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性伦理学 >

第61部分

性伦理学-第61部分

小说: 性伦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平上,还必须沿着性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
    当代性道德的进步,往往要以批判继承及扬弃历史上的性文化为出发点。
    在人类性发展历史中,出现过七种性文化模式。它们哪一个也不曾形成过绝对
的大一统,而是由某一种模式主导,与其他模式并存于某个历史时期。
    1.神化的性文化。它把性崇拜与性禁忌相结合,把性当成神灵,对它既敬又畏。
它主要存在于各民族的原始社会中,也残留到当代。
    2.罪恶化的性文化。它把性当成绝对的道德上的罪与恶,一般主张肉体禁欲主
义,如中世纪基督教、佛教、现代天主教等等。
    3.工具性的性文化。它把性看成实现生殖、婚姻或其他非性的目标的一种工具,
否认性的独立存在与独立价值。它表现为基督新教各派的精神禁钦主义,但更突出、
更标准的则是中国儒家的伦理文化与宋明理学的“灭人欲”。
    4.养生的性文化。它把性看成人类生命的一个有益部分,通过性来追求生命和
超越生命。它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道家思想、房中术以及道教的性观念与性修炼;
在古印度文化和佛教密宗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5.快乐主义的性文化。它认为性的首要目标是快乐(身心的无烦恼)。它表现
为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方本世纪以来的性革命中的实践,中国明清时的性爱小说中也
有一些反映。
    6.爱情化的性文化。它以爱情来主宰、衡量和升华性实践。它产生于近代西方,
也传入我国。
    7.自然主义的性文化。它认为性的目标只不过是性本身的自然实现,不应为任
何其他目标服务。它是西方本世纪性学发展的产物。20世纪70年后才在社会中得以
确定。
    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工具化性文化~直占据主宰和正统地位,道
家的养生文化~直处于屈从和民间状态,佛教的罪恶化性文化从宋朝以后渗人并影
响着理学和道教。从清朝到“五四”之前,中国性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三种模式的
混合体。从“五四”到建国前,中国进步力量所做的一切,就是引进新的性文化模
式,改变这三位一体的历史遗产。
    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奉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尽管人们在性观念上依然良莠
交错,但无论怎样,人们总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即逐渐还性以原本的面目,让人
们平心静气地对待性、谈论性、研究性。既不是以猥亵的口吻谈论性,把性的意义
拔高到荒唐的地步;也不是将性视为洪水猛兽。首先,性在人生意义中已占得一席
之地,人们已初步意识到健康、美好的性生活与健康、美好的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价值,已从单纯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位置,初步
转变为男女间健全的情爱目的本身,不但男子有追求高尚和谐的性关系的权利,而
且女子也拥有这同等的权利。人们对女子的快乐,已不再视为可耻,而是一件自然
的、正当的事;第三,性关系健全和谐与否,同婚姻和家庭关系健全和谐与否的内
在联系,也已初步为人们所意识到,人们开始学会从调适和谐的性生活开始去健全
和谐的婚烟和家庭生活,从而为人们进一步拓展了情爱的新天地;第四,人们已经
着手于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究性变态问题,包括探究性变态的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和
生理原因,而不再仅仅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去惩罚或责难性变态者的性越轨行为,
同时人们也积极地从事校治性变态者的工作,初步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提高社会的生
活质量和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些从事这项工作的心理诊所和
心理医生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获得了初步的,但无疑是突破性的进步;
第五,由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发起的性教育运动,已渐渐
在全社会开展起来并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性伦理学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我们再从性道德的水准结构和运行轨迹方面做点分析。
    所谓性道德水准,就一般意义而言,指某~个时期内在相当范围的各种关系中
实际流行的性道德意识、性道德准则和性道德活动,同当时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谐调
需要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适应程度。一个社会的性道德状况往往包括三种类型的
性道德,即过时性道德、应世性道德和趋前性道德。过时性道德是同当时社会利益
关系谐调需要相悻的性道德,一般属于陈旧腐朽性道德的遗毒和影响。应世性道德
是同当时社会利益关系的谐调需要相吻合的,并且也同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
违背的性道德。趋前性道德(或称顺势性道德)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
萌发的道德,往往在未来时代成为全社会性道德的主体成分。在这样的结构中,过
时性道德泛滥则显出社会性道德水准低下,趋前性道德扩展则意味着社会性道德水
准将有突破性的升华。但是,一般说来,应时性道德居于主体地位,过时性道德日
趋泯灭,趋前性道德日益发展。
    性道德作为系统依赖其内外机制形成了朝着某种预定目标运行的轨迹。1894年,
恩格斯在给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道:“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
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
线就愈曲折。如果你划出曲线的中轴线,你就会发觉,研究的时期愈长,研究的范
围愈广,这个轴线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愈是跟后者平行而进。”'注'恩格斯
的这段精湛论断,是同性道德运行轨迹的图象扣合的。
    性道德作为系统运行的宏观轨迹,在直观的表象层上,突出地显现为曲折的曲
线。从性道德作为系统运行的内在能力这个角度来看,它的自选能力、自组能力和
自控能力等,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时而较强较优,时而较弱较平庸,时而
这方面能力较显较强,时而另方面的能力较显较强。从性道德作为系统的整体外向
社会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显示出时而能较广泛较真切较深刻
地反映两性现实状况,以及能较广泛较合理较有效地调节现实两性关系;时而又偏
狭地肤浅地甚至歪曲地反映两性现实状况,以及其有限地悻乎情理地甚至根本无力
于调节现实的两性关系。从性道德作为子系统在整个社会生活大系统中的地位这个
角度来看,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时或居于显要的权威的主导性的被推崇的
地位,时或又处于隐微的服从的受钳制甚至屈辱的地位;时或在这一社会生活领域
居于此种地位,时或在另一社会生活领域居于彼种地位。从性道德作为系统被社会
接受而导致的社会道德风尚这个角度来看,在其运行过程中,时而导致社会道德风
尚良善,时而导致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时而在这个领域导致良善的道德风尚,时而
在另一领域导致败坏的道德风尚。这种不同视角的曲线集合起来所构成的性道德运
行轨迹的总体,在直观的表象层次上即是一条曲折的线。
    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性道德作为系统运行的轨迹,尽管在直观的表象形
态上为曲线,但是在深刻层次上又是可以划出中轴线的。纵观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
且仅就最一般的定性研究意义上说,每个时代或阶级的性道德运行曲线的中轴线,
就是其启动初的基本状况和当时社会或阶级客观上实际需要达到的基本运行目标之
间的“连接线”。这也就是说,性道德运行曲线的中轴线,是由既存性道德状况和
基本运行目标两个因素界定的,在确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性道德运行轨迹的曲线
不论曲折或偏离的幅度和频率怎样,总是有环绕于这两个因素界定的“中轴线”,
并最终会达到其基本运行的目标的。在这里具有关键的意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常
说的“经济必然性”。性道德运行的基本目标及其内外机制,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必
然性为基础的,是由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因此,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发展,中
国社会的性道德必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和突破,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
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建设与完善真正反映社会主义两性关系利益的性伦理并使之向共产
主义性伦理逐步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半个
世纪似乎至关重要。这期间,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四
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人们的两性关系和两性生活不可能不发生巨大的变化。现有
的性伦理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刻,认清社会主义的性伦理必须有大发
展这个现实的大趋势,并从现在起就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以加速两性关系健康发
展的进程,意义既迫切,又深远。
    总之,人类性文明在突飞猛进,社会主义中国的两性关系展现了新的前景。我
们在性伦理道德领域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这即是结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