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源-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6万平方米的商都文化广场和4个绿化游园;并对部分城墙实施立体绿化,使1700多米的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但商城遗址保护重视程度仍然差强人意,人为地对城墙遗址进行的建设性破坏仍然时有发生。客观上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与商城遗址完全重叠,也使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郑州市政府颁布了《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2004年,郑州市投资5亿元启动商城博物苑建设工程,并对郑州商城遗址进行分片保护整治,以探索城市型历史遗址展示与整体开发的新模式。
目前,对商城遗址的保护正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之中。
郑州商代城址是哪个王的都城?
郑州商城的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使人们确信它是一处以商代二里岗文化为主的商代城市遗址。然而,它是哪个王的都城?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依据文献中“帝仲丁迁于瞰”的记载,认为郑州商城可能是仲丁所迁的瞰都;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应为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所建的亳都;1959年,郭沫若先生看完郑州商城考古工地后,随即题诗:“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所都……”郭沫若认为郑州商城可能是仲丁所迁的(阝+敖)都。几种观点相持不下,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不过,郑州商城早于安阳殷墟,是商代的王都,这一点则是学术界所一致公认的。目前,郑州商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我们相信,随着郑州商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然还会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出这座古老城市更多的奥秘。
一片甲古惊醒的神秘都城——殷墟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殷墟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08年发现,正式发掘于1928年,此后的发掘工作陆续展开,持续至今。
距今历史:3000多年前
考古地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处于青铜器时代,已经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商代后期文化的写照。
河南安阳,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频频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正所谓“一片甲骨惊世界”,这片土地连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起闻名世界。这个商代后期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城之一。这就是古老而神秘的都城——殷都!
考古发现过程
100多年前,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有个名叫李成的剃头匠,有一年夏天身上生了疥疮,疼痒难耐,只好向村里人求助。村民告诉他,自家田地的“白骨片”什么病都治,李成就回家试了试,疼痒竟神奇地止住了,如此几番,疥疮竟不治而愈。李成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立刻抓住了这个生财之道,开始在田地里收集白骨片,送到城里的药店去卖。
李成收购贩卖“龙骨”的生意越做越大,药店老板为了赚钱,又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的药店。就这样,大批“龙骨”进入了京城的各大药店。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1899年秋,正是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王懿荣受命回乡督办团练,但因诸多困难,无功而返,眼看着国家处于败亡边缘,王懿荣病倒了。
王懿荣服药时,在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了刻痕,引起了他的注意。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年代久远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些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并于1915年亲自来到安阳小屯村进行土地勘察。这是甲骨学者第一次亲临安阳进行的土地勘察。
这时的小屯村遗址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盗掘,对甲骨及其他文物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先后持续了近30年之久。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不满,而国内有识之士为此更是忧心忡忡。为了使殷墟不再遭受破坏,他们东奔西走,四处呼吁,希望政府出面干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
在这种形势下,1928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中专门下设考古所。考古组成立之初,便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殷墟遗址上,就这样对殷墟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序幕。为了尽早开展工作,1928年8月,史语所考古组委派董作宾为前锋,先行到小屯考察,看是否还值得进行发掘。
董作宾是河南南阳人。几年前他曾带学生到小屯做过多次调查,1928年,董作宾在好友陪同下再次来到小屯村,他亲眼看到很多新出土的甲骨,因此断定目前仍然有发掘的重大价值,而且“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中央研究院接到董作宾的报告后,也认为政府如不出面采集,“恐以后损失更大矣”。于是决定由史语所考古组负责,对殷墟进行全面调查与发掘。这次发掘由董作宾制定出了全面发掘计划,连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在董作宾的积极倡导下,历时70多年的殷墟大规模考古与发掘正式开始了。
1928年10月13日,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早已载入了殷墟考古和中国考古学史的史册。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下,董作宾又一次来到安阳,主持殷墟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
第一次的发掘,重点放在寻找甲骨上。当时的中国考古刚刚起步,不仅设备简陋,工作方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发掘范围仅限于小屯村中和南北一块不大的地域内。参加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一共才6人,工人也只有15人,可以说仅仅是一次规模较大的试掘而已。这次共发掘了40个坑,揭露280多平方米的面积,掘获石、蚌、龟、骨、贝、玉、铜、陶等器物近3000件,获得甲骨854片,其中提字甲骨784片,这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考古工作者继续殷墟发掘的信心。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从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被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继续主持对殷墟的全面发掘。殷墟发掘的范围不断扩大,到1932年10月第七次殷墟发掘时,发掘范围已经由殷墟扩大到殷墟以外,由小屯扩展到四盘磨、后冈、南霸台、王裕口和侯家庄等地。
1933年冬季和1934年春,史语所又进行了第八、九两次发掘,均由董作宾主持。第九次发掘在洹河北岸侯家庄侯新文的地里发掘出东西两组居住基址,在基址中的灰坑底部意外地发现了“大龟七版”。
侯家庄的发掘实属意外收获。侯家庄的地主侯新文看到别人在自家地里挖出大批的财宝,不免心里十分羡慕,1934年早春的一天,他带着几个要好的兄弟来到他家地里,他们在地南头开始挖掘,结果一整天下来只挖到30多块带字的甲骨。那时候甲骨已经卖不到好价钱,他一连跑了几家古董店,没有找到一家出价合适的店铺,让侯新文失望透顶。
这件事像笑话一样在当地传开了,却被董作宾无意中听到,于是派人充做古董商从侯新文手中买到一小块有字骨版,拿回来详加辨认。从字形、书体来看,这是一片商晚期的卜骨,这表明洹北有可能是和小屯一样重要的一处遗址。考古组立即停止小屯的发掘工作,移师侯家庄。
考古组把注意力集中到侯家庄西北冈的台地上。据当地农民传说,有人从那里不断盗掘出许多青铜器、玉器和其他珍贵物品。所以发掘地点首先选择在冈峰的制高点,分为东西两区同时进行。在侯家庄考古队发现了十分密集的墓葬群,这些大墓一般长100多米,深10米以上。只是这些大墓曾经多次遭到盗掘,墓内所剩无几,但是仍有珍贵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大龟七版”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大龟七版”实际上是六块腹甲和半个背甲,龟版上刻满字迹。七版共有137条卜辞,分为祭祀、田猎、风雨……“大龟七版”的发现,非同一般,它对于判断洹河北地遗址的性质、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6年春季,西北冈王陵大墓发掘之后,史语所考古组继续回到洹水南岸的小屯村工作,这是他们第十三次在殷墟发掘,在这里考古队意外发现了一整窖穴的甲骨,在殷墟多年的发掘中,虽然有过“大龟四版”、“大龟七版”的重要发现,但是像这样完整的,没有盗扰和搅动过的整坑甲骨的发现还是首次。经考古学家辨识,这些甲骨是殷人后代废弃的殷商档案典册。
在1928年秋到1937年夏这10年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小屯村一带共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组建了安阳工作站,并把工作站直接驻扎在小屯西地,此后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殷墟考古与发掘。
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1976年春妇好墓的发掘,把殷墟考古推向了极致,使得近百年来轰轰烈烈的殷墟考古,又笼罩上一个巨大的光环。
妇好墓位于小屯村西北的一片岗地上,现在的殷墟博物苑西南侧。妇好墓的发现纯属偶然。1975年冬,安阳掀起平整土地的高潮,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岗地,是小屯村的棉花田。岗地南部由于历年农民取土而形成一面断崖,断崖高出周围平地近1米,因此也被列入平整范围。但是殷墟是国家重点保护区,所以任何建设工程都得向文物部门汇报后方能动工。当时在安阳工作站工作的陈志达和郑振香夫妇负责这一工作,开始了对这片岗地的考古勘测。
具体的钻探工作由郑振香主持,经过钻探,在棉花地边缘的耕土层下果然发现了殷代夯土层,岗地东部夯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