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 作者:单田芳-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原来怡良在奏折里揭露琦善卖国求荣、欺骗皇帝的罪行,如实讲了沙角、大角炮台失守以及陈氏父子为国捐躯的经过;还有琦善议定《穿鼻草约》,赔银一千二百万两,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经过。怡良还说:英夷在香港贴出安民布告,宣布香港已归英国所有。怡良还把英国政府在香港张贴的布告抄件,附在奏折后面。
道光皇帝看罢怡良的奏折,〃噌〃地站起身来,〃咣当!〃一脚把御案踢翻,大声吼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琦善,你竟骗到朕的头上来了,真是该杀!〃道光越想越气,把牙齿咬得〃咯嘣咯嘣〃直响。宫女和内侍吓得面如土色,慌忙跪倒:〃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只见道光皇帝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传旨道:〃去,快快把穆彰阿给朕唤来!〃〃遵旨。〃值日大监应声跑去。道光皇帝转身归座,宫女们急忙整理桌案。
片刻过后,门外传来脚步声响。接着,有人拉着长音说道:〃奴才穆彰阿告进!〃宫女把暖帘掀起,形似骷髅的穆彰阿轻步走了进来,刚迈进一步就跪在地上,爬到道光皇帝脚前叩头:〃奴才给皇上问安。〃道光一拍桌子,声色俱厉地喝道:〃穆彰阿,你可知罪?〃穆彰阿吓得浑身战栗,慌忙叩头:〃奴才该死,奴才该死!〃说着,头上渗出汗珠。道光怒斥道:〃琦善是你的学生,是你一再保举他,朕才重用这个奴才的。朕这次让他去广州办理善后,也是你保举的。你可知,他在广州都干了些什么吗?嗯!〃〃奴才不知。〃道光皇帝把琦善和怡良的奏折〃哗啦〃往地上一扔:〃你把这两个奏折仔细看看,他干的是什么事!〃〃遵旨!〃穆彰阿擦擦头上的冷汗,拣起奏折,仔细观看。此时,又听皇上说道:〃这个该死的奴才!到了广州,又割地,又赔款,把我天朝的面子都丢尽了,竟敢欺骗于朕!纸里能包得住火吗?你说该怎么办?〃
穆彰阿边听边想:就数你的嘴大,咋说都行。当初同意英国人提出五个条件的是你,割地赔款也是你点的头。要不,英国的兵船能从大沽退走吗?你现在又倒打一耙,怪在琦善头上了。唉呀,这个理向谁讲去呀!
穆彰阿心里是这么想的,可他嘴里可不能这么说,他敢和皇上辩理吗?穆彰阿略思片刻,往上叩头说道:〃琦善辜负了圣恩,理当严惩;奴才保举得不对,用人失误,也罪不容赦。请皇上发落。〃他边说边叩头,从眼睛里还挤出了几滴眼泪。
道光皇帝对穆彰阿一向特别宠爱。他一看穆彰阿这副可怜相,心就软下来了,把手一摆说道:〃不要啰嗦了,朕这次就宽恕了你。传朕的话,把琦善革职,交部严议。〃穆彰阿知道皇上任性,自己都险些卷了进去,哪还敢给琦善求情?忙说:〃皇上圣明,奴才谢恩!〃
道光皇帝又问他:〃你看什么人接替琦善好呢?〃〃这个……〃穆彰阿不敢说了。心想:你这个皇上太难伺候了,一会儿是风,一会儿是雨;朝令夕改,变化无常;时软时硬,性情古怪。一旦保举不当,我就活不成了。他想到这儿,便支支吾吾起来:〃奴才老迈昏庸,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人来,请皇上定夺吧。〃道光皇帝也看出他心里有顾虑了,不便勉强,他闭上眼睛琢磨起来:汉人、外人都不是可靠的,还是从皇族里挑选一个人吧!究竟选谁好呢?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地上来回走了几趟,心里突然一动:对呀!叫这个人去,可比琦善强多了。谁呀?道光皇帝的亲侄奕山。
奕山,爱新觉罗氏,字静轩,现年三十五岁,满洲镶蓝旗人,是道光皇帝的侄儿。侍卫出身,现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在道光皇帝眼里是个能文善武、很有韬略的人,过去就很器重他。
道光选定奕山,就问穆彰阿:〃叫奕山去广州怎么样?〃穆彰阿也料到皇上要选他,急忙顺水推舟地说:〃皇上圣明,奕山将军堪胜此任。〃道光主意已定,马上传出两道圣旨:一把琦善革职,交部严议;二任奕山为靖逆大将军兼钦差大臣,节制两广军政事务。
两道圣旨下达后,京城又是一片哗然。尤其是官场之中,人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为自己的前程担心,怕踏琦善的覆辙。
一八四一年一月十八日,奕山奉旨到宫中陛辞。道光皇帝说:〃朕命你为靖逆大将军、钦差大臣之职,去广州接替琦善,担子可不轻啊。你要吸取琦善的教训,莫负朕意!英夷得寸进尺,野心极大。《穿鼻草约》欺人太甚,朕万难应允。你对洋鬼子不能客气,能抚则抚,能剿则剿,要软硬兼施。倘若你办理不善,给天朝丢了体面,朕可决不饶你!〃奕山叩头道:〃侄儿记住了。不过,广州混乱,官兵都不可靠。臣打算从外省抽调军队,不知圣意如何?〃道光点头:〃这个,朕替你想过了,朕命陕西提督杨芳为你的帮办大臣。他手下尚有精兵一万余人,可以归你调动。再命协办大学士巴彦山辅佐于你。近日就起身吧。〃〃臣谢恩。〃
奕山退出,回到府内。嚄!溜须拍马的都上来了。府外车轿盈门,川流不息。奕山洋洋得意,神气十足,几天的工夫就收了不少礼物。奕山贪财如命,对送礼的,向来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送什么都收,哪怕是一叠烧纸也好。
这几天除了收礼、准备上任,还把自己心腹和账房先生找到密室。干什么?给他算算这一任能搂多少银子,要达不到目的,再从什么地方下手捞外快。像这类的将军,到了广州能打胜仗吗?可见道光皇帝多有〃眼力〃了。
且不表奕山起程,再说英国侵略军司令乔治。他请求的援军,在前几天已从印度开到了。大小兵船增加到三百多艘,军队扩充到万人,重炮八百五十门。乔治又抖起威风来了,他收买了一批汉好,替他搜集清朝的情报。对奕山挂帅、琦善革职、废除《穿鼻草约》这几件事,乔治都掌握了。他马上召集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伯麦在会上气冲冲地说:〃阁下说得太正确了,对这个不守信用的国家,必须用武力狠狠地打!打得越痛,对我们越有利。他们既然撕毁《穿鼻草约》,又派了个奕山为大将军,很明显是对我们宣战了。先下手为强,我建议我们马上出兵,抢占广州。〃义律说道:〃我是一贯主张付诸武力的,只有大炮最有效。因此,我完全拥护伯麦副司令的意见。〃到会的其他英国军官,也都发表了同样看法。乔治最后做出决定:〃既然诸位意见一致,现在我命令,兵发广州!〃于是,又一场激战开始了。
次日,也就是一八四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破晓,英国侵略军兵分两路,从沙角、大角两炮台出发,直向横挡、永安两炮台扑去。
前文书说过,虎门炮台是广州门户,共有三道防线,当时称做三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是第一重门户,原由陈连升、陈长鹏父子镇守,已被英军攻占。南山、镇远、横挡三座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是第三重门户。假如这三道防线失守,广州就保不住了。因此,林则徐到广州后,一面禁烟,一面加强了虎门炮台的防务,增加了靖远、永安、蕉门、巩固、新涌等新炮台。
二十五日,英军包围了横挡、永安两座炮台。二十六日拂晓,英军发起猛攻,清军奋勇还击,终因炮台弹药不足,援兵受阻,两座炮台均被英军占领了。接着,英军又开始向靖远炮台发起猛攻。靖远炮台的守将是谁?就是那位广州水师提督、老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字仲因,出身行伍。自幼家境贫寒,素有大志。成人后,专喜使枪弄棒,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进了军队不久,就从一个当兵的提为一名小武官。因他办事认真,为人忠正,此后逐年提升,历任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江南苏松镇总兵、江南提督等职。在一八三四年调任广州水师提督。
关天培认为,广州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在这儿当提督,和在别处大不相同,这是守卫中国的南大门啊!这个门官儿,只能当好,不能当坏。所以,关天培到任以后,首先观察了广州的海防工事。结果一看哪,心里凉了半截。为什么?虎门海口那十几座炮台,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那些大炮,都是康熙、乾隆年间铸造的,最大的才三千斤,哪儿抵得过洋人的巨炮?一旦打起仗来,必败无疑。其次,水师定员是八千人,实际不过四千人,光老弱病残者就占了三分之一,能打仗的只有一千多人。特别是那些当官的,多数不会领兵,就知道吃空额,克军饷,宿妓院,抽鸦片。老英雄看到这里,心情十分沉重,决心把海防工事和广东水师整顿好。他把原有的几座炮台整修一新,增设了虎门、南山、横挡几座炮台。又用石条筑造了防炮墙和掩护沟,新铸了巨炮四十余门,还从外国购进最新式的转环炮十六门,把虎门海口的防御工事修筑得十分牢固,那十几座炮台就像十几尊金甲天王,手持利刃,威严地把守在虎门海面上。广州水师经他整顿和训练,人员达到了六千人,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了。林则徐来到广州后,对广州水师和海防更为重视,与关天培通力合作,把海防整治得固若金汤。关天培特别反对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禁烟运动开始后,曾配合林则徐收缴洋人的鸦片,为禁烟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晴天一声霹雳,道光皇帝把林则徐革了职,派琦善来到广州,禁烟运动遭到彻底破坏。关天培对此痛不欲生。前文书已表过,由于他敢于和琦善辩理,差一点把命丢掉。后来他想辞官务农,林则徐规劝他说:〃现在国家不幸,内优外患,正需我等出力。我已被贬,想报效国家也无能为力了。将军现在仍握兵权,应振作精神,为国出力。如果我们被贬职的贬职,辞官的辞官,谁来为国尽忠呢?难道能依靠琦善这些人吗?〃林则徐这一席话,使关天培受到很大鼓励,他含着泪说:〃大人指点迷途,天培顿开茅塞。我决不辜负您的期望,只要我天培不死,还当这个水师提督,就决不允许洋鬼子横行和琦善等人卖国!〃从此,回到任上,情绪大振,率领水师官兵,日夜守卫着虎门海防。
前次沙角、大角两炮台失守,陈氏父子阵亡,关天培放声痛哭。他原想领兵支援,可是琦善下了死令,不允许他出兵援助,干着急也没有办法。两炮台失守后,他亲到靖远炮台,坐镇指挥。经过琦善的破坏,关天培手下只剩四百五十名官兵和几十门大炮了,弹药不足,给养困难。
这天,关天培早早起床,借着月光,站在靖远炮台的最高处,向远处眺望。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了沙角、大角两座炮台,不由心里一阵难过,他想起了陈连升、陈长鹏父子,想起了死难的几百名弟兄,不由掉下了眼泪,心中默默说道:死难的弟兄们,你们安息吧!你们死得荣耀,死得其所,万古流芳。你们是关某的楷模,我一定像你们那样,不给咱大清国丢脸!
关天培走下山来,巡视了一下阵地,回到寝帐,把蜡烛燃亮,提起笔来,给远在家乡的老母写了封信。然后,又找出几件东西,连同书信一起锁在一只小箱子里。有个亲兵在一旁看着,不敢询问。这时,关天培朝那个亲兵嘱咐道:〃你辛苦一趟,把这个箱子送到我的原籍,亲自交给我的老娘。并告诉她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