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量和武器”。诗人以宏伟的气魄,充沛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列宁的光辉
形象,讴歌了列宁的不朽业绩。全诗的构思新颖独特,它把列宁毕生的革命
实践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贯
穿全诗的一条红线。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前后一气呵成,使长
诗具有无产阶级英雄史诗的规模和特点,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
代表作。
(吴根成)
《好!》长诗。马雅可夫断基为庆祝十月革命10 周年而创作的长篇英
雄史诗。作于1927 年。诗人以时代的最强音放声歌唱伟大的十月革命,讴歌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年来所经历的战斗里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
苏维埃人民的爱国之情。全诗共19 章。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
出一个“好”(即社会主义好)字,作为标题,真是画龙点睛,一字千钧,
突出了诗章的主旋律。“好”的赞叹,回环在复,激起高亢,振奋人心。总
之,《好!》既是一部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十年的艺术编年史,又是一曲歌
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赞歌。卢纳察尔斯基赞美《好!》是“最
雄壮的进行曲”,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诗人自己也把它称做是“我
们时代纲领性的东西”。
(吴根成)
潘菲洛夫(1896~1960)前苏联作家,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
十月革命后曾在肃反委员会工作,后任《农业杂志》编辑。1926 年入党,曾
任苏联作协书记,并两度出任《十月》杂志主编,著有特写、短篇小说、剧
本等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代表作《磨刀石农庄》(共4 部),是
苏联文学中第一部从多方面描写农业集体化的大型作品,塑造了新农村建设
者的鲜明形象。卫国战争时期,写有特写《亲眼看见》,中篇小说《手已不
能动弹》筹。战后发表三部曲《为和平而斗争》(获1948 斯大林奖金)、《在
受难者的国家里》(获1949 年斯大林奖金)、《伟大的艺术》。三部曲反映
了苏联人民在战时和战后最初年代的生活。自50 年代起直至逝世,写成以战
后农村的矛盾和斗争为题材的三部曲《伏尔加河——母亲》,由长篇小说《打
击》、《沉思》、《以青年人的名义》组成。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苏联战
后的经济生活,其中《沉思》集中反映了苏共20 大后农业方面的尖锐矛盾和
变化。
(吴根成)
《磨刀石农庄》长篇小说,共4 部。潘菲洛夫作于1928~1937 年。它
描绘了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显示了小土地私有者的心
理和习惯,说明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者在叙述个体农
民如何走向集体化的同时,还特别详尽地描写了农村中新人的诞生。基里尔
回乡后由单于到领导集体农庄,最后成为农村新生活的组织者和创造者的历
史,是苏联先进农民的典型史。他的形象揭示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过程。小说首次全方位地展示农业集体化的全过程,及时提出按劳分配的工
资制问题,强调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因而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吴根成)
卡达耶夫(1897~1986)前苏联作家,生于敖德萨一个教师家庭。参加
过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1919 年复员后,为《南方罗斯塔》撰稿。1922 年迁
居莫斯科,从事专业创作。作品有:短篇小说:《在彼围困的日子里》、《国
内战争札记》等,情节扣人心弦,笔调幽默。另有抨击市侩习气的中篇小说
《盗用公款的人》、喜剧《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代表作有《时间啊,前进!》。
四部曲《黑海波涛》中的第一部《白色的孤帆》、第二部:《草原上的村庄》。
第三部:《冬天的风》。第四部:《为了苏维埃政权》,1956 年改编成同名
电影,成功地描写了1905 年革命时期敖德萨工人的斗争,给作者带来了广泛
的声誉。四部曲从1905 年革命一直写到卫国战争结束,时间跨度长达40 年,
具有史侍性质。他的另一部优秀中篇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也取村
于国内战争。卫国战争期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团的儿子》,获1946 年斯
大林奖,歌颂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万尼亚。战后著有以列宁生活为题材的政治
性中篇小说《墙上的小铁门》、自传性抒情哲理中篇小说《圣井》等。1982
年发表长篇小说《我的朋友萨沙·普契尔金自己讲的少年时代的故事》。他
曾任《青春》杂志主编,1974 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吴根成)
《时间呀,前进!》长篇小说。卡达耶夫作于1932 年。它表现了苏联
人民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是一首歌颂人与时
间赛跑的壮丽诗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工厂的建设者火一
样的劳动热情和冲天的革命干劲。他们和时间赛跑,使工地的面貌日新月异。
小说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工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忘我劳动热情,而且着重刻
画了坚决执行党的路线的第六工段段长、工程师马尔古里斯的形象。作品的
艺术风格与赶时间这个主题相适应,情节紧凑,语言简短,使读者处处感到
时间在飞驰。是苏联文学中反映工业题材的成功作品。
(吴根成)
列昂诺夫(1899~)前苏联作家,出身于诗人家庭。1920 年参加红军,
复员后到莫斯科当工人。1915 年开始发表作品,1922 年起成为专业作家。成
名作《獾》表现了革命初期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哲理性长篇小说《贼》通过
原红军政委维克申堕落为盗败的经过。表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资本主义势力
的腐蚀作用。长篇小说《索契河》是苏联散文中最早歌颂劳动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的作品之一。代表作《俄罗斯森林》,描写森林学科中两种倾向、两种
典型人物的斗争,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问题,被誉为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
的作品之一,获1957 年列宁奖金。1942 年,发表剧本《侵略》,描述失足
青年费奥陀尔在家庭的影响下,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从容就义的故事,
获1943 年斯大林奖金。电影剧本《麦金利先生的逃亡》,表现对战争与和平、
及对核战争威胁的沉思,获1977 年苏联国家奖金。此外,还写有反映当代现
实生活的中篇小说《叶甫盖尼娅·伊凡诺夫娜》和《最后一次散步》等。他
的小说具有哲理性强和心理描写细腻的特点。1972 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
院士,1946~1970 年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67 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称号。
(吴根成)
《俄罗斯森林》长篇小说。列昂诺夫作于1953 年,被誉为战后苏联文
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获1957 年列宁奖金。小说主人公莫斯科林业科学院
研究室主任维赫罗夫教授是位热爱祖国和人民、献身林业的科学家。在20
年代,他反对滥伐祖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俄罗斯森林,要求森林的年采伐
量不得超过年增长量,但遭到曲解;加上隐藏的阶级敌人格拉齐扬斯基教授
的恶意诋毁,使他蒙受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不幸。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
信念。卫国战争爆发后,格拉齐扬斯基的阴谋败露,自杀身亡。他关于保护
俄罗斯森林资源的科学观点终于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并重新走
上领导岗位,夫妻团圆,父女矛盾也迎刃而解。小说结构复杂,语言鲜明,
语调生动,既有犀利的讽刺,也有浓郁的抒情,渗透着深刻的思想。因而苏
联评论界盛赞这部作品是“划时代的巨著”,“战后年代整个苏联文学的最
大成就之一”。
(吴根成)
包戈廷(1900~1962)前苏联剧作家、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本姓斯图
卡洛夫,生于顿河地区古旦洛夫斯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1 年从事新闻工
作,1922~1932 年任《真理报》记者,发表特写集《红彤彤的清晨》、《红
色的幼芽》。此后从事戏剧创作,接连写了几部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
济建设的剧本:《速度》、《斧头的史诗》等。1937 年问世的《带枪的人》
是苏联第一部再现伟大列宁形象的舞台剧,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剧作,获1941
年斯大林奖金。它与后来陆续完成的《克星姆林宫的钟声》、《悲壮的颂歌》
组成著名的“列宁题材三部曲”。比较成功地处理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
关系,突出列宁平凡而伟大的性格特征,获1959 年列宁奖金。喜剧《当辩论
激烈的时候》、《我们三人去垦荒》、《年轻的女大学生》、《蓝色狂想曲》
等剧本程度不同地触及社会道德问题。1960 年,为配合“共产主义劳动队”
的宣传活动,写有剧本《活的花朵》及长篇小说《琥珀项链》。包戈廷是个
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新生事
物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充满着光明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吴根成)
《带枪的人》三幕十三场话剧。包戈廷再现列宁形象的三部曲的第一
部。发表于十月革命20 周年之际,获1941 年斯大林奖金。剧本以十月革命
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为背景,以列宁和人民为主题,歌倾了伟大的十月
革命。主人公雪特林原是一个质朴、淳厚、幻想过和平生活的农民。在第一
次世界大故中,被应征入伍,成为沙皇军队的一名士兵。在这伟大的转折时
期,他懂得了革命的真理,成为一个自觉的、带枪的革命战士。剧作家把雪
特林觉悟的提高和纯朴感人的伟大领袖列宁的平凡活动,以及他所代表的真
理紧紧地联系起来。剧中决定着主人公命运和剧情发展的是雪特林在斯莫尔
尼宫与列宁的谈话和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关于土地的法令》。这是第一部再
现列宁形象的舞台剧,比较成功地处理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结合,突出
了列宁平凡而伟大的领袖性格特征,被认为是描写革命领袖的成功之作。
(吴根成)
法捷耶夫(1q01~1956)前苏联作家。生于加里宁州基姆拉市一个助理
医生家庭。曾在海参崴商业学校读书。1918 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曾参加党
的地下工作和红军游击队,参加过对白匪的讨伐队和打击日本干涉者的战
斗。1921 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1924 年调出担任党
的工作。自1927 年起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曾任原苏联作家协会
主席、书记。著有中篇小说《泛滥》、《逆流》,长篇小说《毁灭》、《青
年近卫军》。另有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是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原苏联政府曾奖给他两枚“列宁勋章”,曾获得
斯大林文学奖金。
(张新莉)
《毁灭》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作于1927 年。作品以苏联国
内战争时期激烈的斗争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一支小小游击队的战斗经历,
反映了革命队伍在面临“毁灭”的艰苦斗争中经受严峻考验,大浪淘沙的现
实。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