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性伦理学 >

第1部分

性伦理学-第1部分

小说: 性伦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篇辞  性伦理学的宗旨
    性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性的道德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以科学的形态再现人类的
性道德,以理论思维的形式概括性道德现象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规律性
的研究,进而引导人类的性意识、性规范、性活动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伦理学已然提到议事
日程。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性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性道德实
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马克思和列宁的如下几段话具
有重要的研究导向的价值——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
    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
    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
    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
    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
    明程度。
                                                   ——马克思'注'
        婚姻和性关系的形式,在其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婚姻和性关系方面,一场符合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临近了。
        无产阶级革命对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条件也会创造出直正革新的基础。
    ——列宁'注'
    以上,可以视为性伦理学的基本宗旨。


                          第一章  性的伦理本质
    德国近代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曾精辟地谈道:“性关
系可以直接地看作是基本的道德关系,看柞是道德的基础。”'注'德国近代最杰出
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深刻地指出:“两性的自然规定性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
了理智的和伦理的意义。”'注'这两句经典性的话,鲜明地提出了性伦理学首先应
研究的课题——性的伦理本质。性伦理学的其他众多问题,都源于性的伦理本质;
它们的解决,也往往以性的伦理本质为基本依据。所以,本书第一章便着眼于性的
伦理本质。
                              一、性的界说
    探索性的伦理本质,显然不能回避性的界说。然而,做出回答又谈何容易!
    霭理士说得干脆:“性是甚么?就是最高的性研究的权威也轻易不敢下一个定
义。”不过,论者还是对性做出了解释。在他,已经具备了这一能力。
    亨利·赫福洛克·霭理士1859年2月2日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萨里郡克洛顿城;
1939年车于伦敦寓所,终年80岁。霭理士是英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科学家、思想家、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哲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翻译、医学和生物学
等学科的范围内,都有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终生严肃从事人类性科
学的研究和教育,认真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性的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他和弗洛伊
德一起,是性科学领域里最早而且最著名的前驱。欧美各国研究过霭理士的许多著
名学者都高度评价他的人品和学问,美国著名评论家孟根甚至称赞他为“当代最文
明的英国人。”
    激发霭理士从事性科学研究的并不是神的启示,而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
追到的自然生理现象。1875年,霭理士随担任“萨里”号商船船长的父亲远航澳大
利亚。就在澳大利亚的4年中,霭理士身心的发育逐渐成熟。他在和一些年龄相当的
少女邂逅相遇,点头寒暄的时候,虽然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位产生过依依不舍的爱
情,却也开始朦朦胧胧地感到了性的刺激。他既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
态,更不能理解造成它的原因。少年霭理士推己及人,深信他这时所处的尴尬的状
态一定不是他个人专有的特殊现象,而非常可能是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感触到
的人之常情。于是,他的心中逐渐萌生出一个念头,立志要透彻了解这个在知识方
面和道德方面都充满神秘色彩的现象的含义,使后来的人能够从他曾经感受过的无
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当时有如初生的牛犊,远远没有认识到这个任务有多么艰
难;他天真地忽略了自已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许多欠缺,而要补齐起来又谈何容易。
但无论如何,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给自己提出的一个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且由
于坚韧不拔的努力而逐渐成为他一生主要关注的事业。
    1894年,霭理士的题名为《男与女》的专著,作为他所编辑的《现代科学丛书》
的一卷出版了。从准备写作到杀青出版,前后经过了12年的时间。《男与女》从人
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评价了男女之间在第二性征上的差别的意义,成为霭理
士后来30多年著述的七大卷《性心理学研究录》的一个引子。1896年,《性心理学
研究录》第一卷。性逆转》一书出版,英国社会上强大的保守势力,立即诉诸法庭,
斥责这部书污秽邪恶,企图扼杀性的研究。霭理士通过1898年伦敦审判的折磨之后
蓦然苍老;但生活的磨难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坚定的意志,他一离开英国,立刻就
动手写作《研究录》的第二卷。羞怯心理的进化;性的季候性现象;自动恋》。19
28年《性心理学研究录》的第七卷终于完成。
    霭理士考虑到,普通的读者没有时间精研熟读大部头的《研究录》,所以专门
为他们写了一部34万字的手册《性心理学》。这部书的英文本1933年问世以后的头
十几年里,每隔一年或两年就重印一次;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英国著名的思想家、
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在评论这部书的时候中肯地指出:“以性为题目的
书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却很少有几本能让人放心;但这部作品实在精彩,值得钦
佩,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向所有的人推荐。”
    正是在这部书中,作者以“性的物质的基础”为题,对性做出了说明:性的决
定是和细胞里的所谓染色体有关的。在生殖腺里尚未分化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早
就有它足以断定性别的组织。细胞在静止的状态中,所谓染色体还不成其为体,而
是细胞核里的一部分的成分,就叫做染色质;到了细胞分裂的时候,染色质才凝聚
成若干条形或棍状的物体,而自动的排成一种阵势,这才是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
因物种而有不同,但在同一物种之中,这数目是不变的。人类实在都属于一种,所
以不论黄种人、白种人、或黑种人,也不论男女,这数目是一律的。不过男女之间
有一对染色体是不一样的,这一对,在女的方面,细胞学者叫作XX,而男的一方则
叫做XY,而其中的Y比较短小,可以分辨出来,这就是性别的所在了。性是在成胎之
顷便决定了的;社会上想在胎期内影响性别的种种方法,全都是无的放矢。这样的
男女各有其正常的第一性征与健全的性器官的发展。到性发育成熟的时候,一切应
有的第二性征以至于第三性征也就发展得很完备。所谓第一性征包括性器官的根本
不同在内,是最容易辨别的;第二性征。如男子之有须,女子之喉音尖锐等,也是
一望而知的;至若第三性征就不容易指认了,我们必须把两性的特点做一番统计的
研究,才看得清楚。各级。性征都可以有很大的变异。性腺与第二性征可以向间性
(介乎男女之间的雌雄间性)的方向移动,其移动得特别多的,可以在身体方面或
精神方面,变得象一个异性的人,甚至两方面都象。以上,是从性的生物学角度对
性所作的界说。
    从性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笔者对该书“绪论”中如下一段话更感兴趣:“性是
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
全部素质的一部分,分不开的。”'注'有句老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性
是甚么,这个人就是甚么。”不懂得这一点,要替旁人在性生活的指导上出主意,
是枉费心力的。一个人有时还认不清楚他的性的本来面目,他也许正经历着青年期
里的一个不大正常的段落,但这是暂时的。他若少安毋躁,终于会达到一个比较正
常与恒久的状态。也许,因为某种特殊而过分的反应,他把自己本性里的一个不很
重要的冲动错认为主要的冲动。要知凡是人,都是许多冲动组合而成的,有正常的
冲动,也有不大正常的,而在性的方面所谓正常的人未必一定得天独厚,也不过是
能够把一些不大正常的冲动加以控制罢了。不过就大体育之,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
无微不至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经成熟便终身不移的,并且大部分是先天遗传的。
    与霭理士并驾齐驱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位犹太血统的奥
地利精神病学家,前后从事医疗实践50多年。他首创的精神分析学和他对于“性问
题”的独特见解,给一系列科学带来了启发、借鉴,提出了新课题,同时也在全世
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不了解弗洛伊德的读者或许以为,象弗洛伊德这样对性
问题有特殊研究的人,一定是一个色情狂。其实恰恰相反,弗洛伊德对爱情和婚姻
生活的态度始终是严肃的、正派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甚至称他为“清教徒”。
    那么,是什么力量吸引弗洛伊德去研究性问题,并进而提出被人们批评为“泛
性论”的学说呢?答案是对科学的崇拜和对真理的追求。早在弗洛伊德对玛莎表自
爱情之前,他就先告诉心爱的姑娘:“科学研究不应当宥于传统的道德范围。在科
学领域里,一切无知都是恶,一切知识都是善。我们很早就降生到这个星球上了,
据达尔文讲已有几百万年。一开始我们对于包围着我们的那些力是一无所知,但几
百万年来,人类的大脑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凿去这些无知,并不断储存起来之不易的
智慧。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探险:去发现我们过去从来不知道或不理解的事物。并不
是每获得一点新的知识都必须派上具体的或实际的用场,至少不必立刻付诸应用。
只要我们了解了本来处于蒙昧中的事物,并用事实材料证实了这一新的知识,这本
身就是了不起的胜利。”听完这番话后,玛莎首次主动地握紧他的手。不过,从模
糊的信念到勇敢的实践,需要一个同旧传统决裂的过程。
    1885年,弗洛伊德获得了去法国巴黎萨尔拜特尔精神病院接受更科教授指导的
机会。他一到巴黎,却发现自己对巴黎和法国人怀有深深的不满。他穿过杜依勒里
宫到卢浮宫去参观,走进希腊、罗马雕塑展览厅,看到一些女人站在露着生殖器的
男性裸体雕像前,感到大为震惊:“难道她们不懂什么叫羞耻?”然而,新的生活
很快改变了他的看法:“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我在这里是个外人,不仅是我的衣
着。胡须和口音,还有我那套日耳曼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