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章雄健明快,气势充沛,感染力强。
(朱国栋)
《进学解》散文。韩愈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即韩愈再次降为
国子博士的第二年。在写法上模仿汉朝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
多用韵语,巧妙地通过国子先生和诸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重点
发泄自己怀才不遇,不得重用,屡次遭贬的怨愤。真实反映了作者满腹怒气、
愤懑不平、自我解嘲、自宽自慰的复杂矛盾心情。阐明了既使身处逆境,仍
要矢志“进学”的可贵精神。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心愿。采用记叙
文体的框架,杂糅了骈体文的句式,熔骈散、诗韵、驳诘为一体进行剖理明
志。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杂感性文章,以实论虚,言简议当,产生了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张洪英)
《杂说四》散文。《杂说》是韩愈的一组杂感,此为第四篇。是一篇以
马喻人的议论杂文。作者巧妙地把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
才之士。感叹自己大材小用,屈居人下的逆境。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警句式提出论题,强调伯乐的重要
和难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故虽有名马。。安求其能千里也”?感叹名
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知音,为“千里马”的见辱、埋没和骈死鸣不平。最
后作者采用排比句式,“策之不以其道”,借指自己无辜受贬;“食之不能
尽其材”,暗喻自己禄位太低,不能施展抱负;“鸣之不能通其意”,指自
己被迫为不平之鸣,而当政者不解其意。比喻巧妙,寄慨深远,是韩愈短篇
杂文中的佳作。
(张洪英)
《张中丞传后叙》散文。韩愈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作者读了
李翰的《张中丞传》后,认为其内容欠完备,在原著基础上补其不足,所以
在传后写了这篇“后叙”。夹叙夹议,独立成篇。通过一系列遗闻轶事,塑
造张巡、许远、南霁云等英雄形象,表彰40 多年前抗击安史叛军的功臣,列
举事实,批驳“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充分肯定许远“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阻止安史叛军攻势,使天下
不亡之功。后半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及城陷不屈的壮烈行为,对“擅强
兵坐而观”的贺兰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尖锐辛辣的嘲讽。使南霁云的大义
凛然与贺兰进明的卑鄙可耻泾渭分明。文章通过张籍之口补叙张巡轶事及就
义时“颜色不变,阳阳如平常”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慨,使智勇双全的张巡栩
栩如生,更加丰满。全文合数人事迹于一篇,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
通过生动细节描写,精彩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使内容丰富多彩。写法上灵
活多变,波澜曲折,一气贯通,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杰出的“后叙”。在古
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张洪英)
《祭十二郎文》散文。韩愈为祭他的侄子十二郎而作。作于唐德宗贞元
十九年(803)。韩愈和侄子十二郎自幼患难与共,两人虽是叔侄,情同手足。
长大后长期分离,当韩愈惊闻噩耗,悲痛至极,含泪写下了这篇情真意挚的
祭文。祭文突破四言押韵的传统,用散文形式叙写身世。作者从自己的不幸
写起,父母的早逝,兄嫂(十二郎的父母)的抚养,与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自己的多病早衰,子孙的幼小,哭絮家常,表达了作者对死者深切悼念的真
情实感。通篇贯穿一个“情”字,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之
情和对兄嫂的怀念感激之情。感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委婉曲折,读来感
人肺腑。清人吴楚材等评价:“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祭文,须想其
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张洪英)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祖籍洛阳(今河南),出生于苏州嘉兴(今
浙江嘉兴)。唐代著名诗人。父亲刘绪进士出身,曾在浙江西道公署任从事,
兼任管理盐铁的副使,官至殿中侍御史,刘禹锡于791 年(贞元七年)考取
进士。翌年考取吏部取士科,任命为太子校书。805 年(永贞元年)他和柳
宗元等人辅佐王叔文执政,实施改革措施。改革失败后被贬做连州刺史,赴
任途中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九年后被召回长安。因玄都
观的题诗触怒当权者,被发落到连州(今广东省连县)作刺史,后又作过夔
州、和州等地刺史。828 年(唐大和二年)由宰相裴度推荐,回京城,先后
任主客郎中、太子宾客等,世称刘宾客。他是唐朝中期杰出的诗人和唯物主
义思想家。长于诗文,留传下来的诗文有800 余首。
(朱国栋)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七言绝句,刘禹锡作于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由屯田员外
郎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应召还京。刘禹
锡回到长安后,借游玄都观看花之机,写了这首诗。诗题用“戏赠”二字,
含有嘲讽的意思,寓意很深。诗中以易于凋谢的桃花比喻保守派新贵,讽刺
了在打击革新派之后而显赫一时的当朝顽固势力,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
神。桃花盛开,人们纷纷去看,可能是事实。作者由这种现象起兴,寄托自
己的政治褒贬。诗中没有直接写桃花,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桃花之盛。看
花人络绎不绝,桃花盛极一时、红极一时。桃花开得越旺、趋炎附势的人越
多,就越反衬出“刘郎”不同流合污,不屈服权势的高洁坚贞。
(朱国栋)
《西塞山怀古》七言律诗。刘禹锡作于长庆四年(824)离开夔州刺史
任赴和州刺史任的途中。《西塞山怀古》是诗人著名怀古作之一。作者借三
国时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堑,并在江中暗置铁椎,以达到封锁长江天险来保
住东吴的故事,借古喻今,长江是被封住了,但西晋王濬用火炬烧之,使铁
链沉入江底,长江防线不攻自破。作者借这个故事阐发了“国家的兴衰是由
人而决定的,只凭借着险要的地形是不行的,作者的“今逢四海为家日”与
“故垒萧萧芦荻秋”,怀古慨今,寓于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措辞含蓄,寓意
深远,怀古喻今,怀有不尽的感慨。
(周洁)
《再游玄都观》七言绝句,刘禹锡作于大和二年(828)三月某日。诗
前有“引”。作者在元和十年(815)同柳宗元等一同被召还京,写下了前一
首游玄都观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后又被贬出京,
任连州刺史。十四年后,由于宰相裴度的荐拔,刘禹锡再回长安,重游玄都
观,又写下这首诗。这首《再游玄都观》是前首游玄都观诗姊妹篇,在内容
上,意境上,都是前诗的继续。同前诗一样,这首诗讽刺顽固派是些经不住
时间考验的早开易谢的桃花,他们可以显赫一时,但终究逃不脱“净尽”的
命运。而坚持真理经受磨炼的人们,才是有生命力的,表示了诗人不屈的战
斗决心。在写作上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全诗充满了信心,表现了积极乐
观的精神。
(朱国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
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著名诗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
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815 年因越职上
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
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前期作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
阶级矛盾,揭露了中央权贵和地方官吏的罪恶,对人民的疾苦寄予深切的同
情,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且主题
集中,概括力强,有明显的针对性,形象鲜明,语言平易通俗,自然优美,
是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其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他曾提出“文章合
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白诗在当时就流传很广,
不仅为边疆兄弟民族所欣赏,而且远传朝鲜和日本。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
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
代的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
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诗诗风的启示。另外,元、明、清历代剧
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
朴的《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
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句,也有不少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有《白氏长庆集》收录白诗3000 余首。
(晓雨)
《赋得古原草送别》五言律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应考的拟作。是
一首送别诗。中心意思是写草原送别的情景。诗从草的枯荣写起,然后写草
盛之状,写野草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点明送别之意。全诗借草取喻,有虚有
实,既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又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层次有序,语言简洁
自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富有哲理意味,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晓雨)
《长恨歌》七言歌行。白居易作于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诗人
任屋县尉;和陈鸿、王质夫等谈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后来白写
下了这首诗,陈鸿写了《长恨歌传》。歌咏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情绪感伤,寄托深微。既写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贵妃得宠,李杨的欢爱,
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和杨家由此而起的权势,又描写了杨贵妃遇变
身死、唐明皇对她的思念及晚年的凄凉,最后通过方士寻求亡魂,描述了他
们始终不渝的感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流露出作者
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诗歌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
手法,将抒情、叙事、写景融为一体,完整而精炼,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
就。
(晓雨)
《卖炭翁》七言歌行。白居易作。这组《新乐府》诗共50 首,《卖炭
翁》是第32 首。中唐以后,宫廷中需要的日用品,都改由太监直接到长安街
市上采购,叫“宫市”。太监仗势欺人,随意付值,甚至拒不付值,名义上
是购物,实际上是抢夺。这首诗叙述一老翁辛辛苦苦烧得木炭,在雪厚一尺
的严寒冬天进城出卖,牛困人饿,结果木炭全被皇宫掠夺而去。一家衣食所
望化为乌有,从而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及其爪牙掠夺民财的罪恶,反映了劳动
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爱
憎分明,叙事有急有缓,有起有伏,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贡献。
(晓雨)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父柳镇,历任录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