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鉴赏-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寺饮茶的过程:「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口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添;且可沦至三次而味犹未尽。」这是对工夫茶品饮方式的较早记载。《龙溪县志》也记载了漳州人茶风之盛:「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必管溪之扇;盛必以长竹之筐;……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
以上所谓斗茶;为始于北宋的饮茶风尚;而大彬为明万历间人;以制宜兴紫砂壶而海内闻名;而「若琛珍藏」款青茶小茶杯;则为清康熙间的景德镇产品;大壮者为漳州南靖县马坪人;以制炉着;管溪位于平和;长竹即长支竹;节长枝细;上下匀称;闽南地区专以编织竹器。其俗中含有宋、明万历、康熙的习俗和器物;可见漳州人饮茶习俗由来已久;且历代不断发展;不但讲究茶叶制作工艺;讲究茶壶、茶杯、风炉、蒲扇、茶筐;大有唐宋遗风。
传统的工夫茶极为繁琐;单从茶具上讲;包括风炉、水锅、茶壶、茶缸、茶杯;茶洗等;蒲扇;一般均采用陶制;其中茶壶系用紫砂壶;传统有四大要求;即「小、浅、平;老」。「平」就是造型选择低矮的圆壶;壶的流、执、口三顶点要求平;即所谓「三山平」;容量从二杯、三杯、四杯、六杯、八杯、十杯;其中以三至四为常见;又以三杯为好;或认为三杯正好成「品」;应品茶之意;有茶三酒四之说;附合「小」字;宜小不宜大;又有「宜浅不宜深」之说;浅能酿味;留香;又不蓄水;茶叶不会变涩;而「老」字指的是古壶;以明清为贵。茶盘又称茶船;清初以后漳州地区大部分采用东溪窑产的米黄色釉小开片盘;这种盘内底宽平;斜直壁;有低矮的小圈足;有的茶人甚至讲究到冬夏有别;即冬天宜深;盘中能聚热水以温壶;夏天则不宜水;以利散热;茶杯可用白瓷;以「若琛珍藏」款小杯为佳;但「若琛珍藏」款杯;毕竟是康熙一朝之物;岂能妄求;总之;白瓷小杯即可。
有了这些必要的道具;戏就可以开张了。
煮茶的水古代最有讲究;煮水也多讲究;如蔡襄就有「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难」之说。而工夫茶在冲茶煮水时;风炉最好离茶甑七步左右;使人在将汤水冲入茶壶中;必需提着水锅起七步;使水温略有降低;有利于茶中维生素的分解;此外;风炉离茶甑太近;炭灰可能弄脏茶甑、茶桌。烫壶后;冲水入壶;距离要远;以冲激茶叶;使之均匀;从壶中冲入杯中时;距离则要近;以保持热气和香气。
茶冲出后;冲茶者或主人一般不能先品饮;要请在座的客人先饮;如果座上仅二三人;那么主人就要端最后一杯;如座上多人;需等所有客人饮过后才端茶。端那一杯茶也要大讲究;通常要端靠自己左侧的一杯;中间一杯让最后端的人饮;如先用中间一杯;就是不尊重旁人;即使你地位高;辈份高也应有所谦让。特别是为了调解某件事而喝茶;这些规矩更需先了解;如因打架的事喝茶调解;其中有先端中间一杯的;就说明对调解不满意。再如端起茶杯后;杯底在茶盘沿上擦过;就是表明要再生事端了;特别是过去的武馆里;这一点极为敏感。
有人将工夫茶传统泡法归纳为以下18个程序:
1。备器候用、2。倾茶入则、3。鉴赏佳茗、4。清泉初沸、5。孟臣淋漓、6。乌龙入宫、7。悬壶高冲、8。推泡抽眉、9。重洗仙颜、10。若琛出浴、11。游山玩水、12。关公巡城、13。韩信点兵、14。三龙护鼎、15。鉴赏茶汤、16。喜闻幽香、17。细品佳茗、18。重赏余韵。
而潮州人也有将工夫茶分为8个程序的: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潸罐、烫杯、洒茶。也同出一辙;各具工夫了;其实这些都是文人的总结和整理;
在工夫茶的18个程序上;把孟臣和若琛杯连在一起了;在《龙溪县志》里也把「大彬之罐;若琛之杯」连在一起;「若琛珍藏」款小瓷杯产于清康熙年间;和大彬孟臣的茶壶一样;假款仿照历代不绝。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彬款壶、孟臣款壶在康熙年间;就成了工夫茶中的一种重要的器具了。
那么;工夫茶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紫砂(或朱泥)小圆壶呢?首先;从工艺上;朱泥适合于制作小圆壶;而工夫茶叶多水少;汤色浓郁;追求质而不追求量;故杯宜小不宜大;壶大杯也相应要大;岂不成了牛饮。
其二;体量小的茶壶;陶色和器形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表面的装饰常常只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壶既然要小的;只好圆下去了。
其三;泡工夫茶;采用朱泥壶最优;根据黄健亮的研究;认为泡茶「以今日台湾的高山茶、乌龙茶为例;确是朱泥优于紫砂;紫砂壶优于潮汕壶;这是有共识的认知;亦有其科学根据;因其毛细孔结构粗细松实不同;对香分子的吸附有所增减。但潮汕壶则擅于诠释普洱茶及重焙火的铁观音;可增益其陈韵。总之;不同的茶应用不同材质、不同烧结度的壶(杯、碗、盅)来追求最佳茶汤表现。」此说甚切;精于茶道的工夫茶人;必然像重视茶叶的质量一样;重视茶壶选择。
其四;紫砂和茶汤色相相近;协调;这是一种沈郁稳重;不事张扬;但并不寂寞的颜色;小壶的造型通常线条柔和;低矮;简练而不呆板;平稳而不凝重;淳朴庄重;是一种忠实的茶具;这种形式很适合工夫茶区的饮茶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与当地人的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闽南人的性格也如同闽南的丘陵地带;山不高峻;河不宽阔;农业条件优越;生存条件良好;只求平平安安过日子;不想冒太大的风险;没有北方人的豪爽;没有江南人的潇洒;民风淳朴;性格内向;追求安定;相信传统;注重形式。
君不见;孟臣、思亭创造的一个壶式;就足以把闽南的茶人打发了几百年。(待续)
'转帖'小壶茶法
1。小壶茶的泡茶方式;是茶道中常用的泡茶法。小壶茶法要求的层面比较多;地区间、个人间在作法、风格上的变化也比较大。
2。小壶茶的置茶量依茶叶外形松紧而定;非常膨松的茶;如清茶、白毫乌龙、叶形粗大的茶等等;放七、八分满;较紧结的茶;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条形肥大且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放1/4壶;非常密实的茶;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茶;碎角状的细碎茶叶、切碎薰花的香片等;放1/5壶。
3。浸泡的时间是随「置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
7。依上述「置茶量」;第一泡大约浸泡一分钟可以得出适当的浓度;第二道以后要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增减时间;以下是几项考虑的因素:
a。揉捻成卷曲状的茶;到第二道、第三道才会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第四道以后才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
b。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c。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的更多。
d。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的更多。
e。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应增加愈多的时间。
8。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应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浸泡时间;细碎多者参考上条d款;紧压程度低者参考上条a款;紧压程度高者;茶叶因浸泡才逐渐松散;所以时间宜长;并依舒展程度调整之。
9。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颇长(如2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酌量缩短;若属二、三道;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2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需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10。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后面几道茶汤的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
11。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能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质溶出;较难反映该种茶的真面目。二、三道以后;茶叶已被泡开;较无此顾虑。
12。第一道浸泡的时间要在一分钟以上;那浓度太高、太低怎么办?以「置茶量」来调节。这样得出来的「置茶量」在冲泡数道后;茶叶舒展开来还不致于挤在壶内伸展不开;茶叶挤在壶内太密;会有闷味;影响香气品质。若问为什么不脆脆放少一点?这在「小壶茶」是不实际的;因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换一次茶叶;不方便。
13。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可以使用向前读秒的计时器;凭直觉判断容易有误差。但盯着计时器看;好等时间一到赶快把茶倒出;也显得太不可爱了;泡茶还要是用心;时钟只是辅助工具而已。
壶里春秋
☆陈镜雄
啜一口工夫茶;慢慢地细细地品;一股清香飘溢弥漫着;然后沉积在口中久久无法化去;沁入心脾。香;醇;这是好茶真味。
我算得上大号茶客了吧。〃从娘胎里开始饮茶〃;给祖父当〃茶童〃;伺候红炭炉;扇火煎水;学会了施茶;奉茶于上辈们……小时候;记得祖父一天没茶喝就像缺了件什么事似的;茶炉整天烧着;泡茶是件乐事;三两朋友或邻里乡亲或远来宾客;他们边喝着茶边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地聊;我常常听得入了迷。那时的茶不上档次;福建的〃乌龙色种一枝春〃就是上品了。祖父却在其间调出了很好的茶汤来;究其实就这么乌龙加色种、色种加一枝春混合来着。印象最深是他将春茶和秋茶混合调出来的茶最好喝;用家乡的山茶;取春茶的香味;取来茶的醇厚;两者互补;相得益彰。
祖父一有空闲就喜欢摆弄混茶的拿手戏。每次他拿出大包小包、锡罐瓷罐的;然后各掏出一些;比对着;拈量着;掺和着;再用纸包成一小包一小包;一小包就是一次的用量;末了就用一个铁盒子藏好盖严实;那样不会吸入异味……我很喜欢当祖父的帮手;因为他边干边唠叨些道理。
〃这混合茶是一种锻造;将一些一般的材料放在一起;配比合理;会成为好材料。好材料都是合成锻造出来的。〃这个道理我是后来读化学才明白的。
我问他春茶和秋茶混合在一起为什么那么好喝?他说:〃春茶香味抢嘴;但飘飘然;一下子就没了;秋茶醇厚有喉底;但起味慢。两者合而为一;不就相得益彰吧?!就像人;有的急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的是慢性子;那可也误事;事情都是拖延不得的。如果这两者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多好啊!〃……
后来我也学会混合春茶和秋茶;我还干脆给这茶命名为〃壶里春秋〃就是它的香;它的醇;让人品出很多人生真谛。
紫砂三论
蒋蓉
一论技术和艺术
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
艺术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
紫砂壶艺;有人称之为茶壶;有人称之为艺术;以我从事紫砂七十余年的经历和体会;紫砂壶艺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世界上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法、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