打仗。上海的工商界人士也觉得李宗仁比蒋介石好,对工商界比较关心,又主张和谈。国共如果能够划江而治,大家就有生意可作。如果大打起来,美国人再扔原子弹,就会玉石俱焚……
形势比人强。尽管有人欢迎划江而治,但现在谁也帮不了李宗仁。
“代总统”的命令没有一项得到部下执行。“行政院”自行决定从南京迁往上海,又转广州。保密局只认蒋总裁,对于李宗仁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的命令置之不理。
此时,共产党指挥的百万大军正饮马长江。
此时,共产党倡议的新政协正紧锣密鼓。
1月19日,毛泽东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的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为了宋庆龄的安全,周恩来指示:“第一,必须秘密而不能冒失。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
潘汉年在香港得到指示,即派情报人员华克之秘密携带信件,潜赴上海。此时,宋庆龄还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一般不会客。华克之按照潘汉年的布置,通过担任宋庆龄秘书的柳亚子女儿柳无垢,把信件交给宋庆龄。
国内外舆论正在关注孙夫人动向。经过反复思考,宋庆龄回复:此刻一动不如一静。
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先后三次致电上海。且月25日,华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周建人、翦伯赞、田汉、胡愈之、韩兆鹗、严信民、吴晗、楚图南等联名致电上海的张澜、黄炎培、陈铭枢、罗隆基。史良:“近闻敌方派人在沪活动,企图分裂民主阵线,淆乱社会视听,以自保全。诸公久居沪上,所闻所见,必更亲切。当能对反动派之阴谋彻底揭发,严于指斥,并请号召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坚持依中共所提八条,实现真正和平,彻底消灭中国人民之敌人。”
周恩来也致电上海吴克坚,要他说服张澜、黄炎培、罗隆基等,坚持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在1月22日声明的立场,不要再与已来解放区的民主人士有任何分歧的言论和行动。
1月27日,民盟主席张澜发表严正谈话:“从前国共两党之争,我们是第三者,但现在局势已经完全改变,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而我们站在革命的一边,所以不能参加调人(调解人)。至少,也得先与我们已在解放区及在香港的代表洽商后,方可发表意见。”
这下李宗仁可急坏了,且月31日,以代总统身份亲赴上海拉人。
又是一次平行蒙太奇。同日,苏联特使米高扬到达西柏坡。
8.莫斯科来的秘密客人
1949年亚月3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平生第一次见到苏共领导人。
尽管中共其他领导人都出过国,但毛泽东至今还没有离开过中国。
毛泽东身边有两位苏联医生,这两人兼管一部电台,负责中共与苏共的电讯联络。
毛泽东从陕北转移到河北,1948年4月26日,毛泽东在城南庄致电斯大林,提出提早访苏,就政治、军事、经济和其它重要问题向苏共中央商量和请教;毛泽东还希望顺访东欧,考察人民阵线工作和其它工作形式;毛泽东将与任弼时、陈云同行,从哈尔滨出境到苏联……毛泽东态度相当坚决:“若您不同意,那就只有一条出路——我只身前来。”
安排访苏的同时,毛泽东致电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长刘仁,布置就召开政协会议问题征求民主人士意见。
2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毛泽东计划,并指派两个苏联医生随行。
第二天,也就是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
可是,5月10日斯大林又发来一封电报,以中国战事离不开为由请毛泽东推迟访问。当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毛泽东没有去西柏坡与中央前委会合,而是一直等在城南庄,因为从这里去苏联要近些。
5月18日,由于国民党空军轰炸城南庄毛泽东驻地,毛泽东才转移到西柏坡。
7月中旬,毛泽东收到潘汉年从香港发来的电报,详细得知香港民主党派对“五一口号”的反应。毛泽东开始布置迎接民主人士来解放区,要在秋天召开政协会议。
8月28日,苏联医生向斯大林发报汇报毛泽东访苏的讨论题目,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中,毛泽东要讨论的首先就是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
9月28日,毛泽东又致电苏共:“务必就一系列问题当面向苏联共产党(布)和大老板亲自汇报。”——“大老板”,是斯大林的代号。
香港的第一批民主人士于八天前在朝鲜登岸,这时,快到哈尔滨了。
苏联医生向莫斯科描绘了毛泽东的出行决心:毛泽东的行李箱已经装放东西,箱子里有一件特意缝制的厚呢子大衣,还买了一双毛泽东从来不穿的皮鞋……
可是,斯大林还是不答应毛泽东访苏。
什么安全问题,什么战事离不开,什么苏联领导人要下去征粮,所有的借口统统难以服人。
合理的理由是,苏共要避免国家关系上的被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中国联合抗日。战后,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介石要求“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斯大林承诺:“中国只有一个政府,由国民党领导,但国民党不能单独应付此局面,如非国民党人士亦能参加政府,而仍由国民党分子领导,实甚有益。”1945年8月,斯大林致电中共中央:“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灭亡的危险!”斯大林要求中共“参加蒋介石的政府”。
1948年即将过去,中共已经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夺取整个华北也是指日可待。
第二批民主人士郭沫若等已经从香港出发,而李济深的第三批也将于12月底之前出行。
1949年1月14日,苏共政治局讨论决定:派米高扬去中国。
毛泽东只得同意,但要求米高扬不要去哈尔滨而是直接到西柏坡来。
米高扬的飞机在石家庄降落,在进山的路途中,米高扬不时下车与群众接触。当翻译师哲问他为什么不注意保密时,米高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