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18部分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8部分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金,叫黄钱。有的再加上些锡,叫青钱。铸青钱的目的据说是可以防止铜
钱被私自销熔。因为青钱销熔后,一击就碎,无法再打造成器皿。咸丰铜钱
最复杂,它有十六级之多,从一钱起到当四、当五、当百。。,直至当千;
钱的大小轻重随着币值的下降不断改变。一种当百的咸丰重宝,一枚重达五
两,是中国最重的钱币。

咸丰皇帝铸当五百、当一千的大钱,是为了填补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作
战的军饷,结果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极了。与此同时,即自1853 年起,
太平天国却铸造了精巧的铜钱。这些铜钱的钱面上大多铸有“太平天国”四
个字,背面铸有“圣宝”二字,文字都采用方体宋字。太平天国在好几个地
区铸过铜钱,但是始终没有铸过铁钱、铅钱,也没有印发过纸币。币制稳定,
人民的生活也就比较有保障。

在太平天国正式铸钱的1853 年,以刘丽川为首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响应
太平天国革命,占领了上海县城,并于第二年铸行了太平通宝钱。小刀会起
义的口号是反清复明,因而在钱的背面上下铸了象征“明”字的日、月图型。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王朝。经过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它
的货币制度加速了崩溃,从而开始了清朝后期货币制度的混乱时期。

七、近代的货币

1840 年,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
侵略,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进入近代史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币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首先是罪恶的鸦片直接造成了中国的银荒。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以前,外
国商人对中国的贸易,除了带来少数商品销售外,大多使用银元来采购生丝、
茶叶、瓷器等运回去。清朝初年至道光初年的近一百八十年间(1644—1821
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及英、美、法、日等国,输入中国的银元达三
亿零六百多万元,因而银价还比较稳定。可是到了道光年间,即第一次鸦片
战争的前后,中国的白银渐渐短少,银价日趋上涨。尽管道光皇帝一再下令
认真巡查出口洋船,不准偷漏银两,内地官银丝毫不准出口,但白银短少的
局面依然无法控制。严峻的事实渐渐使某些官员不仅认识了鸦片对于健康的


毒害,而且看到了它是造成银荒的真正根源。据一位大臣不完全的统计,十
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单单广东一省,每年出口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以后逐
年增加,再加上其他海口,每年出口达数千万两之多。白银外流的状况日益
严重,简直是个无底洞。要堵塞这个无底洞,根本的办法是禁绝鸦片。可是,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失败了。由鸦片而造成的银荒,直接动摇
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其次,外国银元也对中国币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国
银元,最多的起先是西班牙的本洋,后来是墨西哥的鹰洋。外国银元制造相
当精致,计数论枚,比用秤称白银方便得多。人们宁愿将十足的白银换取含
银九成多一点的银元使用,以致外国银元盛行,凡是缴纳赋税及商人做交易,
差不多都用它。

外国银元在中国市场上广泛流通,起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侵略的
急先锋的作用,使中国国内流通的货币变得更加复杂。但它也促进了中国币
制的改革,因为银元用作货币比银两显然要进步。

早在1833 年,林则徐就主张中国自己铸造银元。尽管他为了避免所谓违
背“祖宗成法”的非议,只说推广铸造银元,并不是模仿洋钱而做的,但还
是被顽固派驳回,未能实施。以后,人们对于中国自己铸造银元的呼声越来
越高,有的提议仿照外国银元的形式,改变它的文字,作为中国的货币,有
的鼓吹中国设立制造局,购买机器,自己进行铸造。

光绪年间,中国自己铸造银元终于开始了,先是吉林用机器铸出了银币。
接着,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在广东用机器铸造了银元——龙洋。

龙洋的正面,是四个醒目的汉字;中央原铜钱开方孔的部位,是四个满
字。这两种文字都是“光绪通宝”。周围是铸造的省名和银币的重量。背面
中间盘着一条龙,周围为英文的制造省名和币重。这种银洋重七钱二分,同
当时流行的墨西哥鹰洋一致。这一规格出于洋务派大臣李鸿章的主张。他的
目的是使龙洋与鹰洋一样地通行。果然,龙洋出现后,各种外国银元依然通
用,反映了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龙洋含银九成,与白银等价使用。各省官员见到有利可图,纷纷仿铸,
因而成色、重量参差不齐。直到政府下令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所有,铸造银
元的标准才趋统一。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53_1。bmp}


在各省铸造银元时,曾有人提出以一两为单位的建议。理由是中国老百
姓缴税都以银两计算,而且用七钱二分重的银元不能对抗同样重量而铸造精
致的外国银元。1908 年前后,即光绪末宣统初,政府向各省征询关于银元重
量的意见,最后仍确定每元重七钱二分,名叫大清银币。这种统一的大清银
币刚刚造了几个月,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与龙洋同时流通的金属货币很多,主要有两角的银辅币(即一元的五分
之一,又名双毫)和新式铜元。新式铜元把历来的范铸方孔圆钱,改为机器
铸造的圆形铜元。铜元每枚重二钱,当铜钱十枚使用。它制作整齐精巧,很
受人民的欢迎,政府也大大获得利益,极力推广使用。方孔的取消,应当说
是一种进步:一则当时大额交易用银元,铜元不需要成串成贯地带在身上;
二则铜元用机器铸造,钱边不需车光,不开孔还更好造些。清代从1900 年(清
光绪二十六年)开始铸造铜元。最后一种方孔圆钱,是末代皇帝宣统时铸的
宣统元宝。


晚清时,不仅银元和铜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银币的影响,就是中国最早
使用的纸币,也发生了变化。1840 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银行,
利用发行纸币等进行经济侵略活动。清朝政府对这种行径不取缔,不检查,
不过问,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而本国纸币,只有钱庄、当铺的私票和各省官
商银钱行号发行的纸票在流通。光绪年间,一些关心社会经济发展前途的人
士,纷纷主张由国家建立银行,发行纸币。他们除了申述纸币和金属货币相
比的种种优越性外,还特别指出发行纸币,对国家财政、抵御外国银行的经
济侵略以及方便人民等的好处。

公元1897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清朝政府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
发行兑换券(纸币)。过了八年,又由政府设立的大清户部银行(一年后因
户部改称度支部,又改名为大清银行)发行钞票。大清银行为了整理币制,
曾制订出了关于钞票发行的详细章程。不久清朝政权即告灭亡,因而这些章
程没能实施。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朝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
质。因而民国初年的币制依然混乱不堪,流通的金属货币有中外银币、镍币、
铜币等等。1919 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上海市民罢课、罢工、罢市,钱业工会
决议取消鹰洋流通,统一用中国自造的银元——主要是1914 年(民国三年)
开始铸造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人民虽说厌恶袁世凯,但袁头银币型式划
一,重量成色又都有严格规定,加上政府推广,所以能在全国通行无阻。此
外,政府还发行过铸有孙中山头像等的几种银元,不过数量都较少。

民国的货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国家银行大量发行兑换券外,各省地
方银行也滥发银券、银行券、铜元券和钱票。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的形形色色
的银元券,政府也与清代时一样,根本不予制止。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国
民党政权的结束。

从中国古代到近代的货币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是历史
性的东西。它是从商品生产中产生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
主义建设的现阶段,货币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仍将继续发挥它的极积作
用。但它也终将随着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到那时,货币则成为
历史上的名词,人们只能从书本上和历史博物馆里看到它了。


邮电史话

童新远

一、中国古代通信的发展

(一)从烽火台谈起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
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
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
意的通信方法。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
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
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
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
请她去赴约会;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
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
意思。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
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
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
信息的方法。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
座烽火台,接连不断。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
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bāo…sì〕

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
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
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后来到了
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
来救。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
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在中国很早
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
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①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
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
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
城寨”。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
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②;各

①。。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