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54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4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夸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
故事作为表现现实生活的媒介。全篇语言通俗生动、文笔流畅犀利。形式新
颖,想象丰富,巧用典故,又多作漫画式的夸张变形,以嘻笑怒骂的笔墨发
泄心中的愤懑。因遭国民党胁迫,未能终篇,全书只写了14 个梦。

(王军)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县峡石镇人。现代诗人。曾就读于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教授。1921 年开始诗歌创作,曾参与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派的主要成
员。他的诗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讲究形式美,
构思新丽,用词含蕴,情调轻畅,韵律感强,又往往溶有淡淡的惆怅、长长
的吟叹。1931 年因飞机夫事遇难。诗人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120 多首诗和
不少优美的散文。其诗作在20 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不少作品仍有较强的艺术
生命力。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等。

(邱昭山)


《雪花的快乐》诗歌。徐志摩写于1924 年12 月30 日。诗人认识并恋
上了陆小曼。一般论者认为,这首诗是献给她的。诗人设想自己是朵雪花,
“飞扬,飞扬,飞扬”,“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而是“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沾住”“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她,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诗境空灵、清隽、缠绵,
表达了一往情深的爱,寄托如痴如迷的恋情。给人一种沉醉、幸福的感觉。
想象奇丽,音韵和谐,颇有一种飘逸美。

(邱昭山)


《再别康桥》诗歌。徐志摩著。发表于1928 年12 月《新月》第一卷第
10 号,后收入《猛虎集》。1921 年作者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28
年秋出国讲学,年度至英国剑桥大学(注:康桥即剑桥)。《再别康桥》即
写于1928 年11 月6 日的海途上。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轻轻的我走
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开首一节轻悄,
但情意绵浓,很能代表作者的诗风。把“那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
新娘”,把潭水比喻成“天上虹”、“彩虹似的梦”,清新怡人。诗的未节
与开头相呼应,再次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离情。文字轻灵,声律和谐,诗行
回环复沓,颇富音乐美。

(邱昭山)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爱好古典诗词。1913 年春,随兄去日本留学。1921 年5 月,与郭沫
若等在东京成立创造社。1922 年回国,开始文学创作,编辑《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
学等校任教。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3 月,
参加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 年12 月,加入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同
盟。1933 年1 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1937
年,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1938 年3 月,赴武汉参加军委政治第三
厅的抗口宣传工作。12 月,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
周报》主编。1941 年12 月,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2 年5 月,
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不久,被日军胁迫在日本宪兵部当翻译。1945
年9 月17 日被秘密杀害。郁达夫一生著述甚多,小说、散文和旧体诗的创作
都有较大成就,短篇小说富于浪漫主义情调,影响最大。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散文集《忏余集》、《屐痕处处》等。

(王军)


《沉沦》短篇小说。郁达夫著。1921 年出版。以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生
活为题材。主人公希望能在异国得到真挚的友谊,但祖国的贫弱衰败使他到
处遭受冷遇和歧视;他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渴求纯洁的爱情,但他的梦想
无法实现。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他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孤独无依,乃至产
生了性变态心理,最后终于绝望厌世,投海自杀。反映了“五四”运动潮落
后部分知识青年因个性解放的幻想破灭所造成的沉郁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希
望祖国早日富强的爱国愿望,因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精神。小
说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以散文式的铺叙描写了留日学生内心的郁闷和心
理变态,同时也寄寓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叛逆精
神。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王军)


《春风沉醉的晚上》短篇小说。郁达夫写于1923 年7 月。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早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陈二妹16 岁死了父亲,生活无
着,到烟厂当了工人。虽然每天都拼命工作,但挣的钱仍少的可怜,工厂里
的工头还经常戏弄她。陈二妹痛恨剥削阶级,对落魄贫困的知识分子“我”
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作品通过描写贫病交加、以卖文为生的穷知识分
子“我”和年轻女工陈二妹互相同情、互相关怀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和
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歌颂了受苦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关怀的真诚
友谊,赞扬了女工纯真善良的心灵、坚韧的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小说刻
画人物细腻、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王军)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 年始用茅盾笔名。浙江
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早在中学时期就受
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 年毕
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0 年10 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1 年,倡导现实主义文学。
1926 年,曾以左派国民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
宣传部秘书。1927 年8 月回上海,从事专业创作,写有《蚀》的三部曲。1928
年夏,东渡日本。1930 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领导
工作。抗战胜利后,坚持参与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动。建国后,曾任文化
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和第四、五届
副主席,历届全国文联副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历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7 部、中篇小说6 部、短篇小说数十篇、多幕剧一个、
散文集十多本,还有大量的文艺批评、文学研究等理论著述。成为中外文坛
公认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邢均海)


《蚀》长篇小说。茅盾著。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有连
续性的中篇组成。写于1927 年秋至1928 年春,1930 年5 月合为一个长篇、
题作《蚀》三部曲。这三个中篇是茅盾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各类小
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动荡时期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幻灭》描写
静女士不断地在追求,也不断地在幻灭,而最终幻灭的过程,足以启示人们
抛弃幻想作切实的追求。《动摇》所描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某些人的动摇。
通过方罗兰这一“动摇”的突出代表,反映大革命时代轰轰烈烈而又极其复
杂的生活场景。对一切具有“动摇”性格而希求前进的人,会从中受到启发
而猛醒。《追求》描写一群知识分子在革命失败后的遭遇。总结其原因是没
有真正和工农结合,所以追求最后不免落空。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人,会以
《追求》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增强对反革命力量的仇恨。《蚀》是中国现
代长篇小说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品注重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描摹人
事的变幻,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邢均海)


《林家铺子》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 年6 月。作品描写1932 年
“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某集镇一个小百货商店——林家铺子由挣
扎到倒闭的过程。主人公林老板是个精通生意经和谨小慎微,勤勤恳恳的商
人。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上海战争的影响,国民党官僚的敲诈及同行不择
手段的竞争,最后以林家铺子倒闭使张寡妇等不幸者失去在林家的存款,断
绝生路,发出狂疯的惨叫声作结束。通过林家铺子的衰败破产的过程,充分
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利用内忧外患,趁火打劫,摧残城镇商业以至殃及广大贫
苦人民的罪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30 年代初期,民族危机深重,百业调敝,
举国动荡,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在一个短篇小说中反映出如此深广的社会
内容,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邢均海)


《春蚕》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 年11 月。是作者的《农村三部
曲》(《秋收》、《残冬》)中影响最大的一篇。《春蚕》以江南蚕乡老通
宝一家辛苦挣得春蚕丰收,反而“增加了债”的故事,典型地再现了30 年代
中国农村破产的现实。老通宝一家没日没夜地操劳,希望春蚕丰收偿还借债。
虽因蚕叶涨价,又借新债,但仍未失去偿还新老债务的希望。一个月后,正
当他满怀喜悦地获得“从没见过的好收成时,却因日军入侵上海,茧厂关门,
无人收购蚕茧。迫于债主和差役的逼债,老通宝只好摇船远走无锡,忍痛贱
卖上等蚕茧。最后,他和全村农户一样,尽管春蚕丰收反而负了新债。作品
通过对丰收成实这一畸形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了造成农户破产,农民贫困
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买办资产阶级的吞噬和地主、高利贷者的
盘剥。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的觉醒,顶示了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邢均海)


《子夜》长篇小说。茅盾著。1933 年5 月出版。原名《夕阳》。所展示
的时代背景是1930 年春末夏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
“子夜”一词指半夜11 点至凌晨1 点。作者用“子夜”作为书名,是象征着
小说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中国,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革命则如
燎原之火越烧越旺。“子夜”过去,黎明马上就会到来。作品以典型的半殖
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挣扎
直至破产的命运及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金融买办资产阶
级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与压迫,也反映了城乡工农奋起斗争的情况,形象地
揭示了旧中国“更加殖民地化”的本质。驳斥了托派所谓“中国已经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谬论。语言明快、细腻、色彩绚烂。全书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成
就,显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实绩,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邢均海)


《白杨礼赞》散义。茅盾苫。1941 年写于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