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以北,包括整个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长江以南地区大得多,可
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反比长江以南地区少。而以现在的浙江全
省和苏南大部分地方为范围的“两浙路”①,只是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可
是它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就清楚地反映当时江南的
蚕桑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南宋建都杭州,太湖流域更成了统治阶级以及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
们奢靡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丝织品的销路,大大刺激了这一地区的蚕桑生
产。从北方南逃过来的人口中,也有许多是劳动人民,他们更是江南地区发
展蚕桑不可缺少的劳动力。
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农村中丝蚕业十分繁荣。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
的石湖镇上,在他的《田园杂兴》诗中,有好几首是以蚕桑缫织为题材的。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
逢。”
养蚕季节,农村中家家闭户,专心养蚕。邻里们没有闲暇往来探望,只
有在朝暾〔tùn 吞,初升的太阳〕初上,晨风拂面,晓露未干,奔向桑园采
桑的路上,偶一相逢。蚕忙季节,蚕农们多么辛劳忙碌啊!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qí其〕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
黄丝织夏衣。”
养蚕才完毕,农妇们又立即采收蚕茧,连夜缫丝,上机织绢。绢还在机
上,官府的胥吏已如狼似虎,迫不及待地来催租索赋了。遇上收成好的年头,
农妇们还可在缴纳租税之余,留一点儿黄丝织绢,给自己裁制一件夏衣;如
果年成不好,缴纳租税还不够,千辛万苦几个月,最后落得一场空。
浙江吴兴县一本南宋时纂修的《吴兴志》上说:“湖丝遍天下,而湖民
身无一缕。”种田人没有饭吃,养蚕织绸人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在剥削
社会里,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宋元时代,太湖地区不仅生丝和丝织品的产量超过了北方,而且蚕桑技
术也比北方先进。
蚕儿吃的是桑叶。桑叶是否肥美,密切影响丝茧的产量和质量。现在太
湖地区所产的丝茧质地特别优良,看来是同这地区叶质肥美的湖桑有一定关
系。“湖桑”,顾名思义,谅是太湖地区农民育成的桑种。宋代太湖地区的
农民是否已经育成湖桑,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北宋时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
①。。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称,相当于明、清的省。
经十分流行。
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用种子繁殖,容易改变它的优良性
状;嫁接则是保存桑树优良性状的好办法。浙江农民采用嫁接繁殖桑树,所
以桑树的优良性状,虽经一代代繁殖而历久不变。北方蚕农当时还没有运用
这种先进的技术。
宋元时代北方养的都是三眠蚕,南方养的一般是四眠蚕①。三眠蚕抗病能
力比四眠蚕强,而且比四眠蚕容易饲养。但四眠蚕的丝茧比三眠蚕优良。长
江流域的蚕农能够饲养丝茧质地较优但比较难养的四眠蚕,这也说明长江流
域的养蚕技术比北方进步。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055_1。bmp}
另外,生产技术进步的程度,往往从生产工具上表现出来。宋元时代,
北方的蚕座构造基本上还同汉朝农书上记述的差不多。快要养蚕了,蚕农就
在屋子里架起蚕座。蚕座的架法是这样的:先在屋里竖起四根柱子,柱子上
架上一些叫做“蚕椽”的横木条,再在蚕椽上铺上一层用芦苇编织的蚕箔,
蚕儿就养在蚕箔上。北方这种蚕座是固定在室内的,不能任意移动,蚕事结
束后再把它拆除。长江流域的蚕座同北方不同,它是由竹制的蚕匾和竹木制
的蚕架构成的,蚕匾放在蚕架上。蚕架和蚕匾可以随时移动,自然比北方那
种固定的蚕座方便些。这种蚕座的构造同现在太湖地区蚕农沿用的差不多。
宋元时代,北方一般农家还沿用着古代的老办法:在蚕儿老熟以后,把
蚕簇①放在室外,让蚕儿在室外的簇上结茧,这种方法叫做“外簇”。这固然
是因为北方春雨较少,可以外簇。但北方也并不是一点春雨都没有,如果蚕
儿上簇后万一遇上春雨,就将影响蚕茧的质量。而且室外温度日夜变化较大,
这对蚕儿结茧也是不利的。所以外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办法。南方蚕簇放在
室内,蚕儿在室内的蚕簇上结茧,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其他蚕桑工具,长江流域一般也比北方的齐全便巧,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六、棉花栽培面积的
扩大和蚕业的消长
元朝的时候,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它使我国蚕桑生产
趋于萎缩,这就是棉花栽培面积的扩大。
在棉花传入以前,我国广大人民的衣被原料主要是蚕丝和麻葛。棉花传
来以后,蚕丝和麻葛逐渐被棉花所替代,衣被原料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棉花
之所以能够替代蚕丝,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比蚕丝简单,单位面积产量也较
高。另外,棉布比丝织品易于织制,质地也较坚牢,是远比丝织品大众化的
衣被原料。
大概南宋后期,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棉花,起初只是少量的,以后栽培
区域和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元朝中叶,长江流域的棉花已比较普遍,并已
扩展到黄河流域。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丝织品被棉布所取代,丝绵被
①。。 蚕儿从卵孵化到结茧,中间经过三次脱皮的称为三眠蚕,四次脱皮的称为四眠蚕。
①。。 蚕簇是蚕儿在上面结茧的一种蚕具,通常用稻秆或麦秆等制成。
棉花所取代,植棉对蚕桑业的排挤作用已明显起来。明代中叶前后,种植棉
花的区域越来越广,被棉布、棉花所取代的丝织品和丝绵也越来越多,社会
上对丝茧的需求大大减少,蚕桑生产也就逐渐趋于衰落。这时候,一般地区
的农村中不再家家户户养蚕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蚕丝毕竟有它特有的优点。丝绵比棉花轻暖,丝织品
比棉布纤柔美观。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海外贸易又逐渐扩大,
社会上对蚕丝,尤其是品质较高的蚕丝仍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浙西嘉、湖
地区的蚕桑业,原来已有深厚的基础,能够生产优质的蚕丝和丝织品。因此
当明朝中叶蚕桑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萎缩的时候,浙西嘉、湖一带的蚕桑
丝织业仍能保持独特的繁荣局面,并且继续发展。
现在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叫作“青草滩”,只是
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明朝中叶,这里的丝蚕业随着嘉、湖地区丝
蚕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到明朝后期,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
市场,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丝绸。明末一个名叫周灿的人曾以“盛
泽”为题写了一首诗: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织
作,机杼彻黄昏。”
就是当时盛泽丝蚕业欣欣向荣的写照。嘉、湖地区的新塍〔chéng 程〕、
双林、南浔、菱湖等,现在都是很热闹的市镇。这些地方,原来也只是一些
小村庄,明朝才发展成为市集而日益繁荣起来。它们的兴起,都同蚕桑丝织
业有关。
同周灿差不多时代的郭子章,在他写的一篇《蚕论》中说:“现在各地
蚕桑都很衰落了,。。我看到浙江湖州和四川阆〔làng 浪〕州一片片高高低
低的桑林,觉得各地的妇女都不及那儿妇女勤快。”难道各地妇女真的不及
湖、阆两地的妇女勤快吗?不,这是因为明朝后期,只有浙西嘉、湖等少数
地方蚕桑业继续繁荣,而全国其他各地的蚕桑生产都已衰落了。
到了清朝前期,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更加兴盛了,大片农田都栽了桑
树。农民重视栽桑养蚕不亚于栽培粮食作物。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
后多次坐船来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绿
油油的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盛赞浙西蚕桑之盛。康熙帝甚至说:“天
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惟此一区。”
七、鸦片战争前后
新蚕区的兴起
自从我国有对外贸易,丝绸便是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隋唐以
前,我国外销的丝绸是经由陆路外运的。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已比较兴盛,
我国外销的丝绸渐改由海道出口。明代中叶以后,海上贸易更有所发展,外
销丝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清王朝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对湖丝
和丝织品的出口,一再严加限制。乾隆还明令规定:洋商只准贩运次级的湖
丝,数量上也有限额。至于上等湖丝和䌷(同“绸”)绫缎匹,则一律禁止
外运。当时清政府规定,广州是我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而浙江的嘉、湖
地区是唯一生产上等丝绸的地方。清政府既限制湖丝外运,不能满足洋商的
要求,而广州距浙江又很远,于是洋商只得退求其次,就近采购珠江三角洲
所产蚕丝。
珠江三角洲原先并不是不栽桑养蚕,只是丝茧产量不多,质量也差,用
以织绸,光泽不好,又不坚实。所以华南蚕业过去一直不为人们重视,在国
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
现在洋商在广州就近收购丝茧,这就刺激了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发展。
蚕农们从二、三月就开始养蚕,连续养七、八次,一直到深秋还养“寒造”。
原来桑园不多,现在不能不扩大栽培。许多地势较低的地方,不适于种桑。
珠江三角洲的劳动人民不受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想方设法把农、副、渔业
结合起来,以人定胜天的精神,开塘取泥,填高桑园基地,以利于桑树的栽
培。开成的池塘用来养鱼,桑叶采下喂蚕,蚕粪倾入池塘喂鱼,而塘泥又是
很好的农家肥。
栽桑养蚕既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农民的重要副业,那里的蚕农便精心养
蚕,通过实践,改进了原来的育蚕技术,提高了丝茧的产量和质量。到清末,
珠江三角洲每年的蚕茧产量已仅次于浙江、江苏而超过四川,成为我国近代
最重要的蚕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虽然兴起很晚,但发展很快,
在全国各蚕区中可算是“后起之秀”。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
门,强迫清廷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上海等地为商埠。从此,广州
不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外贸重心很快从广州转到上海。
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外国商人可以在我国自由倾销商品,也可以为
所欲为地掠夺物资。湖丝的产地嘉、湖地区,距上海很近,洋商前往搜求湖
丝,十分便利。这样就促使原来已经很发达的嘉兴、湖州的蚕业,更进一步
繁荣,并且也使嘉、湖附近各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起来。
江苏的无锡,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丝茧集散地,蚕桑生产也很发达,可是
在清朝中叶,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那里只有少数农家栽桑养蚕。不过
由于它靠近上海,而且同湖州中间只隔一片太湖,所以鸦片战争后,无锡很
快就受丝茧外销刺激而开始大规模栽桑养蚕。无锡附近各县也继无锡之后发
展蚕桑。日本为了同我国竞争,187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